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口散落民间的奇人,曾小凡传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25
在人生的旅途中,遇到很多人,很多事,但能结识到难以忘怀的并带传奇故事的,却十分难得。

我青年时代认识的忘年交曾小凡先生,就是一位有传奇色彩的老先生。

1964年元月 1973年春,我作为上山知青,在城口县七雁山森林经营所劳动。

七雁山是城口县中部南北水系分水岭,在地图上又叫旗杆山,主峰有2500米,大梁垭口有2200米。

七雁山南坡山脚有个乡,当时叫蓼子人民公社,一条小河叫前河,婉转从东向西流入宣汉县境内。

当年,曾小凡先生就在这个公社的卫生院工作,是这个卫生院的中医师,又兼院长。

我认识曾小凡先生时,他50多岁,头发和胡须都有些花白了,人生得精瘦,但精神很好,两眼炯炯有神。

当年,我作为上山知青,在七雁山劳动,住在山的北坡贺家坪。从贺家坪到原梁,有近10里上坡路,从原梁到蓼子公社有30里下坡。我们相距虽远,但每个月都要下山挑米,买日用品、预防药品,一来二往,就和曾先生熟悉起来。

几年过后,就有了曾先生的故事。

这些故事,让我至今难忘。

有次下山,看到曾先生在门前看书,我仔细一看,是一本治疗外感热病的专著,是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

于是,我跟他说起看书的事来。

曾先生一生好学,博闻强记,他主张医书要熟读,重要的医书要达到背诵的程度,才能轻松运用,我问他:“这本书对中医来说,重要吗?”他说:“《伤寒论》是中医经典著作,若能记住书中论述,临床方典,在行医时,就能随手拈来,灵活运用,效果大不一样。”我说:“这是我第二次见到你在看《伤寒论》。你读得怎么样呢?”他把书递给我说:“你翻开任意一页,提个头,让我背一下试试。”我翻开书中部一页,给他提了一个头,他就顺着内容背下去,一会,这一页就快背完了!我十分惊讶,忙说:“行了,行了!领教先生的功力了!”看书学习,看到这份上的,我只遇到曾先生一人!让我不得不钦佩。

距蓼子公社沿河上行30里,是桃园公社。桃园公社卫生院有位中医,对脉象拿捏不稳,总想找曾先生学习脉诀。

有一天,我正和曾先生聊天,这位医生来了,并恭敬地向曾先生施礼,说自己对脉象分不清,想请曾先生指教。我见曾先生略作思索,当场口占一绝,颂曰:

脉诀奥妙巧机关,

亦非志人不妄传;

学会歧黄辩证法,

朝是学生暮是先!

曾先生吟诵完毕,我见那位医生脸一红,躬身一拜,转身离去。

曾先生说:“这人在桃园口碑不好,社员给他送鸡蛋一类的东西,他就态度好。不是,就爱理不理的。我就看不起这种人,所以,婉言谢绝他。”

在蓼子公社的南边四十里,有个鸡鸣公社。这个公社有个鸡鸣寺,鸡鸣寺里的茶叶十分出名,传说曾为孝敬皇室的贡茶,县志上有“白鹤井中水,鸡鸣寺内茶”的美誉。当年,鸡鸣公社文书的儿子才五、六岁,常抱着头说:“脑壳痛!”时常发着,不得安宁。文书背着儿子到处检查,均无病灶,但儿子就喊头痛。后来,听人说蓼子公社卫生院曾小凡对疑难杂症有奇招,医好了很多病人,就把儿子背到蓼子公社,找曾先生看看。曾先生一把脉,大吃一惊,给鸡鸣公社的这位文书说:“令公子常喊头痛,而脉象又为涩脉,古医书上说头痛脉涩应须死!你儿子好危险!好在孩子还小,还有办法挽救!”

曾先生当即开出两张处方:一方熬水煎服,一方用白酒炒热,包于小孩肚脐眼上。

这个方法一用七天,第八天,生病的小孩竟和邻居小孩合群,玩得十分欢喜。不到两周,这位文书的小孩痊愈,欢欢喜喜地回家了。

不久,这位公社文书送来一桶白酒,有20斤。还有一首感叹的诗。这诗用毛笔写在一张红纸上:

寻医救子走天涯,

汉昌前河虚度华;

谁知雁麓潜精生,

施撒义术又复芽!

