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测量之水准测量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3
一、水准测量的基本原理

地面A、B两点,A为水准点,B为待定点。水准测量时利用水准仪提供的水平视线,根据水准仪在两点竖立的水准尺上的读数,先求得两点之间的高差。如果其中一个点的高程为已知,就可以求得另一个点的高程。

如图2-2所示,已知地面点A的高程为HA,求地面点B的高程HB,在A,B两点上垂直竖立两根水准标尺在两点的中间安置水准仪,利用水准仪提供的水平视线,在A,B两点的水准标尺上读取读数a,b。

A为已知点,B为未知点,观测时是由A向B进行,所以,a为后视读数,b为前视读数。

AB两点之间的高差,是B点的高程减去A点的高程。即:

hAB=HB-HA=a-b

HB=HA+a-b=HA+HAB(2-1)

这是用高差法计算B点高程的公式。

如果令HA+a为视线高(或称仪器高),并用Hi表示,则B点的高程为:

HB=HA+a-b=(HA+a)-b=Hi-b(2-2)

这是用视线高法求B点高程的公式。式(2-1)、(2-2)在表示方法上有所不同,但所得的结果则完全一致。

二、连续水准测量

当A、B两点之间的高差过大,或是两点之间的距离过长的时候,安置一次仪器不能不能测得两点之间的高差,就在A,B两点之间多做一些立尺点。这些立尺点,在前一测站是前视,在下一测站则为后视,我们称这些点为转点,它起着传递高程的作用,用TP表示。为了防止转点在观察过程中下沉,在尺子的底部应安放尺垫。在计算A、B两点之间的高差时,则把每站的高差相加即可。如图2-3所示,设某一站的高差为hi,后视读数为ai,前视读数为bi(i=1,2,3,…,n),则:

h1=a1-b1

h2=a1-b2

h3=a3-b3

…….

hAB=h1+h2+h3+…+hn

=(a1-b1)+(a2-b2)+(a3-b3)+…+(an-bn)

=(a1+a2+a3+…+an)-(b1+b2+b3+…+bn)

=∑a-∑b

HB=HA+hAB=HA+(∑a-∑b)

将公式稍加变化,就可以得到水准测量中一个重要的计算校核公式:

∑a-∑b=∑h=∑终-∑始(2-3)

公式(2-3)是用于水准测量计算校核的重要公式,它说明在水准测量中,所有后视总和减去所有前视读数总和等于所有高差总和,也等于终点观测到的高程减去起始点的已知高程。

最后把实际测量所用的表格附上:

利用这张表格就可以对水准测量的数据进行计算,通过已知第一点高程得到另一点高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