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沿岸的风土人情

汉江沿岸的风土人情

第1个回答  2016-06-27
  首先,汉水流域风俗文化圈对中华文化的一大贡献就是熔铸出了纯粹中国特色的宗教——道教。原始道教是在古代巫术、神仙方术的基础上,吸收了道家的思辨哲学与儒家的伦理哲学而形成的,汉水上游恰好提供了熔铸这多种文化的大熔炉。道教各派中创立最早的一个教派——五斗米道,就是在汉水上游的汉中盆地发展壮大,并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张鲁五斗米道与张角太平道传教方法的最大不同是“加施静室,使病者处其中思过”⒃。而“静”的概念来源于老庄哲学。《老于·知常道》:“致虚极,守静笃。”《老子·天下自定》又云:“无欲以自静,天下将自定。”张鲁控制下的汉中,以《老子五千文》为经典,并作了《老子想尔注》,提升了原始道教的品位,加快了道教与老庄哲学的融合,为道教成为全民族的宗教奠定了基础。当时汉水上游的人们对道教“竞共事之”,几乎所有的人都信奉五斗米道,即使“流移寄在其地者”也“不敢不奉”。汉中成为五斗米道的王国,“民殷国富”,“户出十万,财富土沃”,实行吃饭不要钱的政策,“行路者量腹取足”,大大增强了道教的魅力和影响,为道教在全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到了明代,汉水流域的道教文化再放异彩。武当山道教名满全国,明皇室封武当山为“大岳”、“玄岳”,使它的地位高于五岳,“遂超五岳而帝之”,成为“朝廷家庙”。普通民众对武当道教的信仰也非常狂热,“万方土女骈阗辐凑,不减泰山。”民间有“穷不游武当,富不登太白”的谚语。明代汉水流域的武当道教,进一步走向世俗化与民间化。

  其次,是形成了五方杂处,健康开放的生活习俗。汉水中上游风俗文化的总体特征是丰富多彩的。土著的传统民俗与外来的移民民俗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混合交融,形成了较稳定的心理定势。这种民俗心理推动和制约了这里的民俗文化生活,使本地域的民俗文化生活呈现出色彩斑斓的风俗画面。主要表现为:“秦声楚歌”的语言风俗结构;“尚鬼信巫”的宗教信仰;“质朴劲勇”的行为风尚;“五方杂处”的岁时礼仪。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汉水中上游人们的生活习俗远比传统文化核心区关中自由开放。例如竞渡龙舟的习俗,其奋飞争胜,隆重热烈之盛况,不亚于屈原的故乡;汉调二黄、花鼓、八岔、端公戏在陕南各县极为流行;田秧歌、哭嫁歌、孝歌异常丰富;一些地区“嫁儿”、“招婿”很受人们的赞扬和倚重;巴山妇女性格开朗,泼辣大方,“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在这些地方不起什么作用;“男尊女卑”、“男女授受不亲”的观念在一些地方是看不到的,情歌似海,“自由相爱”的婚俗历来盛行,妇女多是家庭“主管”,男女平等,互敬互爱。这些风俗文化特色,迥异于关中、中原地区,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