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诗词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1
最近难得失眠。

翻了翻笔记本,看到最近一年竟有几篇劣诗拙词,不禁联想开来,最后竟想写点东西,梳理下自己这前半生与诗词的一点情缘。

我想我是喜欢诗词的。

我的诗词启蒙,应该是小学之前。最早是小姨拿了一本8k的唐诗一百首,教我读“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好像就开始觉得有点兴趣。外公则是教我《观刈麦》,声情并茂地给我讲“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可能因为白居易前半生都在宿县的缘故吧,我接触最早的诗,都是白居易的。

小学到初中,学了很多诗词,“春眠不觉晓”啦,“粒粒皆辛苦”啦,“孤舟蓑笠翁”啦,还有“醉里挑灯看剑”啊,“古道西风瘦马”啊,感觉更像是被灌进来的,可能也为了好学生的骄傲甚至卖弄找支撑吧,能背下来很多,也能应付考试中涉及到的诗词应试套路。但一直谈不上喜欢不喜欢的。

如果说特别喜欢,或者说对我有影响的,应该只有诸葛亮的“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和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首诗。如果不读这两首诗,我的前半生应该过得更为励志一点的。就像小说一样,如果把《平凡的世界》和《奋斗》这两本小说阅读的先后顺序颠倒一下的话,我应该就不会萌发出后悔读大学,后悔离乡背井的思想吧。

高中时期接触到课本外的诗词多了起来。大表哥那时候订阅一本叫《散文诗》的杂志,可惜,直到现在我都没有穿透这类诗朦胧面纱的功力,实在是看不懂。至于北岛他们的“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我倒是能看得懂,但可能是缺少他们纯真的怀疑、深沉的迷茫和坚硬(我用坚硬,是觉得相比较我们现在而言,他们的愤怒是真愤怒吧,某萌不要过度联想)的愤怒吧,终归是没有多少感觉。至于国外的,也看过,但总觉那不是我认识当中的诗词,罗马雪莱拜伦的,可能也翻过吧,但时至今日,也只记得聂鲁达的一句“当华美的叶片落尽,生命的脉络才历历可见”。还不确认是不是聂鲁达。

高中最感兴趣的是宋词,和明清小说里面的词曲,会在笔记本上誊抄。可能确实如胡适说的,词曲读起来更加通畅,抑扬顿挫,更有感觉吧。读的最多的是苏辛词,柳永李煜的,还有易安的也大都读过,应该还有朱淑真的,因为这名字和一代青年的偶像邱淑真很像,还有印象。至于词曲,应该是《红楼梦》里的居多,《西厢记》也有点,其它的,好像就是一些号称为禁书的了。为什么对这些浓词艳赋感兴趣呢?还真说不好。可能也是在“努力学习,不谈恋爱”的班规校训中,去探求古人“雪夜闭门读禁书”的逆反和人性吧。

大学时主要精力在玩,无关学习。看点课外书,也大都是这思想那思想的,好像真没看过什么诗词。不提也罢。就记得收到过一篇《如梦令》,“帐外冷月沙洲,帐内孤衾残酒”,被痛快的骂了一顿。

真正爱上诗,并尝试写点,是参加工作以后。大概有两个原因。

一是遇到了梁师。梁师姓梁,古今中外,经史子集,百家思想,博而有专,是我心目中的大师。同室生活不久,梁师就秉烛夜谈,给我阐述“科学是个伪命题”、“历史究竟是必然还是偶然”、“如何修炼白骨关”这三大理论,对我影响颇深,让我觉得不好好学习,吹牛逼都不精彩。两年间,被梁师普及了很多诗词的专业知识,更加在梁师身体力行中,感受到写点东西的乐趣。同样的生活,梁师用“抬头举目纷纷雪,披衣疾步小楼前”来控诉日复一日的通宵达旦,用“晨起东厢斗落叶,日暮西园忙洒栽”来控诉日复一日的不务正业,用“闲行十步犯足禁,把酒半盏违酒裁”来控诉日复一日的人性扼杀,用“青丝颜色,负于案牍贪佞”来控诉日复一日的年华虚度,并用“不必求全,终须一别”来安慰自己,忘记以上控诉,让我叹为观止。以上表达,调侃他和我自己的成分居多,其实那时候都还年轻,都觉得还有苦中作乐,调侃人生的达观吧。后来在圣恩寺旁的一个夜晚,去拜访梁师,看到书案上写着一句“遥望吴江夜如海”,才感到我们已经不年轻了,再不跳出死循环,我们就只能被人生调侃了。

我一直觉得,没有梁师,我会一如既往的喜欢诗词,但一定不会有现在的这种理解和感悟。

二是因为老婆。自恋爱至今天各一方十六年,刚工作时只能靠写信交流。那时在信里,会借用一些诗词,逐渐会自己写一点。现在看来,那些诗词的质量比现在还差很多档次,难得,老婆倒是喜欢。没有她的错爱,我应该也不会保持写的乐趣。

从去年三月确定离开到现在一年了,随心所欲的写过一些,真正用心的,是填了一首《定风波》,一首《南乡子》,差距很大,却是我给自己的一点纪念。也附于此。

其一:

少年轻狂念苍生,六合八荒任我行。青丝颜色忽然老,一梦。铁戈朔衣也无声。

澄江何须伤离情,酒冷,破晓晨光却相迎。平生本无功名意,何妨?诸葛应悔出隆中。

2018.04.08

这是我两段人生的转折点,对前半段的总结,无意功名却也悔年华虚度。但对前半段的惆怅和后半段的迷茫还是胜过破壁而出的喜悦的,并没有感到传说中的兴奋,也不敢对背后的单位求全责备。

其二:

秋雨洗桂香,几船渔火打东窗。小儿微鼾知何处,他乡,汴水流处别高堂。

持鞭指四方,微波随浪也飞扬。两鬓风霜人未老,挥戈,天下何处不汉唐!

2018.11.07

这是我定居苏州一段时间后,一个秋日雨夜睡不着,看着窗外运河边的货船,有感而发写的。姑苏繁华的诱惑还是难敌离乡背井的伤怀,人过半生不敢懈怠,因上有高堂下有小儿,终难两全,不知对错。

一,我喜欢的,是诗词的美感与痛感。“大江东去”、“春花秋月”、“晓风残月”各有不同美感,但“大江东去”难掩东坡的郁闷,“春花秋月”徒添后主的哀愁,“晓风残月”更是柳七满满的忧伤,又各带痛感。今天看到朋友的一句话:昨晚的月色,朦胧得诗都跑上了墙,画都抖进了梦乡。也是美感十足。另一个朋友的:放眼皆新客,几家是故人。却又略带痛感。感觉都极好。

二,诗词的愉悦是个人的事。读到好的诗词,自然心旷神怡,然而即使都愉悦,但张三和李四的观感也绝不相同,再高深的评论家,也描绘不出你的感受。至于偶尔露拙,写上一两首,更加是个人的事。虽然格律韵味都难登大雅之堂,毕竟,它记录了彼时彼处最真实的自己。有时公之于众,倒也不是为了哗众取宠,只是想求一二知己之人,一二知己之言罢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