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病,叫“得到后又不想要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3
昨天,跟一位朋友聊天,她问了一个问题:

为什么总是对得不到的东西更感兴趣,得到了又不那么喜欢了?

有意思的是,她查到了这个“毛病”的心理解释,并发给了我。看完后,颜老师决定琢磨一下。

心理上的相关解释是这样的:

有一种亲密关系的取向,叫Lithromantic,指的是你对某个人产生好感,当他对你有同样感情后,你会讨厌这种感情,甚至不再喜欢他。

更早说法似乎来自某外国网站:“Lithromantic指对某人产生爱恋,却不希望获得情感回应的人(这类人的恋爱情结可能会因对方的情感回应而消失)。因此,他们有的可以接受恋爱关系,有的则不能。”

其实陈奕迅在《红玫瑰》里早就唱过: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人本质都是贱的。轻易得到的东西,总是一般般,再喜欢也觉得哪里怪怪的。

就好像你去买衣服,看到一件特别特别喜欢,老板说1000。你说800卖么?老板说好啊,卖给你。马上你就开始后悔了:

尼玛,是不是坑我啊?这么轻易就答应,这衣服肯定不值。

最后只能像吞了只苍蝇一样阴暗地拿上衣服走了。

所以大部分老板都得演一场苦情戏再逗傻子一样把衣服卖给你,就是为了安抚广大顾客贱贱的灵魂,给自己省心。

相反,折腾半天都得不到的东西,一定是最好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

如果要说得最透彻最本质,那就是佛的一句话: 一切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世间本无完美,只有人们心目中的完美。

任何东西一旦到手,美就开始消逝,那才是它们本来的样子啊。

就像你心里那个一直想拥有却从未曾拥有的人,一直想完成却从未抵达的梦想,一直想走却从未踏上的路。

他们那么完美,恰是因为你从未和他在一起过过日子,从未真正艰苦追逐过那个梦,从未亲身踏上过那条路。

我们常说一个人随时间越陷越深,就是这个意思。你陷入的不是对方的陷阱,而是自己给自己下的套;你爱上的不是对方那个人,而是你想象中的那个人。

忍不住把还没得到的东西一笔一笔越描越美,这正是人世苦之所在。

人必须靠这个活下去,因为我们是目的性动物。佛,却看得很清楚,功成名就美貌声誉不过是世人给自己设的一个迷局,劳劳碌碌,如梦一场,皆心之所为。

所以,尽量不要相信一见钟情、一腔热血的洗脑之类,它们迟早要经历 “祛魅” 过程。生活的本来面目从未变过,一直是坚硬、粗糙、无序、含混的鸡毛状态。

与其失望,不如提前清醒。 真正的勇敢,是看清生活的本来面目之后依旧热爱它的人。

让人死死抱住那个“得不到”的另一个原因,大概因人喜欢给自己找假想敌。

有一种人,从小隐藏着一种阴暗的好斗性(不一定会外化为打架吵嘴),他们对需要“争抢”的事物格外有兴趣——已有的东西视而不见,偏偏只能看见炙手可热的。

比如当对方喜欢其他人或有很多竞争者时,他们会释放出非常可怕的斗志,全力以赴甚至不惜付出一切,只为得到对方。

经历一番厮杀,对方终于放弃了其他机会,主动向自己投怀送抱时,他们瞬间感觉没意思了,甚至还会觉得有点恶心。

“他怎么变得这么粘人了?”

整个过程,跟对方半毛钱关系都没有,这类人也许只是为了享受竞争的刺激感,或是证明自己而已。

之所以说这是一种阴暗心理,因为他们总觉得别人拥有的要比自己的更好,或是觉得很多人都想要拥有的,才是最有价值的。

说白了, 他们对于事物价值的判断,不来源于内心,而是来源于世俗。

你对于想要的东西并不明确,只是觉得大家想要什么,所以我也想要什么,而且这些“好东西”我必须要得到。

此种人,嫉妒心和占有欲也会更强一些。

一旦真得到手中,他们并不会珍惜,因为这个事物的 后续价值没有了参照 。

比如一个男人,有女朋友。他们在一起有属于他俩的相识缘由,他们决定继续处下去有属于他俩的价值判断,他们经历了爱情的萌芽、吵架磨合、顾虑犹豫、再次决定等复杂的过程,是一个 从冲动到成熟的判断实践 。

而你对于那个男人的觊觎,不是因为你了解他,只因她女朋友喜欢她,或很多女人喜欢她,或大家都觉得他是个极品好男人。

也就是说,你从未 真正进入过生活 ,只是在表面(自己的想象、他人的评论、世俗的眼光)上一扫而过而已。

即便你最终得到那个男人,也只是从中间切入, 少了根基 ——跟他从柴米油盐酱醋茶里建立的信任和重新认识、接纳。

这样任性而来的感情,对他,对你,都不公平。

有这种心态的人,多年纪较轻,阅历较少,还没建立自己的判断标准。

其实他们并非有意做“小三”,此种易于追逐又易于厌倦的心态往往是无意识的,很难控制住,且不断重复,让人痛苦。

这种心理,很多人都有,轻重不同,无需太担心。颜老师只是喜欢把一些表现推延到极致,甚至到有些偏颇的角度(一直觉得不痛不痒面面俱到等于啥都没写),力图挖出最根本的症结,并无道德批判意味。

对应这两方面原因,建议:

1、不要过度渲染你未曾了解的事物,没得到的东西必定也有其缺点和困难。放弃用“好”和“不好”来看待世界,试着用“以这种方式对待”和“以那种方式对待”灵活立身于世。

2、多接触外部世界,多交友沟通,客观全面看人,不要沉溺到自我世界中。从人性本身来评价人,而不是附属于他的世俗价值。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