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历史沿革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29

一九一八年四月,常武地区地方商会、市公所、乡公所、公款公产管理处联合具函,推派钱琳叔为代表,专程至无锡普仁医院,请求在常州设立分院。
一九一八年五月,芮真儒来到常州,与各公团磋商开办事宜。经过商讨,议决暂借旧阳湖县署部分房屋作为院址,定名为“武进医院”;开办经费由教会与地方公团各半负担;常年经费除医院收入外,地方每年拨款一千元,不足部分由教会补贴。
一九一八年六月二日,美国教会正式委派芮真儒为院长,段彦琛为副院长,与宣教士施密德一起来常。原先设在旧阳湖县署内的第一女子学校,迁入白云渡旧育志学舍内。经过二十多天的整理修缮,购置木床三十张及一些零星器具。以“文昌阁”等楼房、平屋三十余间,因陋就简地布置了临诊室、割症室、药室,化验室、消毒室、重症病房等。
一九二一年,医院董事会集议,大家认为医院借用公处终非久计。遂由地方各公团提议,经财政部核准,允许医院使用旧阳湖县署全部基地,基地上原有房屋八十余间,由“监理公会”出资约六千元购进。
—九二六年下半年搬迁至局前街“同善社”址内,基地及房屋二十多间全部划归医院。至此,医院基本成形。
—九二六年,临时医院直接附设于武进医院内。一九三〇年后,地方上不再提及“临时医院”这一名称。
—九二三年六月二十日,芮真儒在《新武进》报上登载要求惩处的声明,此工程才得完竣。一九二三年四月,鉴于不治身死者家属在医院内随地焚化冥仪,有损医院观瞻,于是在警察所后面西首空地上,建造平房两大间,西横眉额题为“慎终堂”,地方人士称为“太平间”。此后几年内,医院还先后建造护士长住宅、护士学校教室、护士宿舍、医生职员住宅等用房和水塔。
一九二九年,武进医院的建制正式得到政府注册。
一九二五年二月二十四日,芮真儒院长因患斑疹伤寒,在苏州博习医院病逝。博习医院遂派苏迈尔医生前来代理院长。一九二五年六月,美国“监理公会”派美籍医生贝德来院担任院长。
一九三一年冬季新院破土动工。一九三三年夏,病房大楼、门诊楼两工程基本完竣。常州书法家唐驼书写的“武进医院”四个大字镶嵌在门楼正中。因捐款之故,曾题名为“史蒂文逊”纪念医院,上报材料则称“江苏常州武进医院”,但这两个名称均未通用,仍以“武进医院”为人们所熟知。
一九三三年七月一日下午二时,医院举行开院仪式。
一九三五年,苏州博习医院苏迈尔院长病逝,武进医院副院长赵乐门调苏州接替当院长。卫斯德(美国人,护校校长助理、副总护士长)亦调去当总护士长。一九三六年夏,贝德再次例假回美国,院长由华克门代理。
一九三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农历十月二十),日军侵占常川。从此武进医院沦陷敌手,进入了一个动荡的阶段。
一九四二年八月,日军突然占领医院,强令医院人员限期离院,所有物资不准带出。并将医院改为“二十七师团第四野战医院”。
一九四五十二月三十一日,国民党政府宣称:“本邑武进医院暨院内一切设备,自敌军缴械后,由军政部常锡接收组彭组长派员封存。”当时,前来正式接收的是“军政部京沪区特派员办公处常锡接收组”彭鼎宣、胡祖乾,日军移交者是“第二十七师团第四野战医院”院长陆军军医少佐林二郎。
一九四六年九月十六日,福士德来院复任护士长。一九四七年四月二十八日,贝德应召回美国另有任用,由杨堃代理院务。七月份,杨堃赴美学习,教会聘请湖州福音医院院长翟培庆代理院务。
建国后至一九八四年,医院稳步发展,逐步加强了基础医疗建设。 1984年,医院正式启动各项改革。按照上级党委和政府部门的部署和要求,改革领导体制,明确党政分工,实行院长、科主任负责制;改革分配制度,打破原有奖金发放“大锅饭”模式,实行按不同工作内容的岗位责任制经考核后发放津贴和奖金;改革职工公费医疗制度,采取个人包干、结余归己的方法,有效遏止公费医疗费用逐年上升和药品浪费;在业务部门则选择性地试行护理责任制、口腔技术经济责任制和制剂承包责任制的改革。
1988年,改革党群工作机构设置。1989年,全院实施目标责任制管理,实行科室自查、大科检查、院部抽查的三级质量控制考核,有效提高医疗质量和工作效率;1989年,医院承办“全国强化医疗质量管理与医院经营机制研讨会”,卫生部有关部门领导先后到院调研改革和发展情况。
1985年,新建外科大楼竣工。在普通外科基础上,开设泌尿外科、神经外科、心胸外科、骨科和男、女普外等专科病区,使全院外科系统病区规模和床位得到扩充和调整。各病区专设后疗室,配备专科医师,实行专科分科值班,使夜间急诊病人就诊安全系数有了明显提高。
1986-1990年,医院连续5年获“省文明医院”、“市文明单位”称号,多次被市委、市政府授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单位”、“普及法律常识工作先进集体”、“保密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以骨科主任医师、优秀共产党员严东方先进事迹为题材,医院专题拍摄的电视片《情系病人》先后由省委宣传部授予全省党课电视片观摩一等奖、卫生部教育司授予全国卫生系统思想政治教育及医德医风教育电视片展评三等奖。
1994年12月被评定为全省首批9所“三甲”医院之一,也是当时全省地市级综合性医院中唯一的三级甲等医院;1984年,常州一院还首次荣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1995年初,在市委、市政府和卫生局的关心支持下,常州一院在三级甲等医院的平台上创建医学院附属医院。
