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关系(2)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9

社会认知一般指我们理解社会现象的知觉和判断过程 认知决定了人们的感受和行动 。如果人们的判断一直能保持正确,则没有什么不良后果。然而,解释某一件事通常有各种合理的理由,即使我们信心十足地以为掌握了事实真相,仍会犯错误。

第一印象很重要。第一次与人短暂的谋面后,对别人所形成的判断深刻而持久,初期的认知在数月之后还影响着人们的判断 。在初次交往时如果十分厌恶某人,那么我们就会回避与他做任何进一步的接触;如果这样,第一印象就是我们获得的唯一印象,显然也是对此人作出永久评价的依据。然而,即使发现了新朋友的其他特点,第一印象仍会持续地影响着我们的评价。

可以想见,有些第一印象是敏锐和正确的,而且会一直持续 。有时并不需要多少时间就能明辨善恶好坏,如果判断正确就无需改变最初的知觉。 另一方面,即使第一印象是错的,也仍会相当顽固地继续存在 。不管对还是错,第一印象盘踞不去,这就是它如此重要的原因。

自遇见的一瞬间起人们就开始作出判断?这里的“瞬间”指1/25秒,这就是辨认陌生人的面部表情是否愤怒所花的时间,只要39毫秒。 在约十分之一秒的更加耐心的考虑后,人们就能判断出陌生人的长相是否有吸引力、有多么可爱、是否值得信赖,这个判断的准确性和仔细审视该陌生人的面孔一分钟后得出的完全一样 。而只要观察该陌生人和异性5秒钟的聊天,人们就能确定他/她的外向程度、良知水平和智力高低。人们妄下结论的速度太快了,太快了。

人们对不同类型的人群都持有刻板化的第一印象,并且会把碰到的陌生人都归入各种类型,这样草率的判断就产生了 。这一论断看似鲁莽,但却符合实际。刻板印象的具体细节表现或许因人而异,但其作用方式大抵相同:使人先入为主地看待他人。 而且,人们并不能主动控制刻板印象,却只会不自觉地受到它的影响,甚至有时还意识不到它的存在 。所以,即使人们主观上想保持不偏不倚、胸怀坦荡,某些对他人先入为主的感受仍会不请自来。

对他人的判断受到首因效应的影响,从而使最先获得的信息印象深刻,即时印象和刻板印象一起,塑造出他人的整体印象 。首因效应能很好地说明为什么第一印象的作用如此强大: 不论对错,快速形成的第一印象会影响人们对后来获得的信息的解释 。判断一旦作出,就会影响人们选择和使用后来获得的信息——它经常以难以觉察的微妙方式起作用。

因此,第一印象影响着人们对随后获得的信息如何解释,也影响着人们对新信息的择取 。如果要检查对别人形成的第一印象是否真实,人们更有可能去寻找可以证实自己信念的信息,而不是查找证明自己错误的资料。也就是说,人们常常会表现出 验证性偏差:他们常常寻找那些能够证明自己正确的信息,而不是那些证明自己错误的证据

的确,大多数人对他人的看法都会表现出过度自信的倾向,犯了许多错误而不自知。当新的亲密关系刚建立时,人们是非常自信的,随着关系的发展只会变得更盲信。 彼此越熟悉,人们会越加确信自己非常了解伴侣,但实际的准确性并没有增加

总之,第一印象之所以影响人们是因为最先了解到的信息能够(1)把人们的注意力导向某类新信息;(2)影响对后来获得的新事实的解释。最终结果是导致人们不能客观公平、不偏不倚地处理来自他人的信息。相反,这些已存的观念影响了人们对所遇到的新信息的选择和采取。

