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梁实秋的《忆青岛》有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5
 我曾梦想,如果有朝一日,可以安然退休,总要找一个比较舒适安逸的地点去居住。我不是不知道随遇而安的道理。

树下一卷诗,

一壶酒,一条面包——

荒漠中还有你在我身边歌唱——

啊,荒漠也就是天堂!

这只是说说罢了。荒漠不可能长久的变成天堂。我不存幻想,只想寻找一个比较能长久的居之安的所在。我是北平人,从不以北平为理想的地方。北平从繁华而破落,从高雅而庸俗、而恶劣,几经沧桑,早已无复旧观。我虽然足迹不广,但北自辽东,南至百粤,也走过了十几省,窃以为真正令人流连不忍去的地方应推青岛。

我在青岛居住四年,往事如烟。如今隔了半个世纪,人事全非,山川有异。悬想可以久居之地,乃成为缥缈之乡!噫!

偶然在明信片上看到梁实秋《忆青岛》的片段,于是翻出这篇散文细细读来,短短的篇幅却写出了青岛的历史、地理位置、四季、山水、沙滩、大海、饮食(包括蔬菜瓜果和海鲜),凝聚了一代文学巨匠对这一片土地和人情的厚爱。

在梁实秋看来,青岛是山好、水好、吃好、住好,而且人也好, “认定这地方在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都够标准宜于定居。”

他的这篇文章也成功地勾起了我对青岛的思念。青岛是我离开家乡走入的第一所城市,在那里居住的四年半里,我度过了最美好的大学时光和初入社会的一段儿时间。

班里组织的第一次集体活动就是去八大关,有青岛的同学介绍说有个景点是花石楼。初入城市的我,其实就像那刘姥姥到了大观园,建筑风格完全看不懂的。顺着那静谧绵长的路大家嘻嘻哈哈地走向海边,那些年轻的面庞此刻一一浮现,青春的欢笑仿佛依然回旋在耳旁。

傍晚的海边沙滩上,大概也有我们流下的苦涩的泪水吧,在沙滩上数星星的那些浪漫的夜晚里同样也流淌着我们的彷徨和迷茫,关乎学业,关乎感情,还有那虚无缥缈的未来。

在海边的校园里,有我晨跑的身影,还有那些晨读的声音,留下了那些假装很努力的身影。但是现在想来,自己一直都是在玩票一般,没有真正踏踏实实地潜心学进去,而总是流于表面,并且满足于那种自我陶醉之中,其实枉费了最好的年华。这些忏悔录似的文字第一次流出笔端,颇有一种“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无奈却又凄惶之感。

离开青岛将近二十年,现在每次回去,寻找的是我们当年早餐吃的炸馅饼,萝卜或者白菜做的一点点儿馅儿搁在饼中间,想起来就美味无比。在大学时,我习惯早起,要帮整个寝室的同学买早饭。还有当年心心念念的青岛大馄饨,那时资金有限,吃一大碗馄饨,搁上若干调料,再买一个肉串,那就是少有的打牙祭的仪式感,是在非常的时刻才能享受到的。

青岛,隔着千里的距离和二十年的岁月看来,她如烈焰,如温阳,包容了我,不管是欣喜还是苍凉,是欢愉还是落寞,一如既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