泼机镇历史沿革及人口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6-17

泼机镇,作为镇雄县的“东南大门”,拥有悠久的历史背景。自清雍正七年(1729年)起,它被命名为上南乐善里,隶属于第四甲,直至宣统三年(1911年)。进入民国时期,它经历了多次行政区域调整,从中华民国2年归属上南区团,再到23年设为第二区,下辖1镇10乡。随后的29年,它被正式命名为泼机镇,管辖8个保和108个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泼机镇的行政区划经历了多次变迁。1950年设为第二区,随后在1952年扩展至1镇13乡,1958年改为红旗人民公社,1961年变为泼机区,1970年变为泼机公社,直到1984年2月恢复为区,乡的设置也相应调整。这一时期,镇域划界有变,如陈贝屯划归南台,7个乡被划出,设立了中屯区。1985年,泼机镇的行政版图稳定下来,辖1镇13乡,拥有178个村委会和309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总面积122平方公里。


1988年的区乡体制改革后,泼机镇划出6个办事处,成立亨地乡,改泼机区为泼机镇,下辖8个办事处和202个农业社,居民主要为汉、彝、苗、纳西等民族,人口总数达到15605户,72609人,人口密度约为每平方公里595人,农业资源丰富,以包谷、小麦、稻谷、烤烟和油菜为主要作物。此外,该地区还有无烟煤、铁和硫铁矿等矿产资源,林木如木漆和核桃也颇为重要。


进入21世纪,泼机镇的行政格局进一步调整。2000年村级体制改革后,镇内设有22个镇直单位,辖8个村委会和202个村民小组,人口总量为79093人,其中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人口密度升至1133人/平方公里。2006年4月的乡镇撤并中,亨地乡并入泼机镇,形成了现在的格局,镇内有14个村民委员会、321个村民小组,16个镇直机关单位,总人口112936人,农业人口占比依旧高,人口密度进一步增至1102.6人/平方公里,居住着白、苗、彝、蒙、汉等多元民族。


扩展资料

泼机镇,原名“播基”意为:播种的基地,后因其地人才蔚盛,经济活跃,取活泼生机之意,改名“泼机”。是镇雄出滇入黔和对外开放的东南大门。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