当然,随着时间的增加和经验的积累,对伴侣的了解会加深。亲密程度的标志之一就是对伴侣私人情况的了解,随着伴侣彼此熟悉程度的增加,第一印象肯定会发生变化。 然而,在人际关系的各个阶段,已存的信念都会发生影响,这也是我们要强调的基本观点 。甚至那些站不住脚的第一印象,改变起来也比理论上认为的要困难得多,因为第一印象会影响后来的思维。随着亲密关系的发展和对亲密伴侣了解的增多,情况会怎么样?这一模式仍然会持续:第一印象的阴影挥之不去,人们或许依旧见其所乐见,听其所乐闻,常常对自己的错误判断信心十足。

对亲密伴侣的了解使人们掌握了大量的信息,但人们或许会发现很难看清楚自己的伴侣,所谓当局者迷。 父母和室友作出的预测都要比大学生本人预测得更准确 。你或许认为人们能对自己的亲密关系作出最好的判断,但当事人只关注自己亲密关系的优点而忽略了缺点;因而,他们就会自信乐观地预测自己的亲密关系会比实际上持续更久。父母和室友则相对冷静和公正,虽然对预测不是很有信心,但对亲密关系未来的预测却更为准确。 实际上,对异性恋爱关系预测最准确的往往是女当事人的朋友 。如果她的朋友赞成这段恋情,就很有可能持续,但如果他们认为这段恋情注定要失败,就可能真的告吹。

因而,那些干扰人们对新结识者的知觉的因素,如 过度自信、验证性偏差和先入之见 ,在已经建立的人际关系中也会产生影响。当然,人们对自己的人际关系并非完全懵懂无知。如果人们以一种谨小慎微的心态来认真评价自己的亲密关系,当然比在浪漫的心情下预测爱情未来发展要更加准确。

人们很少意识到自己持有的观点往往都是通过选择而采纳的,作出的这种选择进而会提高或降低亲密关系的满意度。

伴侣的理想化 。在理想的爱情关系中,你在寻觅什么?大多数人希望自己的伴侣热情而诚信、忠诚而多情、俊美而活泼、富有而强大。 人们对爱人的满意度取决于他/她接近这些理想的程度 。但人们得到的与理想中的却总有些差距。那么,人们究竟要怎样才能与爱恋自己的人快乐相处呢?

一种方法是对自己的伴侣构建善意和大度的认知,突出他们的美德而缩小他们的缺陷 。人们经常以积极错觉来判断自己的爱人,尽可能地用积极眼光来描述伴侣。这种“错觉”混合了对伴侣现实的认识和理想化了的知觉。他们并不会忽视伴侣真实的缺点,只是认为这些缺憾并不如其他人认为的那么重要。所以,忠诚的爱人往往了解所有的实情,但作出的解释却与众不同。他们将伴侣理想化,比其他人更积极地评价伴侣,甚至比伴侣对自己的评价还更为积极。

此外,保护自己免遭幻想破灭的聪明方法是:随着对伴侣了解程度的增加,不断调整自己对理想伴侣的期望,这样,对伴侣的期望标准就能切合伴侣的现状 。在某种程度上,人们能随心所欲地决定伴侣已拥有的品质正是自己所期待的。因而,选择乐观地看待事物——认为伴侣已经做到最好——不断调整对伴侣的希望和标准以符合客观实际,我们就更加可能与当前的伴侣愉快相处。

归因过程 。人们的喜怒哀乐还受到解释伴侣行为时所选择理由的影响。 归因就是指人们对事情发生的原因(特别是指人为什么要做或不做某件事)提出的解释 。归因能确定事件的原因,强调某些因素的影响并忽视其他因素的作用。事件的原因可能稳定而持久,如人的能力;也可能易变而短暂,如心情会起伏不定。原因还可进一步分为普遍的,影响生活的方方面面;或者特殊的,只影响少数方面。 因为存在以上种种区分,对某一件事的各种不同解释或许看上去都有道理 。在亲密关系中,相互依赖的伴侣可能对很多生活事件都担有共同的责任,对因果的判断就格外复杂。

