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林语堂《人生不过如此》: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9
“世间万物都在悠闲中过日子,只有人类为生活而工作着”, 反复读完《人生不过如此》的第一篇章“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的脑海里不断浮现出上面这句话。它出自本书的第八篇《工作的动物》,我一直在想,林语堂先生要表达什么呢?他是在劝人们不要为了活着而工作吗?

我想应该不是的,作为民国大师,他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他最看重的应该是人的本身,人首先应该活着,那么为了活着而做一些必要的事,该是无可厚非的。

再读之后,我豁然开朗,我终于明白大师所要表达的意思。他用自己诙谐幽默的语言表达了一种美好的愿望,他希望人们能 重视自己真实的内在感受,承认拥有快乐人生是每个人的真实需要 。而怎样才是真正的快乐,怎样避免为物所役才是大师想要告诉读者的人生真谛。

在《快乐人生》一文中,他说:“我始终认为,生活的目的就是生活的真享受”。这话即使现代人听了都觉得过于直白,何况在当时那个相对还不开放的社会,应该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一片哗然的。因为要承认自身喜欢享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是人性。而大师就是要用自己温和的笔调揭示人性中最本质的一面,然后提出更为有益的观点,从而达到解放人性趋向完美的目的。

为此林语堂在《人生的态度》一文中列举了美国人的例子,他说“在美国人生活的匆忙中”,应该“有一种享受一个悠然自适的下午的愿望”,然而,只是在这个人人都在做事的世界上,美国人对于“闲荡”一词感到惭愧。

美国人如此,国人又何尝不是这样?从古至今,太多的人对生活没有自己的尺度,不知道如何才能满足虚妄的心,只是一味地活在与他人的比较里,为了获取财富、地位和金钱,费尽心机,明争暗斗,有的甚至不惜以健康或者生命为代价。

这样的人生幸福吗?或许你会说,人活着不就应该如此吗?难不成整天无所事事就好?说这话的人,要么正在这种辉煌的日子里痴迷,要么正奋斗在路上。他们很辛苦,也感觉很充实,却不知道这样的日子何时是个头。

也许又有人反驳,怎么不知道?等我赚够了钱,等我拼搏到一定的高度…… 可是,会满足吗?多少钱就够了?什么高度就行了?这样的人生,其实说白了就是为了心中不断膨胀的欲望而累死累活还自我感觉良好。如果有谁想停下来,过一种与世无争的闲适生活,便可能被世人称为异类,与众不同,而这人也会为自己的无所事事而不好意思。

当然,现在社会,我们倒是经常能听到这样的话:“知足常乐,要那么多有什么意思?”但试问说这话的人,有几个是真心的?有多少人嘴上说着要知足,行动上却丝毫表现不出对知足的真正接受?

林语堂说:“假如人真的能停下来,用心的享受一个悠闲的下午,他便具有了颜回的美德。”可是,过去到现在又有几个人能做到像颜回一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换句话就是说,人人心底实际都是愿意轻松快乐享受人生的,只是很少人甘于平淡和清贫。人们认为享受人生就是要拥有很多的财富,很高的地位和很重的权势,只有这样,才能尽情享受到人生的快乐。于是为了这个目的,人们不断努力拼搏,甘心沦为工作、事业和荣誉等许多外在事物的奴隶。

为了让自己的忙碌显得更高尚一些,人们还找出各种高雅文明的借口,比如“追梦”,“创造价值”,“让人生更有意义”等等,这样,忙碌便仿佛不再仅仅是为了享受,因为人们羞于承认自己的懒惰,不敢面对活着是为了享受这一真实目的。

可是这有什么耻于提及的呢?林语堂认为,人应该正视这一点,只要不被享受这一目的所奴役就是正确的。他认为:“文化的进步让生活变得更复杂,让人类获取食物的过程也变得复杂困难了很多”《工作的动物》。

社会发展到今天,大师所说的现象似乎更严重了。遍观这世上之人,谁不忙碌?又有多少人因为各种各样无休止的欲望,让自己陷于循环往复的疲惫与煎熬之中?房子,车子,票子,成了人们睁眼闭眼念念不忘的目标,人们为此挖空心思,废寝忘食的拼命,却忘了古训“广厦万间,夜眠七尺;良田千顷,日仅三餐”给我们的警示。

真的需要那么多吗?许多人永远停不下追名逐利的脚步,勾心斗角,精打细算的奋斗,在所谓理想的道路上披肝沥胆,吃尽苦头,回过头来,却弄不清自己活着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这样的一生有意义吗?

大师的文章告诉我们,人要敢于承认自己活着的真实目的,享受生活有何不可?只是要真正做到人生是一种享受,就应该戒掉贪婪之心,让人生尽量简朴一些,纯粹一些。明白知足者常乐的道理,做自己喜欢的事,抛弃功利之心,不为外物所累,不为浮华所苦。时刻记住,我们努力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假如努力到失去了生之乐趣,便是得不偿失的傻瓜行为了!

无戒训练营  第132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