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青少年是最容易犯罪的群体,应该怎样预防?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7-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原来的封闭式传统计划经济模式转变为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在经济和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各种社会问题也不断显现,其中之一是青少年违法犯罪上升较快,成为令人瞩目的社会现象。
一、犯罪总量持续增长。
青少年犯罪占刑事犯罪比率呈上升趋势。全国判处未成年人犯罪占刑事犯罪比率由1998年的6.36%上升到2003年的7.93%。
青少年犯罪类型呈扩展式发展。全国未成年人犯罪罪名由1998年的98个发展到2003年末的120个,增幅达22.45%。
青少年犯罪整体上呈现出较为严峻的态势,其特点主要有:
1. 犯罪主体:
犯罪年龄呈集中性和阶段性分布。2000年以来,14-16岁青少年违法犯罪增长率持续增高。据统计,14-16岁未成年人犯罪比率从1999年的11.42%逐年递增至2003年的15.09%。而16-18岁的青少年犯罪率始终居高不下。性别分布上以男性为主,但部分地区女性青少年违法犯罪比例有所上升。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其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4.6%,初中未毕业的占47.3%。身份比较集中,主要集中在城市闲散青少年、进城务工青年、学生等群体。
2. 犯罪行为:
团伙性明显。由于青少年主观独立性较弱,有渴望友情,乐于群聚,向往集体的心理需求。
“五性”突出。青少年群体兴趣爱好广泛,情感丰富,常对许多人、事物和社会事件产生情绪反应。由于青少年情绪的冲动和不稳定,导致了青少年犯罪行为的盲目性、冲动性、暴力性、模仿性和偶发性。
智能性趋向。由于青少年文化程度的普遍提高和信息渠道的不断丰富,青少年犯罪行为开始由低级、简单、随意向高级、高智能发展,利用计算机、互联网等科技手段进行的青少年犯罪开始显现。
3. 犯罪类型:
从较为单一的犯罪类型向成人化犯罪类型发展。
随着青少年需求的泛化,犯罪动机、犯罪目的出现多样化,形成了犯罪类型的多样化。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是复杂的,可以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1. 主观因素:
心理上的不稳定性。青少年处于少年期、青年初期阶段,神经系统处于不稳定状态,其认识、感情和意志上的变化让他们容易兴奋、冲动、感情用事,极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生理上的不成熟性。处于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身体发育明显加速,性机能开始成熟,这些对他们的心理、情绪、精神、行为等各方面都产生深刻的影响。
犯罪机遇因素偶发性。即诱发犯罪的最佳机遇和条件。
2. 客观因素:
身边教育。家庭不良环境往往是一些未成年人犯罪的最初原因。近年来,失和、失教、失德、失才等“四失”家庭逐渐增多。
社会大环境影响。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渲染暴力、色情、迷信的图书报刊和音像制品及电子信息产品屡禁不止。详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