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征文之人物稿||《平凡的世界》之孙少平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4
在《平凡的世界》一书中,路遥浓笔写了两个人物:一个是哥哥孙少安,他是20世纪80年代创业的农民代表;另一个是弟弟孙少平,他是不甘种地务农,有自己孜孜外出追求的“农民工”、“煤矿工人”。两兄弟虽然生活道路不尽相同,但都是拥有独立人格、自强不息的人。

比较两兄弟,我更喜欢孙少平,在作品中最具人格魅力。

生在农村的孙少平,家境贫困,但他上学时,一直学习不错,对知识有一种天然的渴求。他的大哥少安已经为了这个家放弃了学业,他不能再像哥哥一样回家务农,家里所有的人都支持他读书。

高中时期,少平在学校饭都吃不饱,他从来没有奢求过“欧洲面”,因为亚洲面他都吃不起,他只有“非洲面”,即小麦玉米高粱这三种粮食的合称,即便是非洲面他也不敢吃饱,家人能供他上学也是相当不容易了。

因为贫困,他特别敏感,自尊心也非常强,他不和同学一块吃饭逛街,也不和女生说话,渴望自己能永远躲开别人可怕的鄙夷的目光,他的心敏感而羞涩。他很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自我封闭甚至对自己没有别人拥有的东西有一种莫名的鄙视和恐惧,他有一种深深的自卑。

但是,他的内心渴望了解外部的世界,有难以遏制的求知欲。在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之后,再也无法抵挡书籍对他的诱惑。

通过读书,他开始明白,原来在他生活的原西县之外,还有一个更为精彩更为浩渺繁华和神奇的世界,

在和同班的郝红梅由于相似的境遇惺惺相惜,纯洁的“初恋”失败后,他慢慢成熟,而后随着出生于大县城、见多识广、敢爱敢恨的田晓霞慢慢走近他的世界,“到远方去,到远方去,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少平开始用一种更为广阔的视野看待自己周围的事物,对生活也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尤其重要的是一种自信开始在他身上建立和成长起来。

是读书让他放弃自卑,找回自信,从各种角度审视和观察各种现象,放弃了最初的虚荣,他大大方方地站在吃饭的队伍中领他的两个“黑兄弟”。他越来越懂得一个人活得是否有意义,不仅仅是吃得好穿得好,还要具有许多人难以言说的东西——才情、知识,人格魅力、还有,像她倾慕的田晓霞说的那样,气质……

“如果你知道往哪里去,全世界都会为你让步”。果然,当他碰到了与他志同道合的田晓霞,有了晓霞的激励,坚定了他十字路口的去向;晓霞的积极、乐观与不畏艰险,引导着少平一步步实现了内心最初的梦想。

种种机缘巧合都为少平寻找到了一个他最想要的出路。他深切地明白,一切屈辱、折磨、磨难,对他来说不仅仅是考验,而是他通往成功的阶梯。他在内心不但没有责怪那些曾经为难他的人,他甚至是感激他们。

一路走来,少平似乎都在承受与他年龄并不相称的折磨。当一切重新燃起新生活的生机时,一个突来的噩耗却给这个年轻人当头棒喝:曾经给过他最甜蜜爱情的爱人晓霞,还没有跟她好好告别,就香消玉殒了……

少平,又重新背起沉重的行囊,踏上远方追求梦想的道路。

少平生在农村,如果说当初的艰苦求学是为了走出农村,寻找出路,而后期,随着年龄的渐增,他已不再只是寻求出路,而是开始构建较理想的生活,先在村里开办的初中班教书,初中班解散后去了黄原城揽工,随后独自来到异地的煤矿当矿工;同步建设的、更深层次的是自我价值的实现。

在田晓霞在世时,和晓霞的关系一直在进一步发展,已经成为一种灵魂“伴侣”;工作和感情生活不断地锻造着他,最后凭自己努力成为矿工组长。在晓霞意外死亡后,少平经历了巨大的打击,老班长(已逝)妻子惠英贴心的关怀让他在自己的感觉和外界的看法上左右为难。

最后,少平因为矿难而毁容,在养伤期间,他进一步成熟;他拒绝了脱离苦难矿工生活,拒绝了留在县城的机会,毅然回到了矿区,回到惠英身边,完成了平凡向伟大的蜕变......

不能不说这包含了少平对理想自我的取向,一股昂然向上的精神,在少平的性格中充分地体现。

我喜欢孙少平身上那股劲,不屈不挠勇往直前,持之以恒学习不懈;心中有理想,精神世界丰富;脚下有力量,走出踏实人生;待人诚恳热情,工作踏实敬业,得到所遇到的男女老少的喜爱;他的一生看似平凡,但在路遥笔下鲜活丰满,有旺盛的生命力,带给读者以启发和震撼,产生深深的影响。

22年度年度写作营第91篇,1741字,累计122866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