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是好人还是坏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3
问题一:吴三桂是好人还是坏人 吴三桂引清兵入关的时候,李自成已经攻破北京,当时成立的南明 *** 希望和清兵联手消灭李自成的大顺政权,清兵多次打败大顺军队,后来李自成在湖北九宫山视察地形时被当地的武装地主杀死。大顺被消灭后,哗治入关,封吴三桂为平西王,1661年亲手绞杀了南明永历皇帝,1673年又与尚之信,耿仲明反清并称帝,1678年病死。吴三桂身为山海关总兵,在明朝首都沦陷的时候引清兵入关是想借清兵之手夺回北京,没想到引狼入室,后来又亲手绞死南明永历皇帝,就成了大汉奸,后来又反清,又成了满人的反贼,他这一生做人很失败的,不能用好人和坏人来评价的,如果非得说,我只能说,他是一个失败的人!

问题二:吴三桂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是忠臣还是奸臣? 评价好坏要先建立标准
不然怎么凭空评价呢
如果真达庄子所说的齐物'
乃至达到平等一如的佛地
就根本无有好坏之情识分别
那么现建立一个标准吧,如下:
==============
以下节选:
何谓真假。昔有儒生数辈。谒中峰和尚。
中峰和尚是元朝时候人,我们对他应该相当熟悉,因为常常拜的(三时系念)就是中峰和尚编集的,这是专修净土的一个方法。那时有一些念书人去拜访中峰禅师。
问曰。佛氏论善恶报应。如影随形。今某人善。而子孙不兴。某人恶。而家门隆盛。佛说无稽矣。
佛家常讲,道家也讲:[因果报应,丝毫不爽]。他们说:[今某人善,而子孙不兴]。这是讲现世、现前的善人子孙不好。[某人恶,而家门隆盛]。恶人反而[家门隆盛]。他们就说:[佛说无稽矣],佛法说的果报与事实不符。拿这个问题来向中峰禅师请教。
中峰云。凡情未涤。正眼未开。认善为恶。指恶为善。往往有之。
一般人是肉眼凡夫,他的俗情,他的心地不干净,就是妄想执着还很多,没有慧眼,看不到事实真相。[认善为恶,指恶为善],善恶颠倒了,这就叫迷惑颠倒。[往往有之],不但这样的人在世间确实有,而且还很多。禅师客气,不说很多,说有这种人就是了。
不憾己之是非颠倒。而反怨天之报应有差乎。众曰。善恶何致相反。
他不晓得自己反省,不辨是非,反而怨天尤人,说老天报应不公平。众曰:[善恶何致相反]?世间迷人,为什么把善看成恶,恶看成善?
中峰令试言其状。一人谓詈人殴人是恶。敬人礼人是善。
中峰大师就叫他们自己说说。一个人就讲:[詈人殴人是恶];打人骂人是恶;[敬人礼人是善]。这是那些学生自己说的,他们善恶标准在此地,骂人打人是恶,恭敬人对人有礼这是善。
中峰云。未必然也。一人谓贪财妄取是恶。廉洁有守是善。中峰云。未必然也。众人历言其状,中峰皆谓不然。因请问。
中峰禅师说:你的标准不可靠。一个人又说,[贪财妄取是恶,廉洁有守是善]。贪赃枉法是恶,廉洁有守有为的是好官。中峰禅师又说,[未必然也]。[众人历言其状,中峰皆谓不然],这些标准禅师皆不同意。[因请问]。于是大家就请问老和尚,我们的标准你不同意,你的标准讲给我们听听。
中峰告之曰。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有益于人。则殴人詈人皆善也。有益于己。则敬人礼人皆恶也。
