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有鱼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8
我喜欢吃鱼,无论什么种类的鱼都喜欢。当然还是最喜欢吃父亲做的咸菜炖鲫鱼,其次是我自己做的红烧黄河大鲤鱼。每年都要抽出整整一天的时间,把所有的鱼都处理好。该炸的就满身油乎乎地炸,该烧就铁锅里咕嘟咕嘟地烧。过年了,好好做几条鱼,心里面就有了一个美好的愿望——年年有余。

小时候家里条件不是太好,轻易吃不上肉,但是鱼却从来没有缺过。父亲的咸菜炖鲫鱼前面的文章介绍过,我做的红烧黄河大鲤鱼也介绍过。母亲做的干熥鲫鱼也同样让我们惦记,味道好不说,还可以当做零食,当做那种非常高档的零食,然后拿出去当着其他小伙伴们的面来臭显摆。

把两三寸长的黄河鲫鱼清洗干净,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把鲫鱼的鱼惊石去掉。鲫鱼本身就不大,鱼惊石就更小,小到跟米粒差不多。如果不去掉鱼惊石,会有一种大煞风景的感觉。试想,一条干熥鲫鱼,无论怎么吃,都很香脆,就连鱼骨都很好吃。可是鱼惊石会硌牙的,就算没有硌到牙,也会吃起来有些牙碜,那样不就尴尬了嘛!

接下来需要先腌制,一个大盆,一层鱼一层料,姜片最重要,几乎都要铺在鲫鱼身上。多放咸盐,酱油,腌制整整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才能开始干熥,就是要让鱼充分吸收调料的精华。后来我也琢磨过,之所以下这么大的功夫,是因为那时候的食用油是比较紧张的,干熥出来的鱼,全靠咸盐和酱油拿味。

后来条件好了,我也曾实验过,少放咸盐,在干熥的时候,需要往锅里刷油,这样味道更佳。可见当时之所以母亲做的干熥鲫鱼没有父亲做的咸菜炖鲫鱼那么出名,实在是条件有限。

到现在我还经常能梦见这样的场景,我脏兮兮的上衣兜里装着几条宝贝一样的干熥鲫鱼,手里拿着一条已经被我把鱼头和鱼尾都干掉的鲫鱼,蹦蹦跳跳就出了家门,还没有走多远,赶紧用手摸摸衣服兜里那几条宝贝,感觉它们还乖乖地躺在兜里,这才放心跑向小伙伴们。

先要当着他们的面,把手里的半条鲫鱼慢慢吃掉。在这个期间,可能已经有小伙伴的口水流了下来。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只要有一个忍不住向我伸手讨要,其他的小伙伴就会一哄而上。这时候我就是最大的王,往往让他们排好队,看好人数,把兜里的鲫鱼分得只剩一条。这一条是我的最后保证,有时候玩完了回到家都不舍得吃掉它。

给小伙伴们分鱼吃,这是母亲教我的。母亲说的道理很简单,有好吃的想着朋友,朋友也会想着你,有来有往,才是以后的交友之道。我却没有想过那么多,反正母亲说的话肯定是对的,就算给小伙伴们分吃鱼后,他们又不理我了,我还是会按母亲说的去做。

当然了,那时候我们这里就有这种我认为是很好的习惯和传统。不管谁家做了好吃的或者买了好吃的,总是希望街坊邻居们能够分享。尤其是在过年这几天,只要做好吃的,都会把大门敞开,意味着欢迎街坊邻居来一起品尝。

油炸带鱼也很好吃,这道菜到现在宴席上还是能经常看到。计划时代,很多时候都是单位分福利,这样就家家户户都能吃到。可是,那时候我们每一家的孩子都很多,分到手的二斤带鱼很快就会被吃掉的。要么就是不舍得吃,要等到过年这几天才能吃,多数是待客的上等好菜,很有面子的。

也有利用关系或者工作之便的,一次能弄回来许多,这样大家就拿出一些食用油来,一起吃上一顿油炸带鱼。

那时候才真正叫过年的气氛,带鱼回来以后,知道消息的也不会急匆匆跑过去凑热闹,而是由号称“大喇叭”的赵爷爷挨家挨户地去喊人。

我的家教过于严厉,每到一过了腊月二十三,父母亲都会告诉我,没事别去串门玩,有讨嘴的嫌疑。有时候人家就是客气客气,你要懂事,别给人家添麻烦。

赵爷爷就说过我的父母,人太实在,不请就不会主动去。老人们都把我当成自己的孩子,有了好吃的,自然就想让我吃一口,你们管孩子那么严厉,岂不是委屈了孩子,辜负了老人们的好意了。

我清楚的记得,有一年腊月二十八,赵爷爷家里开炸锅,周围的邻居都来了,在院子里搭起了长棚子,摆好了很多桌子。人们都穿着大棉袄,也不怕冷。从厨房里往外端炸好的带鱼,第一盘子出来的时候,很多小伙伴已经按捺不住了,反正都知道赵爷爷脾气好,小伙伴们就一拥而上,瞬间就要把一大盘子带鱼抢完了。

我那时还没有拜师,我师父看见了,使劲咳嗽了一声,等大家安静了,接过赵爷爷手里的大盘子。师父在众目睽睽之下,缓缓走到站在门口的我,把盘子里还剩下的一块带鱼伸向了我。刚才还特别严肃的脸,这时候无限温暖,微笑着示意我把那块带鱼拿着吃掉。

我们那一片最具权威的师父,这种无声的举动,让小伙伴们的爸爸妈妈脸红了,回到家中,肯定也会唠叨不停的。从那以后,我们这些被大人们称为“野孩子”的一大群伙伴们,越来就越懂事了。

那时候物质生活的确不能得到满足,可人们的生活还是很快乐了。今天,我又要忙一天了,因为有好多鱼要做。不管怎么做,希望自己珍惜当下,心里常记着老人们的教导,让生活处处充满阳光。希望国家富强,人们安居乐业。在这一天里,都尝尝各种各样美味的鱼,祝福所有的人,吉祥如意,年年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