尽管如此,人际关系的归因研究发现三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首先,尽管伴侣之间有着深入的了解,仍然会受到强烈的行动者/观察者效应的影响 。他们对自己行为的解释,与对观察到的伴侣的类似行为的解释完全两样。人们常常能深切地感受到影响自己行为的外部压力,因而对自己行为的解释容易作出外部归因。但他们注意不到同样的环境也会影响他人,从而在解释他人的行为时,常常归因于他们的内部原因,如意图或性格。 这一现象对亲密关系的启发意义在于:它使伴侣们忽略了他们在彼此身上观察到的行为正是自己所引发的 。但如果伴侣有意识地去努力了解对方的观点,行动者/观察者效应就会减少,但很少会完全消失。最保险的策略是在心中这样假定:即使是你最亲密的伴侣也很少能真正理解你所有行为的原因。

其次,尽管伴侣彼此之间有真爱,也可能表现出自利偏差,欣然地把成功归功于自己,而极力推脱自己在失败中的罪责 。事情顺心时人们很容易认识到自己所起的作用,而情况变遭时则喜欢寻找外部理由。 这一现象有意思的地方是,人们都能估计到他人的自利偏差,而看不到自己也会有偏差 。大多数人都能轻易地认识到别人对功劳过分的自居,对失败苍白的措辞;但却认为自己类似的、自利偏差式的认知明智而准确。这部分地是因为即使在自己的善良意图没有实现的情况下,人们仍能清醒地意识到它,并给予充分的肯定;而判断别人则仅仅依据他们的行为,完全无视他们行动的意图。

所以,伴侣们各自不同的视角使得自己能更好地开脱错误,而不会同样地原谅朋友或爱人所犯的错误。他们还倾向于认为争执和冲突是对方首先挑起的。大多数人觉得自己很好相处,但对方有时难以忍受。的确,第三个重要的现象就是,伴侣双方总的归因模式能决定亲密关系的满意程度。

记忆 。对亲密关系当前事件的知觉,显而易见影响深远。人们对已经发生过的事情的记忆在影响亲密关系方面也一样重要。人们往往以为自己的记忆是对过去事件的如实表征。特别地,人们可能会信任生动的回忆,因为它们看起来如此确凿而具体。 但一项历经数年的研究清晰地表明,随着新事件的发生,即便是生动形象的记忆,人们也会对其进行篡改和更新 。所以对过去事件的回忆往往混杂着过去已经发生了的和最近才知悉的信息。心理学家用重构性记忆这一术语来描述随着新信息的获得人们不断地修订和改写记忆。

关系信念 。人们还带着人际关系的固有信念步入亲密关系。这些信念以心理结构的形式组织起来。心理结构又叫图式,能对人际关系的知识进行系统化的归档,更重要的是,能据此提出连贯一致的假设说明人际关系是如何运行的。

人们对亲密关系本质属性的错误认识具有负面作用,也就是说,它们对亲密关系的质量有不利影响,使伴侣对亲密关系更不易满足。什么样的观念有害呢?应警惕以下六个观点:

争吵具有破坏性 ——争吵就表明伴侣爱自己还不够深。如果彼此深深相爱,就不会发生任何争执。

“读心术”很重要 ——真正彼此关爱的伴侣仅凭直觉就能知道对方的需要和偏好,根本不需要告知对方自己的所思所想。如果必须告诉伴侣自己的想法和愿望,那只说明伴侣爱自己还不够深。

伴侣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一旦亲密关系变遭,就无法得到改善。如果爱人曾经伤害过你,毫无疑问还会一而再,再而三地伤害你。