这是佛法讲的标准。[有益于人,则殴人詈人皆善也],打他、骂他都是善。[有益于己,则敬人礼人皆恶也]。所谓有意讨好、巴结、谄媚之类是也。
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则为真。利己者私。私则为假。
这就找到一个真正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存心利益社会大众,为一切众生造福,这是善。为大家造福,自己还要得相当的报酬,这是善里夹杂着恶,善不纯。先讲真善、假善,后面还讲圆满的善、不圆满的善,掺杂在一起,有半满有圆满,有纯有杂,都要搞清楚。
所以诸佛、菩萨,世间圣、贤没有想到自己,完全是利益众人,那是真善,那是圆满的善。世间的人,不说别人,我们说范仲淹。范仲淹的行善积善就是真实,就是圆满,是我们的好榜样。他从来没有替自己着想,也没有替儿女打算一下,一心一意只知为国家、为社会造福,连自己的身家都忘掉了。我们读他的传记,他自己积善,一家积善,子孙皆知行善。自己做到宰相,五个儿子中,有两个做过宰相,一个作过御史大夫。自己死的时候买不起棺材。钱到那里去?全都拿来做社会福利事业去了。所以印光大师赞叹他,说他的德行仅次于孔夫子。他的家庭一直到民国初年,八百年不衰,子子孙孙都好,积德积得厚。
我们今天行善,拿出自己百分之一、二的......>>

问题三:吴三桂是好人还是坏人?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世上没绝对的好坏,他叛明时,清觉的他好,是英雄,因为他识时务.后来说他是叛徒,是因为他反清失败了,如果他反清成功,当了皇帝,治国好的话,那他肯定是历史上的有一明君,又一英雄!

问题四:吴三桂是好人还是坏人?为什么要放清兵 10分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能成就霸业者没有一个是单纯的好人。
吴三桂为什么要放清军入关:
一、正月,已投降的祖大寿在沈阳收到吴三桂的来信,祖大寿即将来信转交皇太极,皇太极回信道:尔遣使遗尔舅祖总兵书,朕已洞悉。将军之心,犹豫未决。朕恐将军失次机会,殊可惜耳。吴三桂在动摇中,虽然没有降清,但是已经给自己留出了降清的后路。
二、春天,吴三桂奉命入关,驰援京师,抵御第五次迂道入塞的清军。行军迟缓,
到达时清军已退,但是崇祯还是很器重他,感谢他来北京勤王。五月十五日,崇祯帝在武英殿宴请来勤王的的吴三桂等,赐吴三桂尚方剑。
三、觐见崇祯后不久,吴三桂应邀到国丈田弘遇家做客。田宏遇有一位养女,是崇祯的田贵妃,很受宠爱。这时田贵妃已经病逝,田宏遇感到无助,他见吴三桂受皇上重用,便想巴结吴三桂,邀请他来家做客,就在这里,吴三桂遇见了陈圆圆。 四、九月,清军绕过宁远,打下后所,前屯卫,中前所,前后七八天,三座城池全部失陷,这样,吴三桂的宁远,成为山海关外一座孤城,这时的宁远,已经失去战略意义。到第二年,崇祯十七年,明朝正陷于灭亡,使吴三桂深深陷入大明、大清、大顺的夹缝中,徘徊不定。
崇祯十七年(1644年)初,大顺军直指京师,崇祯诏征天下兵勤王,命吴三桂火速领兵入卫北京。吴三桂从宁远入山海关,200里路程,走了十一天。同时李自成派唐通带4万两白银前去招抚吴三桂,吴三桂不答。等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自缢,吴三桂才到达丰润一带,犹豫观望,停止不前。
