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 学习大学语文总结 2000字

急求啊 谢谢大家啊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6
我是怎样学习大学语文的
畅 申 琪
我是商业一局职工大学经济专业的学生,平时喜欢阅读一些古典作品和历史书.入学后,对学习《大学语文》这门课有极大的兴趣.然而兴趣毕竟是动力,学习的成功与否,还得取决于所付出精力的大小.我们一个学期共学了课本上的十七篇古文,包括记叙文,议论文,辞赋等多种文体.
古人曾总结出一条很好的学习经验:"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我参照这些经验,采取了以下的一些作法.
⒈认真预习
教师在授课前,预先告诉学生所授新课的篇名,这使我养成了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预习能促使我带着问题去听课,从而增强了听课的效果.根据老师"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章,章不离篇"的要求,在预习时,我利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和《文言虚字》这两本工具书,注意分析同一虚字的不同含义的词义,句法的异同之处,同中辩异,异中求同,逐字逐句地进行分析,通过辨别词义来理解句子,通过分析句法来理解全文.特别是对于那些通假字,词性活用,一词多义及使动,意动用法,都在书上做下记号.例如,在预习《论语·侍坐章》时,我对孔子的"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这段问话不能理解,于是我就抓住这

段文字中的三个"以"字来进行分析,区分出三个"以"字所代表的三种不同的词性和含义,再将"不吾知也"与"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两句相对照,找出其中宾语提前的句法现象("不吾知也","则何以哉")及"或","如"两字在现代汉语和古汉语中的异同,才对这段话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对整篇文章基本理解之后,再动手翻译课文.有些词,句,似乎是懂了,但到动笔翻译时,不一定能正确地写下来,这时便再去查字典,结合上下文来分析,就能避免不求甚解的毛病.预习得充分,上课时就能做到当堂理解,当堂消化.
⒉抓住四十五分钟
我们学经济的学生,平时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以最小的劳动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效果."我认为,善于利用老师授课的四十五分钟,是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的.听课时,我十分注意记笔记,课后再将笔记加以整理,摘出重点,然后总结出每篇的中心和写作特点.通过听讲和总结,提高了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在市统考的试题中,有一道问答题,要求概括《史记·管晏列传》在取材上的特点,另外还有一道分段,总结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的试题,我都能顺利完成,这不能不归功于这课堂教学的"四十五分钟".


勤于质疑
我觉得,作为大学生,一方面应当独立思考,独立解惑,另一方面也要勤于质疑.古人说得好:"非学无以质疑,非问无以广识".学问,学问,"问"也是学习的一个重要部分,职大虽然没有积卷数万的图书馆供我们查阅资料,但学生与教师经常接触,便于随时质疑答疑.
我专门准备了一本备忘录,每遇疑难问题,则记之于上,通过查阅一些书籍资料以寻答案.我们也常常利用自修课时间聚在一起切磋琢磨,语文老师也经常参加我们的讨论,为我们解答疑难.回想起来,我的不少知识,还真可以说是从"问"上得来的呢.
⒋扩大知识面
要真正学好语文不能局限于学习课本上的文章,还要学一些地理,历史,政治,经济,哲学等相关的知识,例如,学习《秦晋肴殳之战》,若不知道秦,晋两国由相亲至交恶的历史,就会影响对课文的理解;学习《前赤壁赋》,若不了解苏轼的坎坷一生,就难以理解作者倾注在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因此,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一些历史书,还订一本《文史知识》作为课外读物.在学习王安石的《读孟尝君列传》时,我翻阅了《史记·孔子世家》.去年市统考试卷上有一篇关于祖逖立志恢复中原的小文章,要求解释,翻译,分析,由于我平时阅读了一定数量的历史书籍,对这个人物有所了

,因此比较顺利地解答了这道试题.
⒌不让一分钟闲过
董必武同志说过:"古云'此日足可惜',吾辈更应惜秒阴".著名画家齐白石先生也把"不让一日闲过"作为自己的座右铭.那么,对于我们这些求知若渴又感到时间不足的青年人来说,更需"不让一分钟闲过"了.
我经常利用午后的休息时间或在做数学习题疲倦的时候来阅读一些文史资料,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对于课文的预习和复习,则利用自修课或者晚上较安静的时间.别人用来看电视的时间,则是我课后的主要学习时间.在老师的辅导和同学的帮助下,我学完了"大学语文",参加全市职大"大学语文"统考,以92分的成绩获得全市第一名.但我感到自己对语文只不过是学了点皮毛,才登堂而尚未入室.
目前,在老师的辅导下,我仍然在自学文学,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文化素养,更好地为四化建设服务.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