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一句」心上学,事上练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6
今日在抖音视频看梁冬与郦波老师的对话。我几乎每一个视频我都转发到了日常,实在是深有同感,深以为然。

我前段时间,也分享过郦波老师写的书和他引用的诗词古文,讲解的学习之道。当作自己也是一个中学生。

“孩提知爱,稍长知敬,此性生之良也。知识开而习操其权,性失初矣。古人重蒙养正,以慎所习,使不漓其性耳。

今日孺子转盼便皆长成,此日蒙养不端,待习惯成性,始思补救,晚矣!故端蒙养,是家庭第一关系事。——孙奇逢《孝友堂家训》”

说的是习惯,品性要从小养成,趁着他们“知爱”“知敬”的时候。所以言传身教非常重要,而且相比言传,身教更为重要。

今日的视频中,他们分享的是觉知。

“觉”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而且,往往在觉知里,我们可以获得新的力量。

我经常有一种冲动,想把自己网名笔名改成“觉浅”,不仅是“纸上得来终觉浅,决知此事要躬行”的“觉浅”,更是在浩瀚学海和传统文化中,觉知到自己的浅薄。

所以好多次,我都想停止“一日一句”分享,因为有卖弄文化之嫌疑,又担心没有足够的时间求证,变成了道听途说和炒剩饭。

所以我尽量不搜索关于这句话的文章,也不做任何书评,不帮忙搞拆书,只做纯粹的读后心得,只是基于自我阅历、学识、基础上的分享,尽量多用自己的文字,多用现实中的案例,多记录自己的思考。

引用一段话,举一些例,写一段思考,可能并不成熟,即便没有流量,就纯当写作练习和日常记录。

所以特别赞同今日他们分享的“心上学,事上练”。

读书思考,是“心上学”。

把大家的著作,当成专业书和教科书来看,在享受他们的文字和妙思时,像是进入了他们的视野,可以学到很多知识,

我在看大家小书,看阿耐的《大江大河》,看路遥《平凡的世界》,看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看叶嘉莹的《荷花五讲》,看南怀瑾的《金刚经说什么》……看很多很多,都是在“心上学”。

保持一种开放思维,坚持自己的独立判断,不人云亦云,也不自以为是。

日常工作中也是如此,因为负责新闻报道和机关事务,每天都会第一时间,去看各大主流平台上的文章,看到好的文章一定会记笔记,转收藏。若是看到好的报告材料,也会奉为珍宝。

慢慢地,虽然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但是基本的范式和框架,特定的专业术语和表述,体系的编写思路和模块,基本上就能有一些皮毛功夫了。

运思写作,便是“事上练”。

每天最开心的时候,莫过于沉浸于创造的时候。这就是郦波老师和梁冬分享的另外一个观点,便是“入乎其中”。

所有的科学家,音乐家,艺术家,和所有在创意领域的人,几乎都会在“入乎其中”找到一种研发和创造的快乐。

若没有这种感觉,想必不会熬过没有成果,没有流量,没有观众的时候。

冰心作家有首小诗,我觉得写得特别好。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成名成家的人,永远在少数。绝大部分,依然在路上坚持,甚至淹没于沧海。即便已经成名成家的,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也为数不多。

所以心里才更加佩服《诗经》里的创作者,佩服孔孟老庄,佩服司马光,佩服李清照,佩服苏轼,佩服王国维,佩服张爱玲,佩服三毛,佩服路遥,佩服莎士比亚,佩服茨威格,佩服圣埃克苏佩里,佩服陀思妥耶夫斯基……

“心上学,事上练”。与其相对的是,王阳明的“心上练,事上学”。就是若是心上也要不断领悟和练习,不然再多的练习也是不得要领的。

两者皆有道理,但各有侧重。我想对于我这种菜鸟和浅薄之人来说,更多的还是“心上学,事上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