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叶部病害的侵染循环特点以及防治原则有哪些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1-01-17
侵染循环是指病害从前一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生长季节再度延续发病的过程,它包括以下三个环节:(1)初侵染和再侵染;(2)病原物的越冬;(3)病原物的传播。

病害的初侵染和再侵染

由越冬的病原物在植物生长期引起的初次侵染称初侵染。在初侵染的病部产生的病原体通过传播引起的侵染称为再侵染。在同一生长季节,再侵染可能发生许多次,病害的侵染循环,可按再侵染的有无分为:
(1)多病程病害。 一个生长季节中除初侵染过程外还有再侵染过程,如梨黑星病,各种白粉病和炭疽病等属于这类病害。
(2)单病程病害。一个生长季节只有一次侵染过程,如松落叶病,槭黑痣病属于这类病害。
对于单病程病害每年的发病程度取决于初侵染多少,只要集中消灭初侵染来源或防止初侵染,这类病害就能得到防治。对于多病程病害,情况就比较复杂,除防治初侵染外,还要解决再侵染问题,防治效率的差异也较大。
病原物越冬

许多植物到冬季大都进入落叶休眠或停止生长状态。寄生在植物上的的病原物如何渡过这段时间,并引起下一生长季节的侵染,这就是所谓越冬问题。越冬是侵染循环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掌握这个环节常常是某些病害防治上的关键问题,病原物越冬的场所有以下几个:
(1)感病寄主。 感病寄主是园林病害最重要的越冬场所,树木不但枝干是多年生的,常绿针阔叶树的叶也是多年生的,寄主体内的病原物因有寄主组织的保护,不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安全越冬,成为次年初侵染来源。
(2)病株残体。 绝大部分非专性寄生的真菌,细菌都能在因病而枯死的立木,倒木,枝条和落叶等病残体内存活或以腐生的方式存活一段时间,因此彻底清除病株残体等措施有利于消灭和减少初侵染来源。
(3)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 种子及果实表面和内部都可能有病原物存活。春天播种时成为幼苗病害侵染的来源,种子带菌对园林树木病害并不重要。苗木,接穗,插条和种根等上的病原物作为侵染来源与有病植株情况是一样的。
(4)土壤,肥料 土壤,肥料也是多种病原物越冬的主要场所,侵染植物根部的病原物尤其如此。病原物可以厚垣孢子,菌核等在土壤中休眠越冬,有的可存活数年之久.病原物除休眠外,还以腐生方式在土壤中存活。根据病原物在土壤中存活能力的强弱,可以分为土壤寄居菌和土壤习居菌,土壤寄居菌必须在病株残体上营腐生生活,一旦寄主残体分解,便很快在其他微生物的竞争下丧失生活能力。土壤习居菌有很强的腐生能力,当寄主残体分解后能直接在土壤中营腐生生活。
病原物的传播

在植物体外越冬的病原物,必须传播到植物体上才能发生初侵染,在植株之间传播则能引起再侵染.有许多病原物如带鞭毛的细菌,游动孢子等都有主动传播的能力。但是,这种主动传播的距离极为有限,病原物的传播主要依赖外界因素被动传播,其主要传播方式如下:
(1)风力传播(气流传播)
真菌的孢子很多是借风力传播的,真菌的孢子数量多,体积小,易于随风飞散。气流传播的距离较远,范围也较大,但可以传播的距离并不就是有效距离,因为部分孢子在传播的途径中死去,而且活的孢子还必须遇到感病的寄主和适当的环境条件才能引起侵染,传播的有效距离受气流活动情况,孢子的数量和寿命以及环境条件的影响。
借风力传播的病害,防治方法比较复杂,除去注意消灭当地的病原物以外,还要防止外地病原物的传入。确定病原物的传播距离,在防病上很重要,转主寄主的砍除和无病苗圃的隔离距离都是由病害传播距离决定的。
(2)雨水传播
植物病原细菌和真菌中的黑盘孢目,球壳孢目的分生孢子多半是由雨水传播的,低等的鞭毛菌的游动孢子只能在水滴中产生和保持它们的活动性,雨水传播的距离一般都比较近,这样的病害蔓延不是很快。对于生存在土壤中的一些病原物,还可以随灌溉和排水的水流而传播。
(3)昆虫和其他动物传播
有许多昆虫在植物上取食活动,成为传播病原物的介体,除传播病毒外还能传播病原细菌和真菌,同时在取食和产卵时,给植物造成伤口,为病原物的侵染造成有利条件.此外,线虫,鸟类等动物也可传带病菌。
(4)人为传播
人们在育苗,栽培管理及运输等各种活动中,常常无意识传播病原物,种子,苗木,农林产品以及货物包装用的植物材料,都可能携带病原物。人为传播往往是远距离的,而且不受外界条件的限制,这是实行植物检疫的原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