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上学怎么办:父母的不同应对方式,影响孩子不同的人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5-19

前几天参加了一个家庭教育的培训,现场老师问,有多少孩子现在呆在家里不愿意上学?

我扭头一看,居然有四分之一的家长举手。

昨天,又有人留言,说孩子初三不上学,她都快抑郁了。

可见,现在孩子遇到问题不愿意上学的情况真的是太多了。面对这样的孩子,父母通常都会感觉到绝望,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人活着实在是太难了!”绝望中的父母常常会有这样的感叹。

01

《被讨厌的勇气》中有这样一段话:“你眼中的世界呈现出复杂怪异的一片混沌。但是,如果你自己发生了变化,世界就会恢复其简单姿态。因为,问题不在于世界如何,而在于你自己怎样。

也许你是在透过墨镜看世界,这样看到的世界理所当然就会变暗,如果真是如此,你需要做的是摘掉墨镜,而不是感叹世界的黑暗。

摘掉墨镜之后看到的世界也许会太过耀眼,而使你禁不住闭上眼睛。或许你又会想念墨镜。即便如此,你依然能够摘掉墨镜吗?你能正视这个世界吗?你有这种“勇气”吗?

正如“大道至简”,春天开花,秋天结果,日出日落,潮涨潮落。所有的事物都有自己的运行规律,不争不抢,不攀比不盲从,一切都顺其自然。

但是人却往往因自己感受的不同,对周围的人、事、物有了不同的注解,由此制造出更多的麻烦。

担心被争抢,我们恐惧;在比较中落败,我们愤怒;不敢面对困难,我们逃避。最终透过墨镜看世界,到处混沌黑暗,无路可走。

02

《星期五的心理咨询室》里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高三男孩突然不上学了,整天在家打 游戏 ,父母劝了很多天,急得要上吊,孩子也无动于衷,最终只好求助咨询师。

咨询师陪着孩子聊天,在谈话中不断欣赏肯定孩子,敏锐地觉察到孩子内心有一个不愿意说的秘密。

原来28天前孩子被老师嘲笑并赌他肯定考不好,他担心如老师所言,再遭老师取笑,索性不去上学,不参加高考,但是又想争口气,所以每天在家里玩 游戏 ,想通过赢得 游戏 比赛为国争光,给自己挣面子。

咨询师表达对老师的愤怒,请教孩子 游戏 ,赞赏孩子为国争光的想法,孩子被理解、被认同的渴望得到了满足。咨询结束前,自己主动提出明天去上学。

咨询师很吃惊,问孩子为什么突然想要上学。

孩子说:我来之前都想好了,如果你也和其他人一样劝我去上学,我扭头就走,但是你不但没有提上学的事,反而理解我不上学的行为,还愿意听我讲 游戏 ,我第一次感觉有人理解我了。我不需要再用 游戏 证明给老师看了,我要回到书本中去。

看,孩子什么都知道,只是被自己的情绪卡在那里动弹不得。就像一个人遇到困难不敢面对,于是戴上墨镜,企图欺骗自己世界太灰暗。

03

孩子不上学,父母担心马上要中考、高考,孩子考不上怎么办?

别人家的孩子都好好的,唯独自己家的孩子不上学,丢人了怎么办?

自己怎么说,孩子就是不听,怎么办?

当我们内心有这么多恐惧、担心、害怕、无助的时候,为了减轻焦虑,我们会指责孩子、给他们讲道理、或者选择逃避,这样焦虑会加倍传递到孩子身上,孩子更加害怕,更加无力面对现实。

真实的世界里面是什么?真实的世界是我们不敢面对不上学的孩子,不敢面对他人嘲笑的眼神,不敢面对糟一点的结果,所以我们要将自己的情绪转移到他人或者其他行为上。

一个人面对真相,最需要的是独立负责的态度和勇气。

孩子不上学,我们如果相信自己有能力帮助孩子,相信孩子有能力走出困局,相信孩子并不比其他人差,相信这只是人生长河中的一个短暂的过程,我们内心就会有一份笃定,就不会担心害怕焦虑无助,反而可以冷静地看到孩子的需求,帮助孩子走出困境。

所以,带上墨镜,就是因为我们缺乏勇气,又怎么能觉察到并且轻易地摘掉呢?

04

《思考快与慢》中说,人的大脑有两套思维体系,惯性思考是系统1,深入思考是系统2。

系统1的运行像自动驾驶一样,是无意识,不费力的。系统2的思考需要我们集中精神,专注去考虑。

因为人的习惯是能不使劲就不使劲,所以我们习惯用系统1自动应对。

如果我们可以意识到,当我们不敢面对负面情绪,会习惯性戴上墨镜逃避现实,就要在有负面情绪的时候,启动系统2,让自己冷静下来。

我们要问自己:我在担心什么?害怕什么?现在孩子不上学是不是就肯定考不上大学?考不上大学是不是人生就没有希望?哪些是真实存在的?哪些又是自己想象出来的?我可以负哪些责任?孩子可能遇到了什么问题?我可以为孩子提供哪些支持和帮助?

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就是面对自己,看清自己的过程。我们敢承认并接受自己的担心和害怕吗?敢面对孩子的行为吗?

想象的老虎有时候比真老虎更可怕。当我们一层一层地问自己,假老虎将无处遁形,内心的害怕和担心自然会消退。

当我们的内在稳定了,就可以透过行为看孩子的动机和想法,接纳孩子的行为,真诚地欣赏孩子,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孩子在父母的接纳和爱中才有勇气去掉墨镜,直面现实。

这个过程很难,但是我们的应对方式,真的会影响孩子不同的人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