每一次的性生活都应该是完美的 ——只要爱情是忠贞的,每一次的性生活都应该是神奇美妙、令人满足的。伴侣应该经常渴望并为性生活做好准备。

男人和女人就是不一样 ——男人和女人的性格和需要非常不同,很难真正理解对方。

美好姻缘天注定 ——根本无需努力来维护美满的夫妻关系。夫妻要么彼此脾性相投、快乐到老,要么格格不入、争执一生。

记忆 。重构性记忆:随着新信息的获得人们不断地修订和改写记忆。

关系信念 。成长信念:只要努力付出,几乎任何亲密关系都能取得成功。

期望 。自我实现预言:指错误的期望最终变成现实,因为它会诱导被期望人的行为,从而使错误的期望得到实现。

自我实现预言: 第一步是知觉者形成对目标他人的期望,即预测目标会怎样行动 。目标的各种信息,诸如年龄、性别、种族、长相吸引力和社会阶层等,都会在知觉者意识不到的情形下影响他的判断。

第二步是知觉者行动,知觉者通常会以与自己期望一致的方式来行动 。知觉者很难避免微妙地传达出对目标的看法。知觉者行为的接受方(即被期望的人)可能注意到所有的这一切,目标的解释会影响他自己的反应。然而,多数情况下在第四步当目标作出反应的时候,其方式与知觉者对他的行为方式是类似的。 对热情常报以兴趣,敌意则还以反击,轻浮则回应诱惑

在最后一步知觉者解释目标的反应时,知觉者不太可能认识到他自己在引起目标反应中所起的作用。行动者/观察者效应会使知觉者把目标的行为归因于目标自己的性格或心情。

一项研究计划发现,经常忧虑被他人拒绝的人,其行为方式往往更可能遭人拒绝 。对拒绝高度敏感的人经常会紧张地感受到别人的怠慢,即使没有人有意冷落他。他们反应过度、心惊胆战,比一般人表现出更多的敌意和戒心。他们的行为令人讨厌,因而他们自己以及伴侣往往对亲密关系感到不满足。

对拒绝敏感的反面或许是乐观主义,即总是期望好事发生 。长期乐观的人比那些不太有希望的人享有更满足的亲密关系,因为他们的积极期望对伴侣有所裨益。

总之,对伴侣的知觉、作出的归因、带入新的人际关系的信念和期望等因素,对随后的人际事件或许有着重要的影响。人们彼此作出的评价也有影响。同悲观主义者相比,期望他人值得信赖、慷慨大方、充满关爱的人会发现对方对自己的确很好。

自我知觉 。高自尊的人对自己友好的搭讪常常信心十足,预期他人会热情地回报。而低自尊的人则不太确定自己是否讨人喜欢。 自我概念包括人们对自己所形成的全部信念和情感 。我们的自我概念包含广泛的自我了解和自尊,自我概念的所有组成部分都和我们与他人的人际关系有密切的联系。

在社会交往中,自我概念具有两种不同的功能。 一方面,我们从他人那里寻求能提升自我概念的反馈,并使我们相信自己是合乎他人心意、有吸引力、有能力的人 。我们都喜欢听到关于自己的正面信息,并设法与那些能帮助我们树立正面自我形象的人保持联系。

另一方面,如果听到与自己信念矛盾的信息会令人不安,所以我们还需要能支持自我概念的反馈 。且不管好坏,自我概念在构建人们的世界观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使得生活可以预见,也支持了人们对每天行动结果的连贯一致的期望。如果没有稳定、牢固的自我概念,社会生活将会变得混乱无序,而不断地面对和自我形象矛盾的信息则会令人感到气馁。正因为如此。人们还从他人那里寻求和自我看法一致的反馈,这能证实他们现存的自我概念。

这两种动机, 自我提升 (对正面、褒扬的反馈的渴望)和 自我证实 (对与自我概念一致的反馈的渴望)能和谐地出现在喜欢自己和有正面自我概念的人身上。

只要表扬不和人们宽泛的自我概念矛盾,人们似乎更喜欢随处可得的令人振奋的恭维 。自我提升的动机看上去是个自动化的、相对无意识的、主要为情绪性的反应,而自我证实动机却根源于深思熟虑的、有意识的认知。这就意味着具有不良自我认知的人喜欢他人的表扬和恭维,但一旦有机会思考时,他们就不会相信这些反馈。 如果人们认真地选择伙伴,他们会选择那些支持他们现存自我概念的亲密伴侣,不论自我概念是好是坏

