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生本教育课堂学习体会”500字左右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2-04-27
在实践中感受生本的快乐
生本教育的课堂究竟是什么样的呢?通过观摩,我可以对生本课堂作出这样一个简单的描述:生本课堂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课堂。具体表现形态为——“四突出”、“三转变”和“四个基本流序”。“四突出”即突出学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完全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突出学习:整个教学过程处处突出学生的学习、质疑和探究;突出合作: 4-6 人的 小组学习是最大特色;突出探究: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获得知识,形成能力。“三转变”即变教师灌输式的教为学生自主性的学,使学生获得学习动力;变“ 听懂了”为“学懂了”、“会学了”,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变“他律”为“自律”,使学生获得自信、自尊,激发内在的学习潜能。“四个基本流序”即课前预习 或前置性作业(不固定,比较灵活);小组合作学习, 4-6 人小组交流讨论,这是一个显著特点;班级交流,有小组代表交流,也有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教师引导点拨,教师在倾听的基础上点拨,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让智慧之火熊熊燃烧。 走进“生本”课堂,我们被学生的精彩表现所吸引——他们思维活跃、知识广博、语言畅达、友爱合群、自信大方、积极向上,而教师则是高明的帮学者。
在听课学习中我看到,虽然不同的教师由于素质差异,对生本教育的体验与感悟程度不同,教学效果有些差异,但是,在所有的生本课堂上,没有厉喝,没有责备,没有对下课铃的渴望,甚至连东张西望都没有。生本课堂改变了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激活了学生的学习潜能。这不就是我们一直期盼着的有效课堂吗?再转过来想想我们的传统课堂,我们的学生就如同一台台学习机器,这一台台机器是由教师操作的,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操作下进行的,是被动的,部分学生甚至产生厌学和抵触情绪。为什么我们的课堂就很难出现自主学习、互动学习的局面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回来之后,我迫不及待的开始了生本实验。
新授课《孔乙己》。过去这可是重头戏,少则四节课,多则五节课,教学设计面面俱到,课文分析头头是道:从故事情节到环境描写,从分析人物性格到主题思想的挖掘……老师过足了讲课的瘾,学生听得昏昏欲睡。
改,就从这课开始。思前想后,我设计了三个前置作业:1、读两遍课文,整理本课字词;2、品读课文,找出文中你认为描写最精彩的地方二三处,说说为什么;3、精读思考:孔乙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命运如何?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用意是什么?在布置作业时我反复强调:不读够5遍以上课文没有发言权。
第一节课:以小组为单位五分钟交流前置作业,分配角色准备朗读课文。小组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两个小组抢到了这个机会。同时小组为单位把整理好的字词写到黑板上,又有两个小组争取到机会。其他两个组同学认真听读,准备纠错,纠正对加分。朗读的很投入,声情并茂;板书的很认真,生字、多音字、解词,面面俱到;纠错的都快打破了头,听得仔细,纠的准确。读后评价,生生评价,被大家公认读的最好的两位同学得到双倍加分。小组代表上讲台进行字词教学,强调字音字形,带读,齐读,像模像样,加分!
第二节课:各组4号同学回答第二个问题,一一作答。其他同学补充,纷纷举手:外貌描写、传神的动词、神态描写、环境描写、笑声的含义、重点句的理解、结尾的妙处……过去老师备课要准备的内容,孩子们都讲到了,过去没有讲到的孩子们也涉及到了。例如有位学生讲到从孔乙己对待酒客的揭短嘲笑,由开始的不屑置辩到据理争辩再到无力争辩最后乞求不要取笑的过程来看,他是被那个冷酷无情的世道一点点吞噬掉的,理解的相当有深度。当然有些学生对一些语句的理解还不够准确,经过老师适时点拨,也都若有所思,加深了认识。
第三节课:经过上节课的研读、理解,再来归纳人物的性格特点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了。两组同学板书,基本都归纳全了。之后谈谈作者的写作意图,也都能认识到鲁迅先生对封建科举制度戕害读书人的罪恶的批判以及引发大众对社会现实的思考。最后,教师引导学生结合鲁迅的其他作品,进一步认识鲁迅先生,并适时推荐学生课下阅读《阿Q正传》《药》《祝福》等作品。学生小结学习收获,结束。
我是带着满心的喜悦和轻松的步伐走出教室的,这才是我想要的语文课堂。通过初步的尝试,我感觉到:教师的细致讲解,永远替代不了学生自身的阅读感悟。另外,一定要把主问题设置的简单一些,让学习变成学生最喜爱和最乐于从事的事情,这才是生本课堂。要把学生的“学”放在首位,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对学科知识进行感悟和学习。所以,作为教师,如何设计让全体学生都能投入学习的活动,就成了构建生本课堂时第一个要思考的问题。
设计教学活动,不在于活动本身设想得如何尽善尽美。相反,我们应该首先考虑的是,这个活动能不能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学、方便学,从而使全体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对这个问题,“生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指导理念:“低人”。所谓“低人”,即教师的设计简单化,让学生的活动容易化,从而为学生的主动探究提供更大的空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能做”的机会,也让更多的学生可以有能力“多做”。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低人”其实营造出了一种近乎于“零干预”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上能自由发挥、充分思考,进而培养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也许有人会问,“低人”是不是等于“不设难度”呢?我想,这是一种错误的理解。真正的“低人”,一定是教师经过深思熟虑,抓住知识中最关键、最本质的东西后,再从中选择出最适合学生的起点、用最直接的方式交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给予学生坚实的支持、清晰到位的指导,从而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去感悟知识。
通过实践,我进一步认识到:生本教育的一个根本思想,就是对学生生命的尊重和强调:生命如此神奇,其本能的感悟能力和学习能力都极其优越、无可比拟。所以,进行教育教学的时候,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本能为根本任务,更多地让学生自己去感悟知识、感悟世界,自主地实现生命的提升。基于这种认识,生本为语文提供了一条最简捷、最根本的思路:“大阅读”、“大写作”。让学生在阅读中形成思想,在写作中表达思想,在讨论中交流思想。当然教师也在欣赏学生的成长中感受到生本带给我们的快乐。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