李自成令诸将发书招吴三桂,命吴襄写信劝子投降,另派人带白银4万辆犒赏吴军官兵。吴三桂和众将商议决定归顺大顺。四月初五日,吴三桂行到永平西沙河驿,见到从北京逃出的家人,得知父吴襄为闯王部下行掠,吴三桂大怒,考虑到自己和清军结仇甚深,北归很难,而“李害父陷于不知,不必仇”,到北京后再辨明。接着听到京城被李自成部下大掠,拷掠净尽,自己的爱妾陈圆圆被刘宗敏抢占,发现不能投降李自成,改变了投降李自成的初衷,寻找新的主子。
吴三桂投降清王朝未必完全是因为“冲冠一怒为红颜”,另一方面的原因是李自成的大顺王朝对于投降的地主阶级严厉拷掠,虽然已经占据了大半个中国,但是完全反对地主阶级,坚决消灭地主阶级,这样就和吴三桂的既有利益冲突,和吴三桂的家族利益冲突,和吴三桂的支持来源冲突。这时吴三桂已清楚的知道,他和他的阶级不能和李自成的大顺王朝共同相存。

问题五:吴三桂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 评价好坏要先建立标准
不然怎么凭空评价呢
如果真达庄子所说的齐物'
乃至达到平等一如的佛地
就根本无有好坏之情识分别
那么现建立一个标准吧,如下:
==============
以下节选:
何谓真假。昔有儒生数辈。谒中峰和尚。
中峰和尚是元朝时候人,我们对他应该相当熟悉,因为常常拜的(三时系念)就是中峰和尚编集的,这是专修净土的一个方法。那时有一些念书人去拜访中峰禅师。
问曰。佛氏论善恶报应。如影随形。今某人善。而子孙不兴。某人恶。而家门隆盛。佛说无稽矣。
佛家常讲,道家也讲:[因果报应,丝毫不爽]。他们说:[今某人善,而子孙不兴]。这是讲现世、现前的善人子孙不好。[某人恶,而家门隆盛]。恶人反而[家门隆盛]。他们就说:[佛说无稽矣],佛法说的果报与事实不符。拿这个问题来向中峰禅师请教。
中峰云。凡情未涤。正眼未开。认善为恶。指恶为善。往往有之。
一般人是肉眼凡夫,他的俗情,他的心地不干净,就是妄想执着还很多,没有慧眼,看不到事实真相。[认善为恶,指恶为善],善恶颠倒了,这就叫迷惑颠倒。[往往有之],不但这样的人在世间确实有,而且还很多。禅师客气,不说很多,说有这种人就是了。
不憾己之是非颠倒。而反怨天之报应有差乎。众曰。善恶何致相反。
他不晓得自己反省,不辨是非,反而怨天尤人,说老天报应不公平。众曰:[善恶何致相反]?世间迷人,为什么把善看成恶,恶看成善?
中峰令试言其状。一人谓詈人殴人是恶。敬人礼人是善。
中峰大师就叫他们自己说说。一个人就讲:[詈人殴人是恶];打人骂人是恶;[敬人礼人是善]。这是那些学生自己说的,他们善恶标准在此地,骂人打人是恶,恭敬人对人有礼这是善。
中峰云。未必然也。一人谓贪财妄取是恶。廉洁有守是善。中峰云。未必然也。众人历言其状,中峰皆谓不然。因请问。
中峰禅师说:你的标准不可靠。一个人又说,[贪财妄取是恶,廉洁有守是善]。贪赃枉法是恶,廉洁有守有为的是好官。中峰禅师又说,[未必然也]。[众人历言其状,中峰皆谓不然],这些标准禅师皆不同意。[因请问]。于是大家就请问老和尚,我们的标准你不同意,你的标准讲给我们听听。
中峰告之曰。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有益于人。则殴人詈人皆善也。有益于己。则敬人礼人皆恶也。
这是佛法讲的标准。[有益于人,则殴人詈人皆善也],打他、骂他都是善。[有益于己,则敬人礼人皆恶也]。所谓有意讨好、巴结、谄媚之类是也。
