杨桥高中的历史沿革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31

安庆市杨桥中学建校于1958年9月,是安庆市教育局直属市级示范高中。位于‘四面桃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大龙山下,石塘湖畔,龙山风水风景区杨桥镇,初名桐城县(市)杨桥区杨桥初中。原桐城县(市)杨桥区辖罗岭、杨桥、大枫、花山、罗塘五公社,1958年,吴忠埔校长,齐瑞林教导处主任选址建在两弹元勋邓稼先祖宅邓家花园,200余平方四合小院是杨桥机械厂地,室内坑坑洼洼使人感到无法存身。叶国兴、吴忠允、余永龙、宋菊生、姚佳林、王曙光等在此任教。建材来源,除石灰在当地采购外,砖瓦都是从外地购买,水运到花山、仓房两地,木材系罗岭钢铁厂拆卸材料,这些地方距离学校15华里之遥。学校发动师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到花山、仓房将砖瓦一块一块挑回来,晚上翻越大龙岭,行走在山间崎岖小道将木材从罗岭一根一根扛回来。1959年桐城县教育局批准杨桥中学录取200多名学生,四个班,职工20余人。1959年,桐城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张起振检查杨桥区抗旱工作,夜12点左右突然来到学校,目睹学生都睡在外面,大发雷霆,狠狠地批评了校长吴忠谱。尽管学校环境极差,周围杂草丛生,水沟流水腐臭,乱石遍地皆是,有的石头凸出地面几十公分,稍不注意就有被绊倒的危险,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师生精神面貌都特别好。1971年,创办杨桥高中,(简称杨高、扬名立外、步步高升)正值“文革”期间,但觉得这里环境优美,校领导开明、随和,师生感情融洽,那种斗争、仇恨的腥风血雨,仿佛被隔在校园之外。高中第一任校长曹正,潜山人,文化水平不高,其为人正派,有胸襟,有胆识,敢于用人。他勇于把谪贬到农村的安庆师范、桐城中学如徐裕谋、马云生、翟振中、章起等名校名师请进来任教。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是沾了“文革”的光,不是那极左路线,哪能有许多精英聚于一所农村学校?“知识越多越反动”的谬论甚嚣尘上的时候,曹正却支持和鼓励师生认真教学、刻苦读书。有少数学生受社会思潮影响,贴老师的大字报,他断然撕掉大字报,及时召开大会,明确表态,说:“老师抓智育,是我叫他们这么做的。我是校长、学校党支部书记,老师能不听我的?你们要批就批我,决不允许写老师的大字报!”他这引火烧身的精神和义正词严的气势,居然把一些人给震住了。有的学生后来说,当年批“回潮”,我们就得了这“回潮”,才喝了点墨水。当时曾有人问我:杨桥中学教学质量怎么样?我说:我不敢自夸,给你讲一件事。前不久,省教委要自编一套高中教科书,要从我校抽一名理科教师任编辑。校长说,老师教学任务繁重,实在抽不出人来,真不行,我们派一个打钟的去。这个打钟的去了,书编出来了,省里还表扬了他。讲完这个故事,我笑着反问:你看杨桥中学教学质量怎么样?其实,这个打钟的叫方向,是位老教师,不仅能教数学、物理,文史功底也厚,昆明大观楼180字长联、《红楼梦·葬花词》,他都能背诵如流。只是心慧口讷一点。“文革”初又受到冲击,一段时间,身体不太好。学校念他年老体弱,请他静养一阵子。但他不好意思,主动请缨去打钟,就这样成了一个打钟的。一所高中,连个象样子的操场都没有,有一个空场子,只有半个篮球架,也没有专职体育教师。我和潮高隆、汪吟城、陆惠泉几位中青年教师兼上体育课。花了半年时间,利用劳动课和体育课,挖山不止,终于开出一个篮球场、一个排球场和一块小型田径场。从贮藏室内搬出已经发霉的几块垫子和布满灰尘的一个跳箱。又从生产队的山上弄来了杂木和毛竹,做成单双杠和爬竿,这样上起体育课和课外活动,也有声有色了。马云生老师虽年近半百,却是杠上运动高手,陆惠泉老师是撑竿跳运动员,他们经常露一手,学生像看杂技一样,一饱眼福。由于教师们的积极推动,学校篮排球运动开展得很普及。附近的驻军和下乡拉练安庆学校师生常和我们举行篮、排球比赛,这也是学校体育活动精彩的一部份。教工队曾获桐城县教工排球赛第二名,仅次于桐城中学。杨桥中学距离安庆不过四十华里,当时却属桐城辖区,到县城一百余里,一路要跋山涉水,翻大龙岭,渡练潭河,然后乘汽车,才可到达目的地。因此地处边陲,交通不便,人力物力,更显得鞭长莫及。学校不动产,除邓家花园的土房子外,仅有两栋四大间教室、一间大礼堂及一排学生宿舍和厨房。学生都是大通铺,教师一间斗室,没有办公室、图书室、实验室、会议室。饮用水靠工友到附近大塘里挑,一到干旱季节,正常生活都成问题。稍后,在礼堂东侧,盖了一个厨房,就近打了一口井,解决了饮用水问题,师生吃饭也有避风雨的地方了。不久,又用乱石盖了一幢有十几开间的教师宿舍,是拱式内走廊,比那土房子气派多了,我们戏称之为“克里姆林宫”。不少老师搬入新居,但我没有动,因为有家属住校,旧房子可多一间庇屋,宽敞一些。如王巧英老师、吴素兰校医都有家属房。1980年桐城县杨桥区部分划归安庆市郊区,更名安庆市杨桥中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