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铁一中滨河学校就读是怎样一番体验?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4-07
在西安铁一中滨河学校就读,是一段独特的体验,这里从应试教育的角度看,无疑可称得上准一流,甚至一流。然而,当我们将目光转向人格塑造,却发现其价值与初衷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落差。滨河学校的教育并非全然缺乏才华的培养,但忽视人文关怀,却成为了一种引人深思的现象。

钱穆先生在书中区分制度与法术,滨河学校的教育模式同样体现了这一点。制度,如严格的作息安排和考试规则,旨在维持秩序,保证公平。然而,法术则显得更为个人化和畸形,如自愿夜自习的设立,看似制度的一部分,实则带有强制和人治色彩。而那些无视人文的举措,如偷偷翻查宿舍、检查座位,更像是法术的体现,而非教育的本质。

在这样的环境中,孙正平老师作为年级主任,其角色显得尤为重要。他作为教师,曾有过严谨授课的一面,但其行为举止却偏离了教师应有的道德标杆。他对于权力的滥用,如对学生座位的随意处置,以及对领导的逢迎,暴露了他缺乏教育家应有的责任感。面对学生厌学问题,他的处理方式过于刻板,只关注表面的纪律,而非学生的内心需求。

孙正平的“法术”不仅在于他的人治倾向,还体现在言行不一的矛盾中。学校的规章制度与其实际操作之间的反差,揭示了他作为领导者在教育理念上的缺失。他的“春雷行动”背后,是权力的滥用和自我膨胀,而他自以为洞悉学生的内心,却忽视了真正理解与引导。

滨河学校的其他教师们,尽管在教学上表现出色,却在官僚化和形式化的管理中显得无力发声。他们的处境与胡适先生相似,面对压力,即使内心正直,也难以避免受到不公正制度的影响。我深感,教育的初衷在这样的环境中正在被削弱,而批判与反思是必要的。

孙正平的行为反映了学校管理中意识形态的复杂性,传统与现代、封建与民主的交融,使得他的行为难以用单一标签定义。他的法术,虽然初衷可能出于对学生的好意,但方法却偏离了教育的正轨,落入了权力滥用的陷阱。他似乎在寻找一种平衡,试图以牺牲自己来保护学生,但这种牺牲却可能适得其反,成为一种自我合理化的手段。

我在滨河学校的经历,从最初的期待到今天的反思,见证了学校教育的转变。尽管我对它的感情难以动摇,但遗憾的是,曾经的美好正在消逝。我选择写下这篇文章,不是为了批判,而是因为无力再沉默,希望能引发更深入的思考,寻找一种更为文明、持久的教育方式,以期找回教育的初衷和价值。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