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有哪些增减变化?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2-05-17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

第一讲: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一般原理
思想品德课程的性质,决定了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设计的一般原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设计就是:从学生的生活、思想实际出发,依据课程标准要求,遵循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和认识规律,预设教学目标,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确定教学步骤的过程。
一、思想品德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为了加强对中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法制和心理品质教育,根据中学教育的特点,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就一直在中学设有思想政治品德课之类的课程。不论期间其名称、具体内容、设置形式等发生过哪些变化,从其设置的目的以及基本教学内容上看,就是一德育课程。
中学思想政治品德课程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上与中学其它课程有许多相似或相近之处,但作为主要承担德育任务的课程来讲,其设置及功能不同于一般的文化课程。它是学校“系统地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
1994 年 8 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若干意见》), “ 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 ” ( 2001 年 1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 “ 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 ” ( 1995 年 12 月国家教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的意见》)。正因如此,新编的初中 “ 课程标准 ” 明确规定了思想品德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为初中学生的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
中学思想政治品德课有大量有关经济学、政治学、法学、史学、伦理学、社会学、哲学、心理学以及人文地理的知识,但它与传授文化知识中渗入德育内涵的其他学科教学相比,并不以传授文化知识作为其主要功能,而是借助于这些文化知识为载体,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制和心理品质教育。
用学科教学方法(包括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指导撰写学科小论文等形式)向中学生灌输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心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这就是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跟学校其他德育工作形式和途径的区别。
班主任工作、团队会活动、课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社区活动、德育管理工作、家庭教育等诸多德育工作形式和途径,各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而用学科教学方法进行德育工作的特点,决定了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更适合中学教育性质、更适应中学生身心成长的客观规律和实际需求。中学德育工作不是思想政治品德课的专利,但思想政治品德课则应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这是由中学教育和思想政治品德课程的特点,以及中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决定的。
思想政治品德课通过课程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最基本的马克思主义常识和社会主义政治、思想、道德、法制等知识,帮助学生把握科学的价值取向、道德修养和思想方法,不断提高政治、思想、道德、法律素质,养成健康的心理情感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既区别于中学的其他文化课程,也区别于中学的其他德育工作形式。思想品德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思想品德课教学除了要遵循一般的教学规律,还必须遵循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根据思想品德形成规律的客观要求来设计教学、实施教学,加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规律和设计原则
思想品德课程是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想品德,所以为了理解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设计原理,首先就应该探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特点。后者决定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规律。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这是一个在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下,通过生活体验、教育熏陶和自我修养,知、情、意、行相互作用、协调发展的过程。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全部问题均由此提出。
思想品德的形成源于学生对实际生活经验的感悟和认知。这种道德认知过程自觉不自觉地遵循着从感性认识逐步发展到理性认识的道路。通过课堂教学获得一定的道德知识的过程更是如此。它决定了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遵循人的认知规律,坚持教学过程与认识过程的一致性。
思想道德情感体验的产生既受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是外在的情景、舆论等对学生刺激的结果,(健康的与不健康的刺激产生不同性质的道德体验)也是学生自身生活信念不断反省、内化和扩展的心理演变过程。不通过自身的思想斗争、观念冲突不可能产生真正的道德体验,这就决定了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坚持启迪与内省相结合。
无论是道德认知还是道德情感都最终要表现为一定的道德实践。这是一个自觉地克服困难、有选择的、坚持实现预定道德目的的意志体现。没有这种道德意志的行为,就不可能形成稳定的思想道德素质。这就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学紧紧把握认知与行为的统一性。
教学过程与认识过程的一致性、启迪与内省相结合、认知与行为的统一性等都反映了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决定了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的如下原则:
、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的原则。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根本落脚点在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不从学生的生活、思想实际出发,思想品德课不仅难以实现教学过程与认识过程相一致,更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而丧失其基本功能。从学生实际出发,就是指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 ,(预设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筹划教学过程等无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这是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的一个根本性的命题。以往大凡成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都是坚持这一原则的,而失败的、效果差的都是违背这一原则的。
2 、教学的导向性原则。社会生活纷繁复杂,抽象的教学活动不可能完全解答生活实践的所有问题。唯有把握正确的方向、掌握科学的方法,才是学生 “
学会生存、学会交往、学会学习 ”
的基础。教学设计应主要强调帮助学生选择正确的道德立场和方向,向学生传授科学的道德修养方法,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起导向作用。
3 、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理论的科学性在于它正确地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理论的目的则在于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若教学设计离开了实践,不仅易使理论的科学性陷于教条化、空洞化,也难以使学生真正把握和信服理论的科学性。这一原则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给学生的生活实践以正确指导,坚持认知和行为的统一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 、启发教学的原则。科学的思想道德观念是不可能由学生自发产生的,(离开社会的 “ 格物致知 ” 是不存在的;人也是环境的产物)它需要从外部灌输 ” ,并结合自身的 “ 觉悟 ” 。但这种 “ 灌输 ” 并不是生硬的、强制的说教的代名词,(并非是 “ 我讲你听 ” 的 “ 填鸭式 ” )也不是 “ 越俎代庖 ”
的自以为是,而是适合学生认知特点和心理素质的循循善诱,是对学生思想活动的启示和激发,这就是启发教学的原则。通过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启发教学的目的就在于启迪学生自身的觉悟,
“ 灌输 ” 的外在条件只有通过 “ 内省 ” 也才有实际意义。
5 、正面引导的原则。德育课程为的是使学生树立科学的思想道德信念,尽管要有 “ 鉴别 ” 教育,要有 “ 反面教材 ”
,但从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目标看,从学生的实际生活阅历和心理特点看,坚持正面引导学生学习社会主义道德常识、培养道德情感和意志,仍是思想品德课程的主要教学途径。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设计,从指导思想上讲,要坚持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从教学目标上讲,要坚持导向性原则;从教学内容上讲,要坚持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从教学方法上讲,要坚持启发教学的原则;从教学途径上讲,要坚持正面引导的原则。
三、思想品德课的基本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遵循教学规律)贯彻教学原则的手段和途径。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应十分重视教学策略的研究和改进。
思想品德课教学也应遵循一般的教学规律,如教师主导教学过程的规律,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等。
思想品德课的特点决定了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更应遵循人的一般认识规律。
思想品德课是引发人的“思想风暴”的课程,不能触及人的思想“灵魂”的(哪怕一间),不是优质的思想品德课。任何教育又都是小心翼翼地触摸人的心灵的活动。所以,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更应强调遵循人的认识规律和运用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