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地重游,重温儿时温暖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5
下了一天雨,断断续续,连带车窗上一层薄薄的雾。我正开车回家,本打算途中停下到山间跑步。不如去那儿看一眼吧,这想法咻得冒出来。

我几乎每年都来这一次,仿佛祭祀活动,每次都有不同领悟。

停下车,雨也停了。走在儿时的街道觉得好小,与记忆中的时间不吻,好像原来要几分钟的路如今很快就到头了。一路走到以前住的房子,看上去没任何变化,那个阳台依旧是最普通、简陋的。这正是我希望看到的,它应是这个样子。连同这个环境,我不希望它被太多现代化浸染,能作为实体记忆永远保留。

但这个期望很不切实际,它迟早会消失。楼下已停满了车,这才刚工作日下午三点。儿时几个小卖铺已经关了门里面空荡一片,或也换了新主人。想想,已经过去二十年了,真的好快。

我曾在2000-2005年居住于此,从小学四年级到初三。原来最常去的网吧现在是街道办事处,原来黑暗荒凉的二层洋房现在立着石碑:吴覃臣旧居。我立马在网上查到此人旧事。1924年,基督教女青年会传入本地,中国籍信徒郑文应先生和吴覃臣夫人创办本地分会,他们募集到来自各界的大笔资款。从创办幼儿园到组织少女华光团,注重培养女界先导、华夏之光。正当女青年会办得如火如荼之际,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战爆发,此后逐渐终止了活动。

我再次注视这栋洋房,想着八十多年前的盛况,里面聚集了各界精英商讨未来。后来的被迫停业,到逐渐落寞、荒废,再到眼前的大爷背着我在其墙角撒尿。

原来这里有这么多历史,发生过这么多故事!近乎消亡的历史靠着一块石碑保留了下来。功德无量。带着这种心情继续走,这块宝藏般的地方又让我两次触动。

一,我再次走进原来的家,一进楼洞扑鼻而来的味道无比亲切。楼梯台阶数比记忆中少了很多,几步爬到顶楼。楼道的墙重新粉刷后,看不见一个电话号码,无论是开锁还是通下水道。电表被集中到了一起,原来每层楼装它的铁盒还在,不过里面空空如也。

家门前的防盗门丝毫没变,破洞的纱网手可以伸进去打开琐。里面的空心木门被一块布遮住,再里面就是家了,我记得它每个角落的故事。

我听见房子里传来一个男人规律的鼻鼾声,那感觉安详极了,没有争吵没有忧愁也没有要走的意思。这声音带来极大的安慰,仿佛我一直在里面安睡,什么都没变,真好。

二,我走到几百米外的小学母校,门口零星站着几个家长,嗯快放学了。学校盖了一个新教学楼,操场也翻新了,但老的楼还在。绕着外面的围栏,能看见窗户内学生上课的样子。一个同学手举得很高,并只有她一个。理所当然她站了起来回答问题。另一个教室站着一男一女,他们一言不发低头看手捧着的书,应该是罚站。又一个教室里面声音嘈杂,几个同学来回走动,下课了吧。

每个教室的吊灯都亮着白光。为什么不是暖光呢?据说柔和的暖光对眼睛更友好。这不是卧室,当然不能太柔和,不能太舒服吧。

突然眼前的一个教室传出郎朗的读书声。我停住倾听,但不知是哪篇课文。他们口型统一,女声盖住男声,听起来真的美极了。美得纯洁,美得没有一丝污染。这该是小学老师最幸福之处吧,到初中的课堂便变了感觉,高中课堂又是一种感觉。

校门口等待的家长是否也从这里毕业?二十年后以另一种方式回归母校,四十年后隔辈再次回归,就这样循环。

此刻突然想要为人父母,为别人也是为自己守住一份纯真。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