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城镇的行政区划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1

关于丹城名称的由来有一个传说。
人的欲望是无穷的,有的人当了皇帝,还想长生不老呢?秦始皇就是这样的人,这可忙坏了“拍马屁者”,山东人叫徐福的更是心痒痒的,骗秦始皇说,他在海上遇到一位大仙,大仙把他带到东南方的篷莱山。山上有一座非常好看的宫殿,他急忙跪在大仙脚下,请问大仙,秦始皇怎样才能得到长生不老的的仙药。大仙说:“只要能送来童男童女,能工巧匠,就能得到。”
秦始皇听了,非常高兴。马上下旨全国,征收三千童男童女,三百技艺最好的工匠与各种种子,农具等,一起让徐福带到蓬莱山,去取回长生不老之药。
徐福只好硬了头皮,从山东下船出海。只是他知道世界上哪有此药?只得听天由命了。让船在大海里漂。也不知道漂了几天几夜,忽然看见海中有一高山,山上长满了又高又大的树,确实是个难得的地方。他就对船上的人说:“这就是蓬莱山”。
徐福把大家带到山上,造了一座道观,又在山下挖了口水井,打算在这里长期隐居下来。不料第二年,秦始皇南游,徐福吓死了,他知道万一让皇上发现他在这里隐居,定要被满门抄杀了。徐福连夜带童男童女,工匠下船逃跑。据说,后来漂到日本,才定居了下来。蓬莱山留下了徐福建造的道观与水井。
后来,有个叫陶弘景的道士满世界云游,求仙炼丹。发现蓬莱山与山上的道观,山下的水井。他就住了下来。取了水井泉水,到蓬莱山炼丹。还把自己的 像,画在观内墙壁 上。
到了唐朝,象山县建立了,县城就在蓬莱山下的彭姥村。以后,有人在蓬莱山上挖出一块石碑,石碑上刻着蓬莱观与水井的由来。人们根据碑文的记载,把蓬莱山改称丹山,造了炼丹亭,重建了蓬莱观,塑了陶弘景的像,把陶弘景炼丹的水井,取名为“丹井”,蓬莱山下的县城称为“丹城”,一直沿用到今天。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有“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故事,这一传说在老子故里涡阳县找到了实物证据。记者从涡阳当地政府部门获悉,上海学者王振川在该县境内考察时,发现一块“孔子问礼”古碑。
这块被认为是“孔子问礼于老子”的石碑,发现于涡阳县丹城镇相老家村。发现者王振川是上海市宗教学会会员,已潜心研究老子10余年,得出了“涡阳天静宫即老子出生地”的结论。据史料记载,老子是春秋时期古相县人。丹城镇因老子炼丹得名,当地曾先后出土数件有关老子的文物。
古碑高1.5米,宽0.5米,厚0.2米,右上角残缺,但图像依然清晰。正面图像为三层,其中上部图像为三人站立;中部图像为两位主人,左一人为侧面,跪坐,双手向前高举,作拜见状,右一人为正面,坐相;下部为一盛器,显示了拜见的礼物:雁、鲤鱼各一双,干肉一束等。碑的背面为龙形图案。
王振川认为,孔子曾赞叹老子为“犹龙”,而碑的背面恰好为龙。碑的正面上面三人,应该是孔子随行的学生。这一场景,正符合古代文献所记载的“孔子问礼于老子”。
据涡阳县相老家村相学纯等人介绍,此碑在该村村民早年建相氏祠堂时从地下发掘出土,但由于不知其含义和价值,被人遗弃村头。这块古碑已被妥善安置在村民家里。当地有关部门正邀请专家进行考证,以对古碑作出学术认定。
近代丹城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丹城曾是苏鲁豫皖根据地的发源地和淮海战役的主战场,英雄的丹城儿女曾国为了解民族的解放和中国革命的胜利抛头颅、洒热血,作出过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至今在民间流传,如:在抗日战争中壮烈牺牲的“谢氏三兄弟”的故事,在解放战争中荣获“解放战争一级支前模范”、“人民战士的母亲、永不褪色的红旗”的称号的许秀英的故事等。也正是这些英雄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丹城人,积极投身于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当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值得让人称赞的人物。如:原国家七级部部长张子修、南京军区服役的将军张良付等等。
当代丹城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英勇智慧的丹城人民承几千年留下来的地缘优势,以发展市场经济为先导,积极开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使丹城的全貌发生了深刻变化,2005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5万元,其中来自农业的14138万元,来自工业的7289万元,来自服务业的8578万元。2005年粮食总产量46177吨,棉花234吨,油料193吨,肉类总产量3091吨,禽蛋产量426吨。下辖三个集镇,社会贸易额已达到13211万元,客运车辆41辆,大中型货车142辆,全镇共安装电话3800多门,移动电话5120部,农民人均纯收入2533元,居民存款余额2117万元,财政收入637万元。
丹城的繁荣和发展得益于党的改革开放的好政策,但这也是丹城人民勤奋工作、奋发向上、开拓进取的结果。丹城镇已是道路宽敞、楼房林立、商贾云集、货通四海之地,其历史地位和当今辉煌的成绩相互辉映,丹城镇作为一个革命老区和皖豫边区重镇,其发展繁荣不仅具有一定的窗口作用,更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