当年,酒是定量供应的稀缺品,每位城镇人口逢年过节才供应二两白酒,曾先生一下子收到20斤白酒,的确让他高兴不已。

这里要说明一下:

汉昌、前河是当地两条小河的名称,“虚度华”是说这沿河两岸的人们都虚度年华,没有作为。

雁麓,指七雁山,七雁山又叫旗杆山,前面有介绍是我当年劳动的地方。

我和曾先生相识,其中一件事至今难忘:记得有一年九月初,我又到蓼子公社挑米,路过曾先生住处,照例要歇一脚。那天已近中午,曾先生正在屋里自酙自饮。矮桌上两盘下酒菜:一小盘南瓜丝炒有几根肉丝,另一个小碟是油酥花生米,花生米上还沾有白色的盐。他一个人正用白色玻璃杯喝着咖啡色的药酒。他见我来了,就招呼我坐下,并说:“今天,让你看个稀奇!”说着,他进里屋又拿出一瓶药酒。这一瓶药酒也是咖啡色的,只是比桌上那一瓶颜色淡一些。曾先生用两只玻璃杯,分别将深浅不同的药酒倒入杯中,都只倒了小半杯。他一只手拿一个酒杯,又说:“今天让你看个稀奇!”说完,他将浅色药酒倒入深色药酒杯中,只见杯里的药酒马上变成牛奶一样的乳白色!我当时十分惊奇,就像看见耍魔术一样的感觉!曾先生说:“这两种药酒,一个是治五涝七伤的,一个是除风湿的。但是,它们混合在一起,就变成乳白色,像牛奶一样,就是补人的了!”我看那治五劳七伤的药酒里,有一味药我认识,药名叫破故纸。

当年,我看到这一幕,虽然十分惊奇,由于年轻,也没有深层次去思考,并没有感到有什么价值。直到我调到县里工作,偶然想到所见的“稀奇”,才后悔当年怎么没有请曾先生给我开那两种药酒的药单子,也来照着泡成药酒,让它们混合,变成补人的“牛奶”呀!

三年后,我又一次经过蓼子公社,我立马去找曾先生。街坊们告诉我,曾先生已经过世两年多了!

这样,两种深浅不同的咖啡色药酒一混合,就变成乳白色的“牛奶”这个“稀奇”,成为了一个永远的秘密。

和曾先生交往两三年,我见他医术高超,古文底子深厚,就萌生了向他学习中医的想法。曾先生听了我的要求,就拿出一本《药性歌括四百味》,说:“一个星期后来背诵,背得倒,我就收你为徒。”我翻书一看,四百味中药,每味四句,共一千六百句。我当时30多岁,记忆力较好。我打开第一页,见有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当归几味药,我看了两遍,合上书,就给曾先生背诵起来:

人参味甘,大补元气,

调营养胃,止渴生精。

黄芪性温,收汗固表,

托疮生肌,气虚莫少。

白术甘温,健脾强胃,

止泻除湿,兼祛痰痞。

茯苓味淡,渗湿利窍,

白化痰涎,赤通水道。

甘草甘温,调和诸药,

炙则温中,生则泻火。

当归甘温,生血补心,

扶虚益损,逐淤生新。

一口气背诵了六味中药的药性,先生赞曰:“有点鬼聪明。”

我收好《药性歌括四百味》,兴冲冲回到山上。

时间过得很快,一周七天,一愰就过去了。又过了两天,我下山去见曾先生。一见曾先生,他就问:“如何?”意思是:药性歌括四百味能背诵吗?我两手一摊:“没有背完。回去后第二 天就去县城开会,往返两天,在县城开会三天,五天就这样过去了,没有时间看书。”曾先生笑着说:“小彭,我知道你不可能在七天里就背诵药性歌括。”他说:“从我们交往以来,我就看出你不是我这条河的鱼。我知道,你早晚就是吃公家饭的人。”他说的吃公家饭,就是当脱产干部,不可能跟他学中医。

后来,果然有一个机会,参加了县里的转干考试,调到了新的工作岗位上,先后在县委办公室、县政府驻万县办事处工作,最后,在万州区林业科学研究所退休。

我后来的经历,完全印证了曾先生的判断。

几十年过去了,和曾小凡先生的交往的往事,还像昨天一样,难以忘怀。写下这些,作为对这位忘年交的纪念。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