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忠王李秀成供状”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11
1962年,『世界书局』以『湘乡曾八本堂』藏李秀成供词真迹为蓝本,拟名《李秀成亲供手迹》付梓。

毛泽东阅后,即在原稿影印本上,写下了那句后来天下尽人皆知的评语:“白纸黑字,铁证如山!忠王不忠,不足为训。”

李秀成“晚节不保”?非也!事实是,曾国藩第一次提审李秀成之后,就已经决定就地正法。但是千万要记住此人可是曾国藩,不是其他人等,『中堂大人』心眼儿多着呢。虽然已经打定主意,但并不对李透露,反而哄他写一篇自述上递朝廷,如此也好帮他求情。因为有一线生机,李秀成自然对湘军有所回护,而这正中下怀。果不其然,当李写出了曾想要的内容即被杀。

通常,两江总督在捕获李秀成后,可先羁押提审,然后俱折上奏。接下来怎么做,臣下不能决定,需候旨而行。正如曾国藩幕僚赵烈文对李秀成所说的“汝罪大,当听中旨(即朝廷降旨),此亦非统帅所得主也。”李听后低头不语。

清廷对此类问题的答复,依例,也是让曾“遴选随带司员,加派精干兵丁,即日箸将『伪忠王逆酋李』槛送京师,交刑部堂,旨到起解。”云云。等递解到京后,奉旨“箸军机大臣会同大理寺(正堂)、都察院(正堂)、刑部(正堂)严审定拟具奏。”

曾恐李“乱说话”,所以不会如此。原因很简单,一来为了掩过,二来方便揽功,三来避免起疑。其时,自文宗崩于热河,穆宗同治皇帝入继大统之后,双方力量对比,天下形势已经逆转,明眼人都很清楚『洪秀全的起义军』已经不可能推翻『北京的满族统治』了。这些所谓的『革命者』最终被剿灭,也只是个时间问题罢了。真正引人注目的是:满族人派来的,在镇压过程中崛起的,那些手握重兵的汉族将领们,他们是否继续对异族少数统治者保持一如既往的忠诚?这恐怕是当时北京的朝廷里面更加关心和必须思考的问题!

对此,曾国藩能不知道?他不会留下“把柄”或者给外人有“挑拨离间”的机会。不仅李秀成,后来的干王洪仁玕、幼天王也未解京,不仅湘军如此,川督骆秉章杀翼王石达开在成都,遵王赖文光被淮军李鸿章凌迟于扬州,都是同一个道理。众目睽睽之下处死,活人不交出去并不会被追究。何况还可以找各种藉口,什么“贼党未散,四处潜出。臣恐节外生枝,倘若闪失辜负圣恩。现已将逆酋就地正法,以正视听,以慑余孽。实乃情势所迫,故而未及请旨……云云”。

事实的发展也正是如此。曾对李秀成的回报是将李斩首,而按凌迟上报朝廷。这区别很大,李也是被俘虏诸王中唯一未被凌迟处死的,“曾剃头”虽然凶狠,但在这一刻还是有人情味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