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公 万民垂泪孟子形象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1-18
《孟子》中的孟子形象摘 要:《孟子》中的孟子形象鲜明,通过他讲述的思想观点,我们可以感知他的性格特点。具体可以从济世救民、重视耻辱、治学严谨这三个方面去看,他一生都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善始善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关键词:孟子;孟子形象作者简介:康小芹(1993-),女,汉,甘肃武威人,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文学先秦两汉。[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3-0-01《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 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各国争相夺利。此时,孟子提出用“仁义”治国。虽然在后世看来这一主张对于一个国家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当时的统治者不采用他的主张,他不辞烦难,游说多个诸侯国,力图拯救乱世。一、济世救民的君子从《孟子》七篇中,“仁义”是中心思想。这使我们能更深入地了解孟子的性格特征。《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这是《孟子》开篇第一章,孟子针对梁惠王的提问,一针见血地指出“利”才是导致战国纷乱的根本原因,“仁义”才能使国家安定。孟子游说诸侯,会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具体的措施。齐宣王当政时,稷下之学达到了鼎盛时期,孟子大致此时来到了齐国。宣王询问孟子如何称王天下。孟子结合齐国的具体状况,认为齐国并非大国,不能和大国匹敌,应该从根本问题入手,于是提出了施行仁政的措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以民为重的思想有所体现,并且他讲“仁义”不是脱离实际的,首先是要保证民众的物质生活,其次才能够教育他们,教给他们孝悌的道理。《孟子·离娄下》:“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这里孟子表明了自己对于“仁义”的态度,即顺从内心行仁义,而不是为了得到功名利禄去行假仁义,足见孟子对于民众的关怀。他还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这个主张具有很强的人道主义色彩,他把民_置于最重要的位置,一直关注民众的生活,并且一再地告诫统治者要获取民心才能够使得政治局面和谐。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为了济世救民而大胆、勇敢的君子形象。二、重视耻辱的孟子儒家注重“耻”,《论语·学而》:“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孟子也同样重视“耻”。《孟子·离娄下》:“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如果你作为一个官员,只是一味地追求功名利禄,做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对于民众没有丝毫的关怀,即使官职再大,都是值得耻的事情。《孟子·尽心上》:“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强调人应该进行自我反省。下一章说:“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弱人,何若人有?”人有了羞耻之心,才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孟子·离娄上》:“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遇到问题首先要做的是反省自己的行为是否不妥,而不是向外寻找原因。孟子的观点直截了当,他是一个重视自律的人,并且是一个真性情之人。正因为他重视自律,当他觉得自己没错,而别人触犯了自己的底线时,他就会大胆地反击对方,不管对方是什么身份。《孟子·公孙丑下》中齐宣王不去见孟子,而是让孟子去见他,孟子认为他这样做不礼貌,也以得病为借口不去见宣王。孟子认为国君应该尊重贤士,而不是看重地位。三、治学严谨的孟子《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这是他对于学习《诗》的见解,读《诗》不能只从字面意义来理解诗句,而应该注重大义,用自己的心去感知诗意。其实读所有书都应如此,注重心灵世界,用心去感知作品本身。《孟子·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也是让我们领会经典的实质,不要伤害了它的大义。《孟子·告子上》:“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这里强调的学问之道是保持人的初心不变,即人的善性。因为学习的目的就是使人保持善性,不能没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孟子·告子上》:“孟子曰:‘弈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学者亦必志于彀。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学习的人必须要确立高标准、严要求,这就是所说的“规矩”。不仅适用于学习知识,学习其他方面的东西也是一种“规矩”。由此可以看出,孟子治学严谨,学习方面的心得体会颇多,既要用心去感悟,还要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学有所成。来源:青年文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