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劳动的含义

如题所述

1
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
“劳动教育”是以提升学生劳动素养的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由于“劳动价值观”是劳动素养的核心内涵,“劳动教育”也可以定义为是以促进学生形成劳动价值观(即确立正确的劳动观点、积极的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等)和养成良好劳动素养(形成劳动习惯、有一定劳动知识与技能、有能力开展创造性劳动等)为目的的教育活动。

在劳动价值观方面,劳动教育要努力帮助学习者:其一,确立正确的劳动观点、积极的劳动态度(即具有“劳动精神”),拒绝“好逸恶劳”“不劳而获”等错误的价值观;其二,形成尊重、热爱劳动过程、劳动成果和劳动主体——劳动人民(“劳动精神”的体现)的价值态度。

在养成良好劳动素养(狭义)方面,劳动教育要特别强调:其一,促进学生具备一定劳动知识与技能,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其二,发展学习者创造性劳动的潜质,成为新时代所需要的创造性劳动者;其三,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成为“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的有尊严、有教养的现代公民。

2
劳动教育的基本特征
劳动教育作为以提升学生劳动素养的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有如下基本特征:

第一,劳动教育具有普通教育的特征。亦即,劳动教育旨在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具有普通教育的属性。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开始,“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等劳动教育命题的着眼点就在于培育在体力、脑力上均获得全面发展的人。劳动教育具有立德、益智、健体、育美等较为全面的教育功能。因此,虽然职业教育往往包含较多的劳动教育成分,但是劳动教育却是覆盖不同教育类型的教育形态,职业教育、普通教育、大中小幼不同学段的教育,都要开展劳动教育。而由于这一普通教育的属性,劳动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第二,劳动教育具有价值教育的属性。如前所述,劳动教育区别于当代社会以发展基础技术能力为核心目标的“通用技术教育”等概念。劳动教育所要培育的劳动素养,当然包括形成劳动习惯、有一定劳动知识与技能、有能力开展创造性劳动等,但劳动价值观才是劳动素养的核心。虽然劳动教育的开展离不开具体的劳动形式以及专门劳动技术的学习,但真正健康的劳动教育则应当特别注重核心目标的达成,即努力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劳动观点、积极的劳动态度,努力帮助他们形成尊重、热爱劳动过程、成果和劳动主体——劳动人民的价值态度。

第三,劳动教育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与社会属性。由于人类劳动的形态处在不断演进的过程之中,劳动形态也在不断变化,具体表现为脑力劳动的比重不断增加、新形态的劳动不断形成。所以劳动教育包括参加体力劳动,但又不能狭隘理解为简单的体力劳动锻炼。劳动教育应依据劳动形态的演进而与时俱进。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服务形态的劳动、创造性劳动等,形成当代劳动教育的新方向。此外,劳动价值观形成的基础是社会大众对劳动价值的真实确认,若社会没有尊重劳动的分配机制与舆论氛围,学校的劳动教育必然孤掌难鸣,难有实质成效。因此,学校必须与家长和社会携手合作才能取得劳动教育的实效。

综上所述,对于劳动教育相关概念以及劳动教育本身的上述分析对于今后劳动教育的开展有几点方向性的启示:一是劳动教育不等于一般性的活动、实践等,劳动教育要义在于通过劳动培育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人格;二是劳动教育不等于具体劳动技术的学习,劳动教育当然包括劳动技术的学习,但劳动教育的核心目标应当是劳动价值观的培育;三是劳动教育包括但不等于体力劳动锻炼,那种有意无意将劳动教育等同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学工、学农”等劳动教育旧形态的思维,已经无法适应21世纪中国全面改革开放的社会实际。在当前形势下劳动教育应当大力倡导,但劳动教育要落到实处,其观念与实践无疑都应当与时俱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22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从尧时期就流传下来的民谣《击壤歌》唱出了劳动的自由和美好, 也歌颂了劳动的重要意义与价值。劳动不仅能够解决“夫耕无饥、女织免寒”的基本生存问题,还能起到“仓廪实而知礼节”的教育作用。劳动教育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是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 。

劳动,作为人的类本质体现,主要通过影响生存实践的方式实现其对人和社会的改造。劳动的改造本质决定了劳动教育的根本使命是通过其独特的育人作用,提振国民精神、引领社会生活、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合格接班人。

劳动教育的意义:

1、劳动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

立德树人,即教育事业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


2、有利于提升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 教育要在劳力上劳心”,强调培养手脑健全的人,而劳动教育则是将劳力与智力有效结合的重要途径。通过劳动教育,学生能够在学习生活中相关劳动知识的同时,掌握一些必备的劳动技能,提升劳动实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可以说,小到个人卫生,大到环境保护,一系列的劳动锻炼不仅能够使学生活动自己的双手,在劳动的过程中学会自主思考,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能帮助学生学会主动探索,在不断探索和经验积累的过程中,进行思维的碰撞,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学生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


3、有利于培养自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对于发展阶段的中小学生来说,培养自立精神和自立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关系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更与学生的未来发展密切联系。通过劳动教育,学生能够获得未来就业的劳动本领,意识到自己的未来需要通过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要为自己负责、为家庭负责、为国家负责,逐渐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最终成为一名具有良好个性心理品质。


4、有利于增进情感交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类离不开劳动,人类与外界交流互动亦离不开劳动。劳动不仅能够协调身心健康,还能促进个体的情感交流,协调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在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保护作用 。
5、有利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审美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