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学校德育泛化和缺失的成因分析及其应对策略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1
摘要:目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存在不同程度的德育泛化和缺失现象,主要原因由于德育内容包罗万象、政治教育充斥德育内容、德育内容空洞乏味、德育时段不切实际等等。要想改变这种局,我们必须明确和细化学校德育的相关课程,以及它的主要任务和功能,切实重视和关注德育的阶段化特征,对不同阶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德育内容和措施,通过广泛开展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德育实践中形成有效的德育认知和社会责任感,将他们培养成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人,让教育回归到原有的生态,为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而服务。

关键词:德育泛化和缺失  社会主流价值观  德育课程   德育实践活动  社会责任感

        近年来,马加爵和曾世杰等杀害同学的现象,引起了我们对教育的深层的思考。我们对青少年儿童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不断地加强了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政治思想教育,但青少年儿童和成人的德育问题层出不穷,多数青少年儿童缺少最起码的社会公德,随地吐痰、随地丢弃东西,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乘座公共交通工具或购物时不排队且拥挤,大小便后不冲厕;不尊重他人劳动成果;随意挥霍钱财;自私,心胸狭隘,冷漠,缺乏亲情和友情,不能接受他们的批评和非议。甚者,像马加爵和曾世杰一样因为小小的冲突杀害情同手足的同学。笔者认为,形成这些不良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校德育的泛化和缺失,学校缺失社会责任感的教育,缺失修身立命品德修养的教育,德育内容假、大、空,说教多于身教。

      一、成因分析

      1.德育内容包罗万象。目前,我们学校的德育包括政治教育、理想教育、道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伦理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国防教育、安全教育和禁毒教育,甚至还包括防腐败教育。德育的范畴想多大就多大,把德育当成了大箩筐,想装什么就装什么?

      2.政治教育充斥德育。在维护政权的泛政治化思想的影响下,学校德育课堂和活动内容多数被意识形态教育、政治方向教育占领,还有一部分留给理想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国防教育、安全教育和禁毒教育等,只有少数内容留给道德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本应成为德育的主要内容的道德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却成了德育的粉饰。

      3.政治理论教育空洞。政治理论和政治说教多于实际生活体验和亲身感受,脱离青少年学生年龄和生活实际。许多政治理论过时,无法解释当前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自欺欺人,缺少很强的说服力,起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有的则适得其反。

      4.德育时段不切实际。本应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接受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教育被政治教育、理想教育所取代,而到高中和大学阶段要实施的政治方向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教育被道德行为教育所挤占。很多高中生和大学生政治方向迷盲,缺少远大的生活理想。因无法用所学的知识解释或解决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思想上产生很多的困惑。

      5.缺少有效的德育载体。中小学德育在各种升学考试的挤压下成了教育的馅饼,无法让学生从色、香、味等方面全面体味到德育的全貌,从中获得真正的体验和感悟。其实,德育是帮助学生形成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过程,没有有效的德育载体,学生无从判断和形成其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不能形成正确的社会责任感,也不能形成敢于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与勇气。

      6.社会缺少积极、向上的主流价值观引导学校德育。目前,社会上崇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钱权交易,无私奉献成为傻子的代名词,劳动成为耻辱。整个社会沉浸在北宋时期一样物欲横流的盛势王朝的歌舞升平欢乐之中,缺少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价值观。而那些低级的社会价值体系无时无刻都在冲击着学校德育,学校这块净土正在不断地被侵蚀。

      7.社会、学校和家庭教育严重脱节。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缺失和混乱,学校教育丧失社会责任,以及家庭育子观念的偏离,造成社会、学校和家庭教育目标的偏差,严重地影响了学校教育的有效实施。

      二、应对策略

      1.国家有关部门要明确和细化德育的相关课程。德育课程应分为政治教育课程(政治、思想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道德教育课程、行为规范教育课程(法制教育、禁毒教育)等。心理健康教育、国防教育、安全教育不属于德育课程,勿要将其纳入德育课程体系,以免用其它内容的教育冲击正常的德育。

        2.进一步明确德育课程的主要责任和功能。政治教育是为巩固政体和政权所实施的教育,是国家政治意识在教育中的体现,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但不是全部的;道德教育是帮助一个人形成自身价值体系的教育,从一个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的教育,是赋予其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应是德育贯穿始终的主要方面。而行为规范教育是帮助一个自然人学会遵守社会游戏规则的教育,在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中引导学生学会做人,也是不可缺失的。所以,我们要明确地认识到各种德育课程在育人方面的功能,切勿以偏盖全,以政治教育充斥和替代其它德育课程。

      3.强化德育课程的阶段化实施。德育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形式,必然遵守教育的一般规律。学生认知发展是有最佳发展期的,每一阶段必须实施相应的教育,才能帮助学生实现最优发展。根据人的认知发展规律,笔者认为,小学阶段实施自我认知、正确认识自我与自然和社会关系的道德教育,初中阶段实施正确处理自我与社会关系的法制教育,高中阶段实施正确处理自我与社会、国家和世界关系的政治教育。切勿超越人的认知发展阶段实施不适当的教育。

      4.加强和实施体验式的德育。德育,特别是道德教育课程、行为规范教育课程是很强的社会实践课程,学校要创设符合学生认知实际水平和贴近生活实际的德育情境,引导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验和实施德育价值判断,从中知道什么行为正确、什么行为不正确、什么行为要承担什么样的相应的后果等等,从而形成有效的德育认知和社会责任感。所以,德育要切忌说教,要注重体验与感悟。

      5.回归教育的原生态。笔者认为,教育的目的主要不是传授人类文明成果,而是培养一位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一个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才能真正掌握和使用人类文明成果,为人类发展、幸福与进步服务。不难看出,德育的核心其实是培养一个人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只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才能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热爱生命和热爱世界,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对祖国负责和对世界负责。我们要摒弃以往狭隘的教育观念,回归教育的原生态,让青少年在德育实践中实现自已教育自己、感动自己,使自己成为对人生和世界负责之人。为此,笔者认为,教育不是一种说教,而是一种责任,是“一种培养人形成强烈社会责任感”的责任。

注明:此篇文章发表于《牡丹江教育》2012年1-2期合订本(总期第30期)14-15页。

《牡丹江教育》由牡丹江市教育局主办。黑新出印字:2303025。属教育资讯及内部交流期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