1995年12月26日常州一院挂牌苏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在省内首创领导体制、隶属关系及经费渠道不变的异地非直属医院管理体制,双方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方针进行医教研全方位的合作。至此,医院教学科研与临床医疗比翼齐飞,两者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呈现出新起点、新平台引领新一轮发展的勃勃生机。
1995年,新建主要用于病人输液的药房楼,有效缓解输液场所紧张的矛盾。1996年,全院增加绿化面积2000多平方米,获“常州市绿化达标单位”称号。1997年,重建医院正大门,修建主干道1400平方米,对原有病房全部重新粉刷、油漆,外科大楼各病区增设病员浴室,基本解决病人洗澡难问题;新建总建筑面积为4486.24平方米的6号病房楼,一年后竣工使用。1998年,院内路灯全部设置新的照明光源,铺种草坪1600平方米,污水处理排放达标并获市先进单位称号。1999年,启动筹建综合病房大楼。
2000年,医院业务总收入达2.74亿元,比1995年增长1.8倍,比1990年增长9.1倍;医院固定资产总值1.65亿元,比1995年增长2倍,比1990年增长11倍。成绩的取得受到省卫生厅的充分肯定和赞扬,两次被授予“江苏省文明医院”称号,并先后被评为“江苏省行风建设先进集体”、“江苏省卫生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
2000年8月1日,常州市正式启动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常州一院被确定为首批定点医疗机构。
2002年11月,总建筑面积45456平方米的综合病房大楼建成试运行,为当时省内一流、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现代化病房大楼。
2003年,新建直线加速器机房投入使用;同年,在综合病房大楼西侧新建总建筑面积5650平方米的集信息管理、行政办公、学术报告厅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楼,该楼宇设有与苏州大学图书馆联网的电子阅览室及文献检索利用系统等,为促进医院临床教学、开展基础医学和临床研究提供快捷、方便的创新平台。2005年4月10日,由市政府批准并列入重点工程项目的新门急诊综合大楼奠基。2006年,按照市政府统一规划,常州卫生学校、常州市中心血站的土地房屋全部有偿转归医院。
2004年,开设近70张床位的放疗病区,医院肿瘤放射治疗步入规范化、规模化发展的平台。至2008年,全院医疗设备固定资产总额2.49亿元,拥有万元以上医疗设备1470台(套),10万元以上医疗设备337台(套),100万元以上医疗设备31台(套)。
2005年,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定常州一院具备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
2006年底,在省厅对全省36所三级医院出院病人满意度函调结果中常州一院排序第9位、在全省10所基本现代化医院中排序第2位。
2007年,常州一院被省卫生厅确定为首批开展人体肾脏移植、非血缘造血干细胞移植和采集以及心脏疾病介入诊疗资格准入的医院。
2007年度省卫生厅医学新技术引进奖共28项一等奖中,常州一院获得5项,在全省各医院中名列第一,这些奖项大多是与国外合作的成果。常州一院“中美现代医学研究中心”开展“儿童认知功能发展的神经电生理及临床应用的研究”,2008年获得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与国家卫生部共同设立的宋庆龄儿科医学成果奖。
2008年5月,门急诊综合大楼竣工交付使用。该项目由上海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设计,总建筑面积68293平方米,其中地面主楼20层、裙楼5层、地下1层,充分体现人性化、集约化、职能化、生态化的现代化医院建筑要求。
至2008年底,全院职工2013人,其中卫技人员1484人,占职工总数73.7%。卫技人员中正高级职称90人,副高级职称256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225人,占医师总数37.8%,其中博士32人;护理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718人,占护理人员总数77.8%。在编87名工勤人员中,技术工人占97.7%,其中高级技师2人,工人技师11人。高层次卫技人才中入选省“135工程”重点人才培养对象2人,省“333工程”培养对象12人;被评为省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7人,由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2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