你不会愿意与自己看法有争执的人住在一起,因为整天面对矛盾的观点会让你身心疲倦、厌恶透顶。 保护和维持我们现存的自我概念的动机非常强烈,以致具有负面自我概念的人希望逃离喜欢和赞同他们的室友;他们宁愿室友不太喜欢自己 。这种不喜欢虽然令人不快,但至少打消了接受者的疑虑:这个世界还是能预测的。

如果人们选择约会的恋人,自我提升是很重要的动机,人们都会寻找喜欢和接纳自己的伴侣 。所以,即使有着不良自我概念的人也会追求能提供积极反馈的伴侣。不过,在相互依赖更多、更投入的人际关系中, 自我证实的动机居于主导 ,人们需要支持他们自我概念的反馈。

在恋爱的伴侣关系中自我提升非常明显;那些赞赏我们的恋人比那些认为我们有缺陷的恋人更让我们感到亲密。但一旦人们结了婚,自我证实的动机就居于主导。

他人对我们形成的印象显然非常重要,所以我们经常会试图控制自己给他人传递出的信息 。有时我们会仔细地选择自己的动作、言语、穿着和背景,企图和给他人留下精心策划的印象;甚至会仔细挑选自己的好友以呈现某种公共形象。 无论我们是否能意识到,我们总是在进行着印象管理,试图影响别人对我们的印象

这一观点非常有意义,原因至少有两方面。首先,我们在他人面前做的几乎全部事情,其调控策略都是围绕着印象管理的。 任何公开的行为都会向别人传达我们有意义的信息

印象管理之所以重要的第二个原因是,它对人们的社会生活有着广泛的影响。 他人对我们的评价非常重要,当在别人面前的时候,我们很难不关心对方对我们的看法 。运用印象管理我们能影响他人的判断,从而增加了实现社交目标的机会。 这一过程鲜有不诚实的事件出现,顾印象管理很少有欺骗性 。大多数印象管理是向别人(或许是选择性地)披露自己真实的特性。人们都反感虚假和欺骗,所以很少有人会伪装自己。

人们通常会用到四种不同的印象管理策略。如果要寻求他人的接纳和喜欢,会用到 逢迎讨好策略 ,帮别人的帮,夸赞别人,谈及共识,装作可爱大方,总之,尽量让自己显得充满魅力讨人喜欢。逢迎讨好是恋爱情侣最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只要这些努力不是明显带有操纵性质或者虚伪不实,一般能得到别人的良好反应。

在其他场合下,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能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就会使用 自我推销策略 来向他人描述自己的成就,或颇具策略地公开展示自己的技能。自我推销是职场最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但即便是在职场的背景下,如果女性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推销行为,就会有一定的风险被人认为“不够淑女”。的确如此,男性会比女性更多地向朋友吹嘘自己的成就,不过在面对朋友的时候,男性和女性都会显得比面对陌生人时更为谦虚。

逢迎讨好和自我推销都会带来讨人喜欢的社交印象,但另外两种策略则会产生令人讨厌的形象。通过 恐吓 ,人们把自己描绘成无情、危险和凶恶的形象,以便别人顺从他们。这样的行为令人反感,会使人避而远之。

最后,使用 恳求 的策略,人们看上去显得无能或体弱,以逃避责任或求取他人的帮助。

如果前面两个策略起了作用,大多数人会避免使用恐吓和恳求。因为我们都希望自己讨人喜欢和受人尊敬,而不是让人害怕或者要人怜悯。但几乎人人都偶尔会用到恐吓和恳求策略。

亲密伴侣之间的印象管理有三个特点值得一提。 首先,尽管我们给好友和恋人制造的印象比为熟人和陌生人制造的更为重要,但是为了维持良好的形象,我们在前者花的心思通常不如后者 。我们不会总是惦记着如何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也不会一直努力让自己显得招人喜欢、德才兼备。一般而言,我们对在亲密伴侣面前呈现形象的关注程度,反不如面对陌生人时更在意。 要表现出最好的言谈举止需要专心和努力 。有礼貌的举止通常意味着某种形式的自我约束。在已经了解并喜爱我们的人身边,我们可以放松,无拘无束。

