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铅笔"的故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2

本文思路来自于《我,铅笔的故事》(I,Pencil,1958),作者是伦纳德·里德(Leonard E.Read)与《知识就是力量》,作者是李翔。

如今,生活在城市里的人,都非常喜欢大自然,渴望田园般的生活,经常会赞叹大自然的美好与神奇,但往往对自己身边的生活却熟视无睹,经常觉得索然无味,平淡无奇。

其实人类社会有许多精彩的地方,只是我们缺乏慧眼去欣赏而已。就拿最常见的铅笔来说,看似简单,只是由笔杆、笔芯、笔帽几个部件组成, 但它的故事却很神奇

首先,铅笔的原料非常复杂。笔杆用的是一种叫作雪松木的木材;笔杆上的油漆不是一层而是六层,油漆中含有硝酸纤维素和合成树脂等复杂成分;笔芯里除了石墨,还有黏土和滑石粉;笔帽上的金属圈,据说是用黄铜做的;里面的橡皮是红色的,而红色的颜料,据说是硫化镉。

所有这些原料,产地来自世界各地。

其次,它的制造工艺也非常复杂。以其中的笔芯制造为例。首先,需要将石墨与黏土等按一定比例配好;其次,将配好的原料放入机器混匀,并通过压芯机挤压出一定规格的铅芯;然后,经加热干燥和高温焙烧,使其具有一定的强度和硬度;最后经油浸处理而制成。

关键是:

都不对,是成千上万的人。

因为,除了生产笔芯,还要生产笔杆、笔帽。要生产笔杆就要锯树,要锯树就要有钢铁,要炼钢就得挖矿,要挖矿工人就得吃饭。工人不仅要吃饭,还得喝咖啡。要喝咖啡,就得从很远的地方运来。要航运就得有人造船,要造船……如此推演下去,整个流程会涉及成千上万的人,涉及成千上万人一代一代的努力。

一支铅笔,将成千上万的人连接在了一起,它的神奇之处就在于:

这个神奇的铅笔的故事,被一个叫伦纳德·里德(Leonard E.Read)的人写成了文章,名叫《我,铅笔的故事》(I, Pencil, 1958)。

这是多么奇妙的现象!到底是什么力量让这么神奇的事情发生的呢?那就是市场,那个让成千上万陌生人互相协作的平台。

这就引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我们很多人其实误解了现代世界的复杂性到底是什么。比如说造大飞机,大飞机好神奇,几百吨的东西居然让人给弄上天了。但同样神奇的是:

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掌握了制造一架飞机所需要的全部知识

因为每一个人都在做专业分工,做其中的一个非常小的局部,然后凑起来让这么个几百吨重的大东西上了天,还是市场的作用,这才是人类社会最伟大的发明。

你以为修飞机怎么修?带着改锥就去了?不可能的,都是一层一层地来,先把整个大飞机分为几个模块,先定位哪个模块出问题了,就找这个模块的工程师,这个模块的工程师在里面再定位是哪个子模块出了问题,然后再找这个子模块的工程师,有的时候芯片坏了不能不修,直接换新的,这才叫修飞机。

但问题是:

这就是下面我们要说的做事情的逻辑了,答案是:

你应该经常听到这句话:

但是往往我们感受到的是:

其实简单是应对复杂最好的工具。

计算机的网络很复杂吧?可是计算机的底层是二进制,就是0和1这两个数字通过不断重复运算,才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这些神奇的电脑和人工智能的世界,你想如果一开始电脑做的那个最基本的运算不是二进制,而是跟人一样掰着十个手指头,是十进制的,经过同样的时间发展,电脑的功能可能不会像今天那么强大。

所以这个世界你只有做最简单的事情,才更容易把它做好。

做简单的事,从本质上来看:

如果你没有去过敦煌的莫高窟,建议你去一次,真的很震撼,莫高窟很伟大,在一平米的山崖上一千多年雕琢了几百个洞窟,里面有佛像、有壁画,美轮美奂。可是看完之后,如果你仔细去研究它们的历史,就会发现这些壁画和佛像其实不是出于什么大艺术家之手。

当年这些洞窟是怎么雕出来的?就是古时候人家里有钱,还信佛,然后就在山上刨个洞,请当地的工匠左雕一个、右画一个,有钱的多画,没钱的少画,有钱人家的洞大,没钱人家的洞小,就那么个东西,没有什么传世名家。

可是为什么我们说中国文化的艺术瑰宝,总要说到敦煌莫高窟呢?