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则为真。利己者私。私则为假。
这就找到一个真正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存心利益社会大众,为一切众生造福,这是善。为大家造福,自己还要得相当的报酬,这是善里夹杂着恶,善不纯。先讲真善、假善,后面还讲圆满的善、不圆满的善,掺杂在一起,有半满有圆满,有纯有杂,都要搞清楚。
所以诸佛、菩萨,世间圣、贤没有想到自己,完全是利益众人,那是真善,那是圆满的善。世间的人,不说别人,我们说范仲淹。范仲淹的行善积善就是真实,就是圆满,是我们的好榜样。他从来没有替自己着想,也没有替儿女打算一下,一心一意只知为国家、为社会造福,连自己的身家都忘掉了。我们读他的传记,他自己积善,一家积善,子孙皆知行善。自己做到宰相,五个儿子中,有两个做过宰相,一个作过御史大夫。自己死的时候买不起棺材。钱到那里去?全都拿来做社会福利事业去了。所以印光大师赞叹他,说他的德行仅次于孔夫子。他的家庭一直到民国初年,八百年不衰,子子孙孙都好,积德积得厚。
我们今天行善,拿......>>

问题六:吴三桂简介是好人还是坏人 怎么说呢,不能以好人坏人来判断。
清军打过来的时候,吴三桂本来是忠于 *** 的,但因为某些原因,据说是因为陈圆圆,背叛了明朝,这算是不忠。
后来投降清朝之后又想反叛,但是被镇压削藩,是一个争议性很大的人物。

问题七:以老百姓的角度吴三桂是好人还是坏人? 彻头彻尾的见力望义之徒

问题八:吴三桂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如题 谢谢了 吴三桂在十六七岁时就应试武功并中得武举,《庭闻录》里说他“自少为边将”。他的教生陈邦选也说他“少年悬印”。史书说吴三桂勤于读书习武,“终日无惰容”。他年少读《汉书》,被“仕宦当作执金吾,取妻当得阴丽华”这两句话深深打动。 《明史》这样记载了此后的松山、杏山战斗中,吴三桂部“胆勇倍奋,士气益鼓”,“凡三战,松山、杏山皆捷”。在锦州被围之际,吴三桂在众运粮官“惊心奴儆”的情况下,亲自“督运米车”,成功躲过清军的监视,在春节期间将粮食运入锦州。《明档》记载他自当总兵后“忠可炙日,每逢大敌,身先士卒,绞杀虏级独多”。 吴三桂父亲吴襄说,他们父子有家丁三千人。在决战中自率部署逃跑,因此李治亭认为,惟一可能解释,是吴三桂为保存自身性命和自家的军事实力。他认为,“以祖大寿和吴三桂为代表的关外豪族,凭借自身军事实力,才成为明清朝廷都全力争取的力量”。这也是吴三桂几乎从来没受到猜疑极重的崇祯惩罚的原因。 当吴三桂迟迟抵达河北丰润,崇祯皇帝已于前日自缢于煤山。《明季北略》记载,吴三桂于是感到再去勤王已没有实际意义,马上拨转马头会师山海关。在崇祯下令吴三桂入关前,为反驳吴三桂有降清之意的谣言,吴襄曾很肯定地说:“三桂忠孝,必不至此。” 到底是吴三桂因一个女人投降了清朝,还是李自成、刘宗敏因一个女人而失去了到手的政权,谁自种了更大的悲剧和遗憾,实在一目了然。此前吴三桂多次受清朝劝降却未同意,而吴三桂因陈圆圆反李,有人提出“借北兵(清兵)进关,共歼‘李贼’”。《平西王吴三桂传》记载吴三桂在清兵统一全国后对当时决策的回忆:“正值闯贼构乱,召卫神京,计不能两全,乃乞师本朝(清朝),以雪君父大仇。”