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足够努力,就能变得更好?错!努力需要有效的策略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4
在知乎上有一句名言深得人心: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拼天赋。

这句话给想要变好的人打了一针强心剂。一来我没有天赋,我起点低,但只要努力,一切都可以改变。二来我为什么还没有变得更好,那一定是因为我没有足够努力。

“努力”二字给了我们勇气和信心,也让我们在低头赶路的同时看到希望。

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经过数年研究,得出结论:一个人的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来改变的。

无疑,这更让我们坚定了努力的意义。当然,我们知道努力不一定就会成功,但是努力至少不会让我们变得越来越差。

但,这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我们想要看到通过自己的努力一点一点变得越来越好,离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近。

在一次一次的失败和摸爬滚打中,我们发现,“努力”这件事绝不是一味的“使力、使力”这么简单,它需要我们破除一些陈旧的观念,在错误中不断修正向前。

正如知乎大V采铜所说, 努力不仅是一种信念,不只是意志力的较量,它更是一种具有策略性的活动 。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到有效的努力呢?采铜在《精进》一书中,通过个人资源的调配、行动方向的选择、执行进度的把控和调试等多方面,对努力进行了优化。

一、专注发展自己的优势才能。

还记得“木桶理论”吗?根据木桶理论,一个木桶所能容纳的水量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

无疑,这对备战高考的高考生来说,木桶理论是有道理的。因为如果学生在某一门考试科目上比较弱,那么就会明显拉低高考的分数。

但是,当这个学生步入大学,走上社会,就会渐渐发现,拥有一项突出的才能对个人的发展是最为重要的。

因为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大多数的岗位所需要的技能一定是某个领域的专长,而不是面面俱到的能力。所以在岗位进行招聘时,HR就更加倾向于招聘单方面才能突出的员工。

采铜表示,初入职场的新人,经常抱怨前途迷茫,感到彷徨,十有八九是没有意识到专注发展个人才能的重要性。

乔治·莫舍是哈佛商学院1963届毕业生,后来创立了国家商务家具公司。在毕业50年后的校友会上,被问到给年轻人有何职业上的建议时,莫舍把毕生的经验总结为这样一句话:

“仔细考察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利用自己的优势努力工作,通过与人合作来平衡自己的劣势。回避在很多不同方向上空耗精力。保持专注,把自己能做的做到最好,并保持留意新的机会。”

莫舍的这段话可谓金玉良言。人无法做到十全十美,可提升的方面实在太多,在有限的精力下,只能竭力发挥自己的优势,将其发挥到淋漓尽致,而自己的弱势带来的问题,则可以通过与他人组成优势互补的团队来解决。

总之一句话,发展自己的强项,并且寻找和结识与你能力互补的人,将使你终身受益。

二、不做“差不多先生”,用“杠铃策略”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

胡适先生曾写过一篇趣闻,叫《差不多先生传》。文章里虚构了一个叫“差不多先生”的人物,这位先生有一句名言:“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而这位“差不多先生”在我们很多人身上都有影子,所以胡适写道:“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他的名誉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

这就是差不多先生的由来,与之相对的是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做到极致是一种态度,但做到极致的行动是富有技术性的。

投资家和数学家塔勒布在《反脆弱》一书中建议使用“ 杠铃策略 ”,专注去做一件事情。所谓杠铃策略,就是同时采用两种极端行为,一方面专注在一个既定的领域进行学习,另一方面拿出较小的一部分时间,进行积极大胆的探索和尝试,以博取迎接正面“黑天鹅”事件的机会。

例如,你每天有10个小时的固定学习时间,那么可以选择“二八开”方式,把其中的8个小时专注在你的主业上。而用其他的两个小时进行自由学习,接触各种不同领域的知识,学习一些小而美的技能等。

这样安排的好处就是,既可以照看好自己的主业,以尽量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在这个领域培养出非常高的才能;又可以做到对其他事物保持开放、包容的态度。以捕捉和发展未曾预料的资源和机会,从而实现个人才能的最大化。

三、不断为自己设置“必要的难度”挑战。

人需要一些挫折、失败或者高难度的挑战来刺激,才能进步。如果总是一帆风顺,就会一直待在自己的舒适区里不肯出来,潜能也就无法被充分的激发。

所以我们在努力的过程中,要适当设置挑战,来激发自己的才能。比如为了增加知识和技能的提取强度,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经常自己考自己,一边学一边测,甚至在学得还不充分的时候就启动测试。

这种情况下测试的成绩可能会不理想,不过没关系,这种稍难的考验正好能强化我们对这些知识的存储和构建。

我们还可以刻意走走停停,把原来习惯的集中时间学习一个领域的方式,改为把时间打散来学习,因为分散学习的挑战更大一些。集中学习时,相关的学习材料已经反复熟悉,学习过程中会体会到一种流畅感,于是人会高估自己的学习成果,减少继续学习的投入。

举个例子,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都在践行布兰德女士的清晨无意识写作。每天清晨30分钟写出2000字,对于我而言已经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后来我把这件事情改到了中午或者是晚上,然后发现再想写出2000字,就是一件很有挑战性的事情,总感觉整个思绪不够顺畅。

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发现在其他时间也能轻而易举写出2000字了,而这也让我对于毫不费力写作有了一定的信心。

“必要难度”理论,充分说明了勇敢地去迎接有难度的挑战,对个人才能的提高非常有益。而要做到这一点,有个关键的操作要领是:不要满足于完成“标准动作”。

因为大多数领域的钻研,都有一套通行的教育或者培训方法,里面会规定很多练习的“标准动作”,学习并完成这些“标准动作”只是基础,想要更加优秀,还远远不够。

四、深入下去,培养真正的兴趣。

小说家村上春树说过:喜欢的事自然可以坚持。

如果我们能长期坚持去做一件事,一定是这件事带给我们的丰盈感和满足感,超过了我们的所有付出,一定是这件事日日夜夜萦绕在我们心头,让我们欲罢不能,一定是这件事唤起了内心深处最强烈的兴趣。

也就是说,赐予我们力量的,是激情的驱动,而不是意志力的鞭策。

关键是如何做到喜欢这件事呢?有时发现越是急于寻找自己真正的兴趣,就越是寻觅不到,因为这个急于求成的心态,常使我们浅尝辄止或者妄加评判,消耗了我们原本就不多的耐心,使我们离真正的兴趣越来越远。

采铜建议想要改变这种局面,可以从三个方面下手:

① 放弃对兴趣的执念,不把兴趣作为做事的先决条件 。这并不是说不再追求兴趣或者忽视有兴趣的重要性,而是调整一下顺序,不再是要求先有兴趣再努力做事,而是先努力做事,再在努力的过程中获得乐趣和热爱。

② 提升“浸润”的深度 ,尽量让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到所做的事情里面,不只用冰冷的理论,而用温暖的情感和良好的心理体验来激发兴趣。

③ 增加互动,变单向的信息流动为双向的信息演绎,或者变纯粹的知识获取为技能上的操练 。比如看书的时候,我们可以把自己当成里面的主角,多问问自己怎么办,然后跟书里的答案进行对比。

总结一下,今天主要讲到努力本身就是一种才能,它需要有效的策略。作为普通的我们,可以通过发现自己的优势才能、关注一件事情做到极致、适当增加难度和培养真正的兴趣来做到有效努力,进而变得越来越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