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拜“天下第一名陵”——昭陵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7
          2018年11月25日,适逢周日,天空晴朗,暖阳习风,我们一家人驱车慕名来到礼泉县城西北的九嵕山,谒拜了被誉为“天下第一名陵”的唐太宗李世民陵墓——昭陵。

        九嵕山地处泾河之阴、渭河之阳,南隔关中平原,与太白、终南诸峰遥相对峙;主峰周围均匀地分布着九道山梁,高高拱举。因古代把小的山梁称为嵕,因而得名九嵕山。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与文德皇后长孙氏的合葬陵墓。据说,昭陵建设先会持续了107年之久,占地面积200平方公里,共有180余座陪葬墓,是关中“唐十八陵”,也是中国历代帝王陵园中规模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也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墓。

     

        进入昭陵景区,登高远眺,九嵕山密林遍布,东西两侧层峦起伏,北缓南陡,沟壑纵横,山势突兀。

        进入景区大门,拾阶而上,一座十多米高的身着龙凤袍的唐太宗李世民塑像屹立在陵园,两侧竖立着六个龙凤巨柱。

        看景不如听景,一路观看,一路跟导游“蹭”听。

        据说,按照唐太宗最初的想法,帝王陵寝要完全效仿汉高祖刘邦的长陵,务从丰厚。但精通经史的虞世南提出不同意见,认为汉制既劳费了民力,还使盗贼生心,所以汉陵大都被盗,帝王的尸骨也被抛弃荒野,实在是百害而无一利。他谏言太宗应当向尧帝那样,因山为陵,陵内不藏金玉,并在陵外立碑予以说明。

        虞世南的谏言为唐太宗最终决定选择九嵕山作为昭陵陵址,起到了思想和理论的启迪作用。

        随后,唐太宗以九嵕山建昭陵,并诏令子孙“永以为法”,开创了唐代帝王陵寝制度“因山为陵”的先例。

        昭陵的玄宫凿建于九嵕山主峰南坡的山腰间,陵园方圆60公里,在山峰底部建地下宫殿,连同陪葬墓在内,绵延数十里,气势宏大,蔚为壮观。

        据有关史料记载墙四隅建有角楼,正中各开一门,南曰“朱雀门”,北曰“玄武门”,东曰“青龙门”,西曰“白虎门”。这些东西南北中门均毁,今日看到的只乘残垣断壁的遗址了。

        昭陵虽没啥价值连城的金银珠宝,相传,陵墓里收藏着一件珍贵文物,堪称“镇墓之宝”。那就是晋代“书圣”王羲之的代表作,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那么,《兰亭集序》为何来到李世民的昭陵呢?

        原来,李世民向来酷爱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对《兰亭集序》自然极为神往。当他得知《兰亭集序》历经曲折,落到辨才和尚手里后,就派监察御史萧翼前去索要。萧翼知道只可智取、不能强要,便扮作书生模样,带着王羲之的几件作品与辨才和尚欣赏。辨才和尚不以为然,拿出《兰亭集序》真迹。萧翼这才出示李世民的诏书,取走了《兰亭集序》真迹。

        李世民对《兰亭集序》真迹爱不释手,他曾留遗言,他死后,要将《兰亭集序》真迹一并陪祭在昭陵里。

        昭陵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实物见证,是了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国君主专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难得的文物宝库。

        (图文/许永杰    2018年11月25日于咸阳礼泉)

作者简介

        许永杰,铜川市陈炉镇人,喜爱文字,爱好摄影,作品散见于省市报刊及《人民日报数字铜川》、《陕西文明网》、《铜川第一线》、《铜川热点》、《E铜网》、《黄堡书院》、《智慧铜川手机台》等诸多网络媒体。

        本人著有《悠闲自得》、《悠然自乐》、《香落尘外》、《春华秋实》文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