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提升一个人的文笔?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05-17
要想提升一个人的文笔,必须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多看一些书籍,另一方面是得多写。
第2个回答  2020-05-17
平时多看书,多注意一些写的比较好的诗句,这样就能慢慢提高一个人的文笔。
第3个回答  2020-05-17
提升一个人的文笔可以从写作方面开始提升,比如说多看一些水准高的文章和杂志,多借鉴里面的优质的地方,久而久之就可以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了
第4个回答  2020-05-17
想要提升一个人的文笔,首先我们应该多练习一些书法,然后呢书法的字帖我们多去苗疫苗,这样久而久之的慢慢就能训练好你的文笔了。
第5个回答  2020-05-17
众所周知,写作中应用文系的诸如法律文书、行政告示、公示通文等,运用的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去言简意骇地进行语言组织,也谈不上是"文笔"。

但对于其它文体来说,文笔,非常重要。

废话不多说,先说核心重点:针对文体去选择合适的语体。简单讲就好比"什么场合就说什么话"。那就分类细说一下吧。

1、小说

小说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语言上运用得当,书面语体叙述+人物话语(合适的口语),整体上叙事语句辞义表达准确流畅,对这三要素没有什么作用的词句就舍得抛却,避免写成口水文。

书面语体分白话文和文言文,小说叙述时一般都用白话文,尽量用简洁精炼的词句准确表达,而口语一般用在人物说出的话语上,比如:

彻骨寒风里,公园大门台阶上斜躺着一肮脏老头,正冲着走过来的行人大骂:"tmd*%#……"(借其口说脏话讽刺时事的手法可以用上)

行人害怕,看其形状知道自己触霉碰到疯子了,又气又恼,从边上快速走过去了。

2、散文

散文主旨:形散意不散。

所以,立意明确的前提下,可以运用上各种文法修辞去表达,行文流畅自然,逻辑结构清晰。

比如,朱自清先生的《春》: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做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百成千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咋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现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
3、论文

不同于上述,论文也属应用文的一种,但又不像公文、文书等一样要求一二三四条条明确得有点死板生硬的感觉,但也是在逻辑结构上要求比小说和散文要高许多的一种文体。论点明确、论据清晰、结构严谨是基本要求。

所以,论文写作,不要写废话,不要写废话,不要写废话。

4、诗歌

4.1 古体诗

原来想把古体诗归人古言创作一类,但作为现代人的我们,真没几个能驾驭得了,但写古体诗的还是大有人在,所以归到"诗歌"一类里。

古体诗讲究文辞句法特别多,先从对联开始,词性相对、平仄相对、词义相近相同或相对,然后作句式相对,再升级为整体四句、六句、八句,乃至多句。

这需要比较深的文学功底,多看书,从四书五经开始。

4.2现代诗

散文的精炼升级+古诗律韵的综合运用。

hmmmm,小学一年级的一些小课文是不错的入门:

5、文言文

这个,先阅读《史记》、《汉书》、《后汉书》四书、《聊斋志异》、《夜行船》等等文言文书籍,攒下点基础。

然后从把现代话翻成文言文开始学习,再到自己用文言创作。

创作就从对联开始,诗、词、赋、骈文、檄文,甚至是祭文,皆可。

手开山核桃之乐,而在乎剥也。
今得乎百草味之山核桃于鄙之闺蜜:其形圆铃,裂之以纹;其状可小,握之难盈;其色褐黄,描之不绘;其味咸香,食之忘味。欣欣然以手剥之,恨之固若磐石、坚若寒冰,纵裂纹斜生亦不夺其难解也。
或乎文者食之,钳剪齐下,破其口而断之,循其纹而裂之,扎其肉而碎之;或乎武者食之,斫之以斧,劈之以掌,压之以靴,尽其刀刃不可得,皮与肉俱碎矣。或乎弱者食之,望而尽弃,曰:“吾宁不食!”
夫若人之处事,亦若手剥山核桃矣。
彼肉虽少,味亦寥寥,其壳既坚且固,剥之裂纹有甚者为其利所伤,然剥尽之时不亦乐乎?况若为人处事,既知事之所终如得之核肉,有三:有文者为之,用之以巧;武者为之,用之以蛮;弱者则不为。巧者尽得其肉,蛮者得其碎肉不可食然自称亦有为之,弱者则谓之“葡萄之酸”矣。
三者有何异焉?其一,其结果不同,巧者处事得其最佳;蛮者次之;弱者无。其二,真过程不同,巧者得其乐为最;武者次之;弱者无。
再若乎人之处世,亦如手剥山核桃。
巧者处世,知其所终而巧力于径;蛮者处世,不问所终而力于径;弱者处世,则昏昏然不知所终亦不力于径矣。
然人之于世之乐,不在乎其所终而在乎其径,不若手开山核桃之乐,不在乎其吃而在乎剥邪?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