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口镇的风土人情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1

陵口镇素有“萝卜之乡”的美誉,其独特的沙质土壤所培育的白萝卜甘甜脆嫩,营养丰富,具有止咳化痰、除燥生津、清凉解毒、行气通肠之功能,坊间有“萝卜上市,医生无事”的说法。陵口萝卜干是丹阳盛名远扬的土特产品,其制作工艺被认定为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咸淡适宜,爽甜脆嫩,醇香扑鼻,久贮不坏,常食能促进胃肠蠕动、增进食欲,顺气助消化,是稀饭佐菜之佳品。
20世纪30年代,陵口萝卜干就声名远播,起初由本地农民加工生产,经上海客商代购,以“黄金龙”牌萝卜干销往全国各地及外销东南亚地区。1951年陵口镇开办国营萝卜干加工厂——丹阳市陵口腌制厂,1995年更名为丹阳荣源食品有限公司,属镇江市农业龙头企业,如今其生产的萝卜干系列产品在日本、香港及东南亚市场有很高的声誉。 该镇现有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1800亩,轮种大白菜、莴苣、蕃茄、丝瓜等作物,年产蔬菜2.25万吨,年产值达1500万元。2005年4月成立折柳白菜协会,注册“城墅牌”蔬菜商标,完成无公害农产品产地、产品论证。2006年3月,协会提升为陵口镇白菜协会,共吸纳会员236名,农民经纪人27名。协会会员共享“城墅”品牌,统一技术培训,统一产品包装,实行统一销售,基本实现产供销一体化。菜农从中获益菲浅,彻底告别了“半夜起床下田摘菜,天不亮就要出门,大晌午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还要为没买到好价钱而闷闷不乐”的时代,如今足不出户,就能卖个好价钱。“城墅牌”蔬菜在常州凌家塘市场、南京白云亭市场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在安徽、山东、河南等地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部分产品在时代、大统华等大中型超市上柜零售。
该镇白菜基地位于城墅行政村,该村08年有16个自然村,27个村民小组,总耕地面积2890亩,总人口2791人,涉及总户数780户。现有蔬菜种植面积1500亩,其中白菜560亩,西红柿480亩,莴苣420亩,黄瓜200余亩,蔬菜种植户403户,其中5亩以上种植户26户,3亩以上种植户103户,农民经纪人68人,协会会员238人,户均总收入16000元,占全村总收入的70%。
2005年,全村白菜生产形势喜人,成员蔬菜主要销往浙江(30%),苏锡常(65%),南通(5%)等地。
2005年,以协会为载体的产销体系已经开成,在城墅村建设百亩示范方1个,涉及农户数40余户,力争通过产加销的运作模式,形成产业化一条龙体系,达到增强农业竞争力,促进农民致富奔小康。 一、生产规模
1965年,陵口镇的新农大队、红星大队、卫东大队先后分别创建了新农皮鞋厂,总投资5万元,占地2亩,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工人数33人,年产皮鞋1万双;红星皮鞋厂,总投资4万元,占地1.5亩,建筑面积230平方米,职工28人,年产皮鞋0.8万双;卫东皮鞋厂,总投资6万元,占地2.5亩,建筑面积350平方米,员工36人,年产皮鞋1.2万双。随着三家村办皮鞋厂的健康发展和不断壮大,为陵口镇制鞋产业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生产、技术人才,为制鞋产业的发展打了较实的基础。1978年,束富元在陵口综合厂内创建了丹阳市奔月皮鞋厂,田锁如在丹阳市胶丸厂内创建了丹阳市丹乐皮鞋厂,全镇制鞋企业迅速增加到近10家,制鞋工人也从原来的3百人增加到了3千人,皮鞋产量从原来的5万双增加到了50万双,其中丹阳市奔月皮鞋厂的“奔月牌”女胶粘鞋获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奖,丹阳市丹乐皮鞋厂的“丹乐牌”女式胶粘鞋获轻工部优质产品奖。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进入九十年代中期,陵口镇制鞋企业的发展,似久旱逢雨的春笋,蜂拥而出,全镇几十家制鞋企业突发到近500家制鞋企业。几乎家家都有从事皮鞋生产经营的人。1994年7月,江苏华东皮鞋市场在陵口镇落成开业,为陵口皮鞋业发展添上了飞翔的翅膀。聪明的陵口人不满足于现状,以陆国先、束冬生为代表的五十多人,他们分析皮鞋生产的特点,实行制鞋工序的专业化生产,专业生产各类鞋底、鞋跟、大底、中底、制帮等使制鞋厂变成了皮鞋组装厂,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原来每人每天皮鞋配底只能生产皮鞋4-5双左右,而能生产40-50双,是原来生产的10倍。