本质还是与铅笔、大飞机相同,都是当年最简单的手艺人,最后堆出了那么伟大的一个艺术品,所以如果你去敦煌看一看,看完之后你马上脑子里就能蹦出这么一个公式,想做一件成功的事就去学敦煌的莫高窟:

最后,就能成就一个伟大的东西。

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这个时代太多了,比如说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好多人觉得这些做食物的人好幸运,被纪录片导演组发现了,然后给他们拍成片子放,让他们声名大燥,从此他们变得有钱了。

可是如果你真的理解铅笔、大飞机和莫高窟的本质之后就会发现真相不是这样的,真相恰恰相反:

你可以设想,假如你是《舌尖上的中国》的导演组,你是不是得天天挖空心思在全国各地找好的素材,找不到都得愁死了。这个时候谁能在某一项食品上做到公认的最好,导演组肯定就会去 请人家让自己拍一下

这个世界的真相就是这样,当人和人联网,整个世界就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计算机,每一个芯片都在找自己最好的外设,找最能和自己协作的零件。

所以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

就像上面讲的敦煌壁画,你实际上根本不需要搞太多创新,都是在山崖上掏一个洞,洞可以有大有小,但是里面都是一个佛像,然后周边有壁画,这个格式不变,这就叫按照一定的节奏去做,这个好处也是无穷的。

举个例子,有一小伙子是一个快消品公司的,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到各个超市巡查,说我们这个东西在你们家卖的怎么样,调查一下市场情况。

他现在有两个方案,第一个方案是 随时 抽查每一家超市,第二个方案就是 每周每天一个固定 的时间去哪家超市,你觉得哪个方案好?

答案是:第二个方案好。

道理很简单,你随时去,大家就觉得,你不就卖个东西,来了你就看呗,我给你销售数字就完了。

可是如果你每周每天的固定时间去,比如某家超市你就在周二下午两点准时出现,时间一长会发生什么?

这个超市上上下下都知道周二下午两点这个小伙子就要来,这个商品卖得怎么样,整个超市上上下下就会不自觉地去关注一下这个商品。 这就有不得了的作用,每一个人会对你们公司生产的商品多留这么一点点关注,你的业务就能做得更好,这就是按照固定的节奏去做事的效果。

就是决定了就一直干下去。比如罗振宇是按照这个原则去做的,每天早上在微信公众号发60秒语音,一秒不多,一秒不少。这件事他已经坚持五年多,并且承诺要坚持十年。到今天为止,罗辑思维的微信公众号从一个用户都没有,到1200万用户,就是这么积累出来的。还有他做的跨年演讲,从每年12月31日晚8点30分讲到第二年新年凌晨第一天的0点30分,承诺讲20年,还有17年,估计那个时候他已经老得要坐轮椅上来了,但是他已经做了承诺,而且票已经卖出去了,20年的票。承诺自己的用户然后一直去积累它,为什么?

罗振宇自己说了: 因为他知道自己能力不够。

这个答案你可能听到觉得很神奇。我们这个时代绝大多数人都处于财富不够、能力不够的状态,至少比上不足,但是有一样东西绝对公平,就是时间,你有一秒我也有一秒,用时间堆出来的东西,拿钱也追不上,你现在可以学罗振宇每天早上发60秒语音,他比你先跑了5年半,这5年半的差距只要他不松劲你是永远追不上,对吧?这就是时间的公平性。

我们每个人都想找这个世界要公平,最公平的东西就是时间的力量,你不见得是在某些方面能力最强的人,但是只要你跟时间是最好的朋友,它的价值增长,你就能看得到。

曾国藩说“结硬寨,打呆仗”,翻译过来就是:

做那些最硬的事,干那些在别人看起来很呆的事,一直把它干下去。

那么在打之前,我们就已经赢定了。

祝近安!

我是大胯,一个小众店铺品牌规划践行者。

公众号【奔跑的大胯】,

知识星球APP【泗水圆桌会】,

成长之路很孤独,但幸好有你。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