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为什么读大学》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4-10-09
首先请问问自己,为什么要读大学?大学阶段区别于小学初中高中,甚至是大学后阶段如博士阶段有什么不同?读大学与不读大学有什么区别?
为什么要读大学。我的答案是这样的:大学可以给我更多的选择空间。通过大学这个平台,我可以在四年的时间里,逐步磨合自己与社会的差距。通过这个平台我可以看到更多关于未来的选择,同时判断出哪些是适合我的。通过这个平台我更加容易的建立未来属于自己的交际圈。在大学中,我可以学到各式各样的生活技能与科学知识,有大量的相关资料可供阅读,同时可以找到很多人为你答疑解惑。
最后概括一下就是:大学可以让你得到任何你想要得到的东西,前提是你要为此付出相应的代价。
我有这样一个朋友,她17岁,初中毕业后,因成绩不好,未读高中,直接步入社会工作。她现在是纺织厂的女工,早晚班一周一换,月薪1300。我不排除有很多人不需要读大学同样可以出人头地,但是相较于群体,毕竟是少数。对于我的朋友来说,她同样不喜欢现在的工作,但问题在于,除了这些机械性的工作,她无法进行其他工作,或者说她不具备进行其他工作的能力。她的人生,不出意外我可以预测到10年甚至20年之后。因为她没有更多选择的余地。
小学初中高中,12年的教育,使我们得到的是什么?基本的数学思想,语言的理解与掌握,初步的独立自主的理性思维与逻辑判断。这四种能力是现代人必备的四项基本素质。而大学就是将这四种能力量化,社会化的方式,而且是最有效、最简单、最安全的方式。如果你没有经历大学阶段,就等于你放弃了从家庭到社会的一个战略缓冲区,等于你放弃了一个检验自己的实验,等于你失去一段台阶而直接爬上一层楼的高度。
大学区别于其他阶段的特点是什么?我个人的观点是大学是众多阶段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其特别之处在于其与社会的互动性。小学初中高中,我们交往的人群大部分只限于班级,还是同一个班级。大家条件相似,生长环境相似,同时个体几乎完全生活在家庭的保护下,并没有独立自主的行为权限。我将之概括为未进入社会阶段。大学阶段,我说了,其特点在于与社会的互动性。在大学中几乎可以找到社会上的一切投影,虽然与社会不完全相同,但毕竟相似可以类比。同时大学这个环境赋予了大学生进入这个准社会的身份与资格,以及保险,即你不需要独立承担失败所带来的全部代价。大学阶段我称之为半社会阶段或准社会阶段。大学后阶段如、博士生阶段是追求专精的科学知识或是更高的生活目标的阶段,它相对于社会有其自有的局限性与专业性,我称之为超社会阶段。
在三个阶段中,大学阶段是与社会若即若离的,同时具备内在的人文科学属性及外在的客观社会属性。
我想起来一个故事,大一的时候在思修课上讲过。一个玉米地的故事。苏格拉底让自己的三个徒弟进入玉米田,摘取一根玉米。规则是不须走回头路,目的是摘到最大的玉米。第一个徒弟进入玉米田匆匆选了一根,结果很快发现还有更大的,他后悔了,但规则所限没有办法。第二个徒弟迟迟不敢动手,总认为后面还有更大的,结果他一无所得。第三个徒弟粗略将玉米田分成三部分,在第一部分总结经验,在第二部分检验了一下,在第三部分动手摘了一根自认为最大的。我是否可以将这块玉米田假想成生命,我们有总结经验的第一阶段,有检验我们所得经验的第二阶段,有真正步入社会的第三阶段。第二阶段等同于大学阶段,它是一个检验阶段,检验我们从出生至今,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经验是否还适应于当今社会,有则改之,无则精炼。
为什么要读大学,很多人包括我,在进入大学之前并不知道答案,若真要说,可能是社会需要,生存需要,甚至是单纯的父母需要。但是什么是我们需要的?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没有经过思考的答案永远是宽泛的,比如好生活。看到这篇文章,或者更确切的说,已经看到这句话还没有关闭页面的朋友们,相信你们已经逐渐适应了我拖沓跳跃的语言方式,同时或多或少的开始思考我问的问题了。我一直相信一点,思考的重点不在于对于问题得到的答案,而在于思考本身对于内心的拷问过程。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重要,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这个问题的重点在于你是否思考过你需要什么这个问题。
在《巫师唐望——前往伊斯兰特的旅程》中有这样一段话,每个人从出生开始,他身边的人就开始为他描述这个世界,当有一天他可以用自己的话描述这个世界,他才可以说他长大了。我想写的这个系列,就是我对于大学的描述,肯定是不全面的,甚至说片面的,但是它是我独立描述的。
好了,第一篇写的短点,最后概括一下。所谓大学,是我们进入社会前的一个用于适应社会的缓冲区,它可以给我建立一个广阔的交际圈,可以让我在未来的生活中得到更多的助力,我可以在大学中学到任何我想学的东西,做几乎任何我想做的事情,只要在我的能力之内。有了这些,当我离开校园,我可以得到更多的选择空间,更大限度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