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突围发生的背景与原因,影响事件过程和结果的因素,事件的意义

我急需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7-22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了。喜庆的锣鼓尚未平息,国共内战的硝烟就已燃起,饱经八年抗战苦难的人们来不及松口气,重新响起的枪炮声又把人们的心悬吊起来。
  蒋介石欲发动全面内战,他的目光首先盯住了"中原解放区" 。中原解放区,是中国共产党在鄂、豫、皖、湘、赣五省交界地区创建起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从这里诞生的新四军第5师,约有5万人,他们在抗战期间,成为敌后打击日寇的有生力量。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原解放区成了蒋介石向华东、华北乃至东北发兵的重要障碍,也是全国解放区的前沿,因此它便成了国共双方都十分看重的战略枢纽。面对蒋军的进逼,为了加强中原地区的武装力量,中共中央命令王震、王首道率领的八路军359旅南下支队自粤北返,命令王树声率领的嵩岳军区部队、王定烈率领的8团,从豫北南下,与新四军第5师会合。三支部队会师后,中共中央决定由郑位三、李先念担任中共中央中原局及中原军区负责人。下辖江汉、鄂东、河南三个军区和第1第2 两个野战纵队,共有6万余人。
  为了一口吃掉这6万人,蒋介石调集了国民党第1、第5、第6、第9、第10五个战区20多个师约30万人的部队,从四面八方向中原解放区扑来,先后从共产党手中夺取鄂中、鄂东、鄂南、豫中、豫西等广大地区,大肆吞噬我中原解放区。到1946年6月,国民党军已将中原解放军包围在方圆仅200里的狭小地区,在敌人包围封锁下,我中原部队处境十分艰难。
  到了1946年初夏,蒋介石觉得中原解放军在他的几十万人马的围困下,已如瓮中之鳖,于是制定了一个"48小时内全歼"中原解放军的计划,总攻的时间定在7月1日,从6月22日起,国民党的13个军30多个师就逐步合拢,缩小包围圈。
  1946年6月24日下午3时,中原军区副司令员兼第l纵队司令王树声正式向皮定钧、徐子荣下达命令:
  "中原军区党委决定,由皮定钧指挥第1旅掩护全军向西突围的任务。要不怕牺牲,用一切办法拉住敌人,迷惑敌人。只要三天之内敌人不能准确判断我军主力突围方向,掩护任务就算完成了。任务完成后,自行选择突围方向,目的地是苏皖解放区。"
  6月26日拂晓,刘峙指挥下的国民党军整编第47、48师分北、东两个方向向第1旅阵地--白雀园杀气腾腾地扑了过来。皮定钧以少量部队正面顽强抵抗,阻击国民党军。经过3天的阻击,至28日,中原军区首长来电通知,主力已全部越过平汉路,这意味着皮旅掩护任务已经完成,皮旅可以自行行动、安排突围了。
  但为了给中原军区主力以更大的支持,皮定钧决定于当日摆开长龙,以强行军的速度,在国民党军眼皮子底下,插向其整编第72师的背后,显示中原军区主力向南突围的态势。然后突然折向东疾进,进入鄂豫两省的交通要道小界岭东南,突破国民党军第1道封锁线,击退整编第72师一个旅的追击,全面完成了策应中原军区主力西进的任务。
  皮旅在掩护军区主力西进转移后,以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和不惜自我牺牲的英雄气概,出敌不意,孤军东征,突破国民党军的封锁包围和堵击,跨越层峦叠峰的大别山,驰骋市镇林立的皖中平原,辗转24个昼夜,行程1500余里,大小战斗23次,以"还是一个旅,5000人"的建制,胜利到达苏皖解放区。中原解放区原有6万部队,突围后总共剩下2万多人,而在这2万多人中,皮定均率领的部队占了四分之一。一位美国记者闻知后,惊呼这是一个奇迹,并向全世界作了报道。
  9年后的1955年,毛泽东为他麾下的将星论功授衔,当审阅到"皮定钧少将"时,中原突围的那个冲锋陷阵的皮旅又引发了毛泽东深深的回忆,并欣然提笔在报批的文件中写下了:"定钧有功,由少晋中"的批示。
  在中原突围中,皮定均指挥一旅之兵,同数倍与已的强大敌人交锋。在掩护主力突围的前提下,竟神不知鬼不觉地跳出敌人10多万重兵的包围圈,将部队基本完好地带出重围,给得意忘形的蒋军一记重棍,在解放战争开始时为我军赢了个头彩。通过对中原突围全过程的分析,皮定均之所以能够取胜,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指挥艺术,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06-08
你的题目也呔大了点,你是希望站在政府立场上的标准答案还是亲历者的后代的切身体会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