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盖范蠡,智比留侯,辅佐四代帝王的白衣丞相李邺侯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2
人都说文如其人,写诗言志,李泌年少时写就的这首《长歌行》似乎已经印证了自己的一生。儿时的时候就是神童,得到玄宗皇帝和名臣宰辅张说、张九龄的欣赏喜欢,先后受到四代帝王的信重,被肃宗、代宗、德宗于危难之际托付重任,而他也的确不负英才之称,数次挽狂澜于既倒,虽受人排挤,四起四落,却始终淡泊名利,不悲不喜,最终成就了乱世的救世宰相。

天宝年间,隐居在嵩山的李泌有感帝国的治乱,根据当时的现状给玄宗写了一封策论,玄宗看后想起了小时候的神童,就让他到京城担任待诏翰林,结果被杨国忠所忌惮,借着《感遇诗》的由头把他贬到蕲春郡(今湖北蕲春县)去了,李泌挂印而去,专心研究起《易经》来。

安史之乱爆发,太子李肃北上灵武即位后,惶惶然不知如何应对当时的危局,第一个就想到了和自己亦师亦友的李泌,正准备去找他呢,没想到李泌飘然而至。李泌立即为肃宗分析天下大势,制订了不输于隆中对的平乱策,郭子仪李光弼之后能平定叛乱,取得胜利是少不了李泌的平乱方略的,刘邦评价留侯张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想这八个字用在李泌对大唐中兴的功劳上也毫不逊色。

每次李泌随侍在御辇旁时,军中士卒都会悄悄议论:“穿黄袍的是陛下,而一身白衣的就是那个著名的隐士。”当战乱即将平定时李泌预感自己会受到张良娣(肃宗晚年宠妃)和李辅国(肃宗当时宠信的宦官)的排挤,留下了五不可留“陛下遇臣太早,陛下任臣太重,宠臣太深,臣功太高,迹太奇。”翩然远去,真正做到了太白诗中的“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大历年间,广平王李俶即位为君后,亲自派人去请隐居在衡山的李泌,并委任他为翰林学士。当时的权相元载认为李泌不肯听自己的话,担心皇帝的过度礼遇会让李泌对自己造成威胁,就找借口把他赶到了江西;之后元载被诛杀,又受到了新的权贵常衮的排斥,被调到了杭州做刺史,这大概就是人们所说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吧。

泾原兵变,德宗李适(kuò)逃往奉天(今陕西乾县),身处危难之际的德宗想起了李泌曾经保全自己的才干和恩情,又急忙召请李泌替自己排忧解难。贞元三年(公元787年)德宗正式拜李泌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做了宰相的李泌一手改革吏治,裁汰冗员;一手处理唐与吐蕃、回纥各部之间的关系,有力地捍卫了领土完整,维护了民族尊严。

这样一位挽救危亡,辅佐四代君王皆有杰出贡献的智士宰相却因“好谈神仙怪诞”一直被传统的儒家史官所轻视,真的很令人遗憾。而纵观李泌生平,神仙之道只是他隐居时的个人追求,一旦为官处事都是身体力行,用谋略来安邦定国的。

我想春秋时辅佐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兴兵灭吴的范蠡;秦末匡扶刘邦以弱胜强,扫灭项羽,建立汉家天下的张良和他应该是同一类人吧,既能运筹帷幄,建立非凡功业,又善于保全自己,功成身退,这样风光霁月的人物从古至今少之又少,也只有这样信奉黄老之学的人才能真正做到澹泊明志宁静致远。

附:李泌《长歌行》的简译:上天庇佑我,大地承载我,苍天厚土生我养我总该有用意吧。要么辟谷饮露飞升仙界,要么穿锦衣,着骏马在京都担任要职。怎么可以既不富贵又不去追求隐逸的生活,白白地生成雄赳赳的男儿汉呢。大丈夫啊大丈夫,平生志气就是要大展宏图,建功立业。请看我一生中建立的煌煌功业吧,等到功成名就实现夙愿的那一天,我将仿效前人范蠡泛舟五湖。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