印象管理的第二个有趣点是,亲密关系建立后,人们常煞费苦心地为自己的好友营造讨人喜欢的公众形象 。一般而言,关系越亲密,人们越把好友的形象当成自己的,只要有可能就尽量美化好友的形象。人们还会耗时费力地将他们亲密关系的某种特殊形象呈现给别人。

自我监控能力高的人善于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各种情境下的不同规范。相形之下,自我监控能力低的人不太在乎社会规范,缺少变通,即使并不适合当前的情境,却始终保持稳定不变的形象。

伴侣不像我们所认为的那样好。我们对伴侣的误解远远超过我们所能认识到的程度 。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对伴侣的认知是一种虚构的形象,把伴侣描绘成另外一种人。有几个因素决定了我们判断伴侣的准确程度。人际知觉既取决于交往中的人,也取决于他们所面临的情境。

了解 :我们并不如我们认为的那样了解自己的伴侣,这一结论与亲密伴侣彼此熟悉这一事实并不矛盾。亲密的伴侣有着更多的交往,对彼此有着更为细致的了解。

动机 :然而,我们对他人的认知并不一定随着时间的流逝就必然变得更为准确。 实际上,结婚时间较短的配偶在推测伴侣的心思方面,比更有经验的配偶更准确 。显然,我们领会彼此心意的兴趣和动机有助于提高我们认知的洞察性和准确性,刚刚同居的人对彼此的了解和以后了解的一样准确。但长期非常亲密的接触,随着时间的递进彼此的了解似乎更不准确。

一般来看,女性仔细思考自己的亲密关系的时间比男性多。但是,女性对他人的判断是否通常比男性更好?答案是肯定的。一定程度上,这与男性不如女性那么努力地去理解他人有关。

最后一点,不管人们相互认识的时间有多长,他们对彼此的判断和评价或许都分别地取决于他们当时的情绪状态。 起伏多变的心情会影响人们对伴侣和亲密关系的认知

伴侣的易理解性 :人们的某些特质格外显眼——即表现这些特质的行为易于观察、显而易见——特质越明显,人们认知的准确性就越高。而且,有些人更不易判断,缄默和内敛的人很难让人了解,只因为他们的喜怒哀乐都藏在自己的心里,旁观者根本不能觉察到丝毫信息;即使这些人的好友和爱人,也常捉摸不透他们的心思。

知觉者的能力 :有些人或许很难被人了解,但也有些人却善于观察别人。具备优秀社交技能的人往往擅长于评价和判断他人,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的情绪智力很高。 情绪智力指人们觉知、利用、理解和管理情绪的能力 。如果人们有较高的情绪智力,就能驾轻就熟地调控自己的情感,从而很少在遭受打击和挫折时反应过度。他们还能敏感地体验到别人的感受,所以他们的人际交往更加满意和亲密。女性往往比男性的情绪智力更高,这也是她们擅长评价和判断别人的又一个原因。觉知他人的能力低可能引起不良后果。令人欣慰的是,通过训练和实践人们可以提高自己理解伴侣的能力。

危险的知觉 :痴迷型依恋的人在伴侣检视迷人的照片时,他们对伴侣的判断实际上却更加准确。然而,准确的知觉却让他们不得安宁,因而他们对自己亲密关系的准确评价并没有多大好处。

知觉者的影响 :因为亲密伴侣会持续不断地改变和塑造彼此的行为举止,当我们将伴侣引导成为我们所希望的人时,起初不准确的认知会变得越来越准确。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