进入2000年后,制鞋企业迅速壮大,扩建厂房10万平方米,添置先进的生产流水线13条,2002年,丹阳市皮鞋商会组建于陵口镇,2005年全镇皮鞋销售突破5亿元,皮鞋产品销售普及全国,远销1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二、生产工艺
皮鞋制作工艺主要有选料、制帮、钳帮、复底、定型、钉跟、整理等工序,随着市场的需求不同,制作的材料不同,技术工艺也有所不同,逐步趋向精细化、工艺化和机械化。
[选料]60年代期间,皮鞋皮料通常以牛皮、猪皮为主,鞋底为橡胶底为主,70-80年代,皮鞋材料增加了羊皮、人造革,鞋底增加了橡塑底、聚氨脂鞋底和TPO材料底。90年代后,材料的使用更是精致,工艺性、美术性更强。
[制帮]皮鞋帮一直以来半机械化为主,即面料开好后,经过机械削薄(扯皮),按样进行包边、缝制,缝纫车由脚动为电动,平车演变成了高抬车,以适应特殊的皮鞋缝制要求。
[钳帮]皮鞋钳帮由人工首先将中底固定在鞋楦底部,然后再将制好的鞋帮复合在鞋楦上,在复合过程中,要将鞋帮面按要求钳平、圆滑,帮面工整、清晰,将帮面和中底粘合好,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钳帮工序已逐步由“自动化错帮机”代替。
[复底]皮鞋复底,即将钳好帮的半成品,与上了胶的鞋底,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复合后用压机压粘合。
[定型]皮鞋定型,即将粘合好的皮鞋投入在特定的高温中进入烘干定型。
[钉跟]皮鞋钉跟,即将烘干定型后的皮鞋进行装钉跟,有部分男女皮鞋不需要钉跟工序,因为鞋底跟连于一体。
[整理]皮鞋整理,即将制定的皮鞋进行皮面的抛光,喷光处理,高档的皮鞋还需进行冷定型处理。
三、品牌与包装
[品牌]文化大革命期间,陵口镇皮鞋品牌,主要以“新叶”、“红星”为主,八十年代“奔月”“丹乐”皮鞋一跃成为江苏省名牌产品,九十年代初期是皮鞋品牌最为混杂的时期,相当一部分是贴牌产品,如“花牌”“远足”“登云”“牛头”等,也有一部分是自己的商标,例如“丹灵”“科王”“倩人”“黑蜻蜓”等,随着皮鞋产业的不断发展,“科王”牌皮鞋获江苏省著名商标、江苏省名牌产品称号。
[包装]皮鞋包装是用白板纸印刷,粘合成小包装盒。七、八十年代皮鞋包装在原小包装的基础上,复膜,使包状更加美观,并能防潮、防雨淋。九十年代,皮鞋小包装在原覆盖式的基础上,增加了抽屉式。2000年后,皮鞋上包装还增加了手提袋,擦鞋布等。 一、销售体制
70-80年代,皮鞋销售主要由营销人员到全国各地百货公司或二级采供站推销,确立供货合同关系,定期供货销售。改革开放以后,部分制鞋企业实行产、销一条龙的体制,即企业一方面生产皮鞋,一方面在商场或皮鞋市场设店进行皮鞋批发和直销。也有部分企业挂靠其他制鞋企业进行贴牌生产、销售。同时,还有一定数量的皮鞋采购商到陵口来定购皮鞋。1994年,陵口镇政府为了扩大皮鞋产业对外的辐射,壮大皮鞋产业,增强皮鞋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在沪宁线陵口镇创建了“江苏华东皮鞋市场”,市场总投资5000万元,占地1000亩,建筑面积93200平方米,市场门市823个,“华东皮鞋市场”由原江苏省委书记江渭清题名,于1994年7月落成开业,市场开业后,第一年成交额就突破1亿元,有力地促进了陵口鞋业的发展。
二、国内市场
“文化大革命”时期,皮鞋销售主要在沪宁经一带的各大城市,以及北京、天津、沈阳等大城市,改革开放后,陵口皮鞋涌向全国各地,远至昆明、新疆、沈阳,哪里有皮鞋批发市场,哪里就有陵口皮鞋的批发,例如蜻蜓鞋业、科王鞋业、新世纪鞋业、百利百惠鞋业,在全国都先后建立了自己的销售连锁店,形成了产、销一体化的经营格局,
三、国际部分
80年代中期,奔月皮鞋、丹乐皮鞋通过省外贸,将皮鞋出口美国、欧洲等地,2000年后,芭莱鞋业、丹乐鞋业继续瞄准国际市场,皮鞋产品直接出口日本和非洲国。
四、二十一世纪现状
该镇皮鞋业兴起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距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是沪宁线上赫赫有名的“皮鞋之乡”,已初具皮鞋产业集群特色。皮鞋业在该镇经济总量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皮鞋是该镇人民的致富鞋。全镇现有大小皮鞋企业100余家,鞋跟、鞋楦等辅助生产企业有26家,从事鞋材经营的商店有48家。2006年,全镇皮鞋企业实现工业产值3.1亿元,占全镇工业总值的40%。有皮鞋从业人员11000余人,占全镇企业职工总数的70%,制鞋技术工人的年工资性收入在2万元左右。
2006年,该镇皮鞋业着力于壮大规模,打造品牌,力争把特色做优做强。蜻蜓鞋业、科王鞋业、芭莱鞋业、海洋鞋业、飞利达鞋业等五家企业新建标准化厂房,引进流水线工艺,拓展对外贸易,均实现年销售1500万元以上。08年5月,科王鞋业的“科王”商标获得江苏著名商标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