然而事实上,他未能全力救君,也放弃李自成的和解而导致父亲和全家被杀,最终一心复仇,终与陈圆圆团圆。 三藩之乱”平定后,有人在云南楚雄题诗咏谈,所谓“擒人即是人擒路”。在吴三桂等三藩日益坐大时,康熙皇帝却开始削藩。这从根本上伤害了为清朝卖命一生的吴三桂及其势力的利益。对于削藩的方式,年轻的康熙皇帝坚持认为:“吴、尚等蓄彼凶谋已久,今若不早除之,使其养痈成患,何以善后?况其势已成,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先发制之可也。” 李治亭认为,康熙将尚可喜当作凶谋毫无根据,实际上,尚可喜至死未背叛清朝,而康熙怀疑吴三桂早有异心也缺乏根据。吴三桂虽然看重自身利益,但反叛的原因很大程度上还是由于满族统治者对于拥有实力的汉族异姓王有畏惧心理,并由于康熙撤藩措施不当而直接导致。《平滇始末》记载,吴三桂侄子和女婿对康熙撤藩的直接反应是,如果顺从朝廷撤藩的命令,“就迁于辽东,他日朝廷吹毛求疵,我们只能引颈受戮!不如举兵,父子可保全!”可见吴三桂再次反叛清朝,并非完全是野心使然,更多乃是对康熙撤藩政策和手段的绝望。 1681年吴三桂叛军被全部肃清后,吴三桂的子孙后代最终被彻底杀光。在战争中,康熙为了分化瓦解吴三桂盟军,曾经多次以诏书形式明确表示赦免一切归顺的前吴三桂部下和盟友。但在吴三桂实力被彻底消灭后,这些人中的骨干又被康熙罗织各种罪名清除。在李治亭的采访调查中,今天吴三桂部下的后裔仍然说:祖上早已传话,当年凡是副将以上的将领都被杀头。这与清史的官方记载完全吻合。 李治亭认为,简单将吴三桂称为“逆贼”和“逆臣”的说法,仅仅是康熙以来清朝给吴三桂作出的结论。无论是生前谋反的吴三桂还是寿终正寝的洪承畴,在天下平定、开始大力宣扬“臣节”的清朝中叶,所有曾经备极哀荣的前明降臣大多被清朝列入“贰臣传”。“吴三桂这个人,因为反复无常,见利忘义而备受人们谴责。”但是李治亭认为,“将战争责任全部......>>

问题九:吴三桂之子吴应麒是好是坏 历史上吴三桂有几个孩子 历史上对吴三桂的子嗣并无详细记载,有明确资料的只有吴应熊与吴应麒,其余幼子皆未成年,便丧命于政治斗争中,不是为李自成所杀害便是后来三藩之乱平定中丧命。
长子吴应熊我们大都熟知,但关于次子吴应麒的资料记载有所出入,原因是吴应麒在吴三桂去世后,隐姓埋名,史料上未有明确的记载。
吴三桂次子吴应麒在隐世前,跟随其父出入战场,转战贵州、广西、湖南一带,立下不少战功,也属明末时期知名人物。但在其侄子吴世�[继承爵位镇守云南之后,《东华录》等史籍上就再也搜寻不到关于吴应麒的相关踪迹,而且清廷在平定三藩之乱后,将吴氏家族一脉诛杀,吴应麒如此重要人物竟成为了漏网之鱼,不难推测其隐姓埋名,隐于江湖了。
世人不禁推测,吴应麒是否化名为吴启华,吴启华此人避世来到龙鳌里隐居的时间恰巧与吴应麒失踪的时间吻合,而且吴启华的儿子取名为吴仕杰、吴仕龙,这与吴三桂的孙辈名字“世”字辈同应,中国古代对于香火继承极为看重,即使隐姓埋名也会取音同形似的字来代替,这样看来猜测吴启华就是吴应麒的推测也算在情理之中了。
吴氏一族在三藩之乱后落败,为免遭灭门惨祸,遂独留吴应麒一脉继承香火,吴应麒遂改名吴启华,隐世于龙鳌里,在其墓碑上至今可以考察到相关证据,其碑联上刻有“隐姓于斯上承一代统绪,藏身与此下衍百年箕袭”,这也算是验证吴启华即位吴三桂后代的有力物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