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的红楼梦|香菱学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7

虽然竹桃苑的红楼共读还停在第一回,却于近日读到文友 果果开心 分享的 《学古诗|曹雪芹·<红楼梦·香菱学诗>》 。自己有时诌几句打油诗,只图成句不敢求好,可内心还是喜欢正统古诗词的,看到后便饶有兴趣地追读了。

发现《红楼梦》香菱学诗这一段,借黛玉、香菱师徒俩讲究讨论,为初学者指点了好诗的模样,学诗的途径,深受启发,借以分享。

1. 什么样的诗是好诗

香菱搬进了园子,请黛玉教她作诗。黛玉道:

黛玉认为,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 不以词害意 ’。”

2. 学诗从哪里学起

香菱说自己喜欢陆放翁的“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黛玉连忙打住:

3. 好诗的模样——试品香菱三首咏月诗

香菱求学心切,进步神速,对前人诗句的见解让宝玉直夸:“你已得了,不用再讲,越发倒学杂了。你就作起来,必是好的。”

遂按黛玉出题,用‘十四寒’的韵,作了三首咏月的诗。

其一:

其二:

其三:

为啥作了三首?因为前两首被黛玉、宝钗给否了。我们来看看她们是怎么否的。

第一首:

香菱诸事不顾也不睡,同我们痴迷于自己喜欢的事情一样,自有一股激情支撑,终于熬出这首诗。

写景状物非常用心,对仗工整却用词陈腐生硬,幼稚直白了无意趣,与香菱喜欢的陆放翁那句“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几多相似。

虽然前头被黛玉指点过,香菱一时半会还是跳脱不开自己习惯的路数,自然这首入不了黛玉宝钗的灵眼。黛玉知道这是初学者的常见病,鼓励她:“ 只管放开胆子去作。

第二首:

第一首被否了后,香菱如疯傻了般,“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惹得宝玉感叹:“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果真香菱又拿来一首。

月色如银似水,寒光凛冽洒在窗前,淡淡梅香飘来,似乎要把它熏染上一层香,带着露水的柳丝儿好象干了,闪着莹莹光亮,石阶似涂了金粉,如玉的栏杆又若抹了薄霜……仿佛王维的诗,诗中有画。

第一首诗中,香菱用“玉镜”“冰盘”勾勒月形,这第二首在黛玉“放开胆子去作”的鼓励下,由远及近,层层大胆用“色”:“非银非水”“梅香欲染”“柳露初干”“残粉涂金砌”“轻霜抹玉栏”,描摩细腻,唯美摄魄,香菱自以为绝妙。

然而黛玉评价说这首固然难得,但“过于穿凿”,即雕琢堆砌明显,不够自然简洁。

宝钗更是直接点出弊端:“不像吟月了,月字底下添了一个‘色’字倒还使得,你看句句倒是月色。”——跑题了。

香菱犹如当头浇了盆冷水,兴趣索然,却又不肯就此罢了,又魔怔起来。最终感天动地,精血诚聚,于梦中得了八句。

第三首:

历览学过的好诗好词,莫不是以景喻情,托物言志,诗情画意金戈铁马只是个陪衬,蕴含的思想情感豪情壮志才是圈粉的有力武器。

香菱这第三首,好就好在终于以景喻情了。

精美的月华,即使想遮掩也是不可能的。它看起来那么优雅美丽,内心里却是孤寂无依,清冷入骨。

一阵捣衣声传来,作者将读者视线拉回一泻千里的月光下。已是五更将尽,月半残,鸡高鸣,主妇闻鸡洗衣中,想念起戍边的丈夫。秋风瑟瑟的江面上,穿着绿蓑衣的旅人,听着悠扬凄清的竹笛,思念远方的故乡。

女子独坐高楼,倚栏望月,暗自神伤:嫦娥啊嫦娥,你为什么不让亲人团圆,永不分离呢?

这首诗起句“料应难、魄自寒”,就把读者的魂给抓住了。整篇虚实结合,用白描的手法,铺陈了孤月、寒晨、冷秋、凄笛、捣妇思夫、游子思乡数个悲凉场景后,回归自身“红袖楼头夜倚栏”,仰望星空,升华到主题“月”:“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画上了一个完满的圆。

设意新奇,比喻新颖,用词典雅,对仗工整。同是背井离乡投亲到贾府的黛玉宝钗,想必内心里早已涌起“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惺惺相惜之感。

故而赢得满堂彩:“这首 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

不疯魔,不成活。做不出好诗,是不是还缺少点痴狂?

推荐阅读:
《学古诗|曹雪芹·<红楼梦·香菱学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