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记日记#1004 《味觉大师》访谈录之一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8
2019/11/5 星期二 北京

这是《味觉大师》创始人钟宁女士和我的一个访谈,那天我们聊的很愉快,也很顺畅。在钟宁女士的启发下,我把这几年对饮食以及饮食行业的一些思考说了一下。没有准备,也没有稿子,问题来了直接回答。看视频时,被自己的烟酒嗓惊住了,原来我的声音那么沙哑,嗓子好像被砂纸打过一样。

视频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lmCtJWTuJ7yRJ5XlnzNthw

这里是根据录音整理出的文字稿,比视频上说的丰富一些。

钟宁:您对小时候喜欢吃的东西还有印象吗?

董克平:我是生在北京,长在北京,到今年58年了。我小时候最喜欢吃的好像就是鸡蛋炒西红柿。因为小时候没有荤腥,鸡蛋炒西红柿算是有荤腥了,吃肉要过节过年才有。到了夏天以后,西红柿会很便宜。你要是傍晚去买的话,可能是一毛钱买十斤。我特别记得我姥姥,我家住在胡同里,我记得特别清楚,我姥姥小脚,提着一个大筐,买了两毛钱西红柿回来,一步一步挪。夏天汗都把对襟大褂给洇湿了,我就赶紧跑过去把姥姥的筐接过来,就知道今天晚上不是吃鸡蛋炒西红柿,就是吃西红柿打卤面。虽然鸡蛋都不太多,那个时候北京可以养鸡,我家里养鸡,还有鸡蛋,所以可以吃鸡蛋炒西红柿,那个酸酸的鸡蛋面感觉印象特别深。

钟宁:您小时候有特别想实现的人生理想吗?

董克平:我记得我们小学三年级的时候,老师组织我们谈理想。其实我那个时候特别想看看外面的世界,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说我想当公交车的售票员,就是可以免费坐车,坐着车去到处跑。因为我们邻居有一个阿姨是公交车售票员,她那个工作证可以坐所有的公交车。其实小时候的世界基本上就是连两公里都不到,我印象中的第一次迷路是在旧北大红楼那个地方迷路了,其实离我家胡同口最多也就四五百米,离我家也就八百米,那就迷路了,那是小时候第一次找不着家的感觉。所以问我理想是什么,那时候当个售票员比较不错,可以免费坐车到处去看。

钟宁:您后来为什么会去学哲学呢?

董克平:其实没什么原因,我觉得那个时候好像哲学系比较好考。我上大学的时候是1980年代初期,那个时候最热门的是中文系和经济管理系。我们那个时候还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还有哲学专业,像这些都是属于比较冷门的,就是分数比较低,招生也比较少,说分数低也是相对来讲,但是就觉得可能能蒙上。其实我报的是中文系,但是服从分配,我这个分确实上不了中文系,完了调到哲学系。

钟宁:大学毕业后您认为学习哲学对您的人生观有影响吗?

董克平:我觉得我基本的三观到现在都没有什么变化,我的三观基本就在那个时候确立了。因为八十年代是一个充满了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的年代,在拨乱反正的时候,每个人都意气风发,都拼命地读书,而且那个时候有很多很多有分量的书,到今天还依然有分量的书,都在那个时候读的。

我记得最清楚的是四川人民出版社出了一套《走向未来丛书》,它是集中了一百多位年轻学者,那个时候叫年轻学者,但现在差不多三十几年过去,这些人也都七老八十了。他们编了一套《走向未来丛书》,就介绍新科学、新方法、新理论。那套书本来要出一百多本,但后来没出全,但是我手里至少有七十几本。那个时候省吃俭用的那些钱,很大一部分是买了这些书。

包括对历史的看法,对未来的那种看法,其实影响比较深刻的一本是《中国历史的深层结构》,还有一本是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就这两本书,一个是对中国历史的一种看法,一个是对西方现代社会开始的政治文化和宗教原因的阐述。让我就不再是中学简单的那种非好即坏,非黑即白,很粗暴的那种对世界的判断。从这两本书里头,我就觉得历史上有很多东西不是说非黑即白的,它从不同的维度去看的话,肯定有更多的解释。因为我们所用的那种批判的武器太单一了,它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批判的武器,我觉得这是对我影响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