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记忆-肉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8
地处里下河腹地的兴化,水网纵横,河湾众多,地无一处无黄花,水无一处不灵秀。悠久的历史,璀璨的文化,丰富的资源,孕育着一代代水乡人。闻名遐迩的兴化各种小吃美食,更是扬名天下,而我们水乡传承了千年的传统民间风味-肉圆,却是家喻户晓,令人回味。

无论你是高官显贵,平民百姓,只要你来自兴化,无论是城市或农村,几乎都会记得肉圆。肉圆象征幸福美满,团圆喜庆,红红火火,寓意深刻,大凡家里有啥事,少了肉圆就不成宴。

肉圆,我们农村乡下过去都称之为“六大碗”之一,可见其分量在人们心中之重。物质匮乏的年代,肉圆可是个稀罕的食物,一般情况下是见不到,除非庄上有人家婚丧嫁娶等大事,请了厨师在家忙菜,才能闻到那裹着菜油香,香味飘半庄,吸一口炸肉圆的油香味,都觉得心旷神怡。小时候有时都禁不住闻香寻味,徘徊不肯离去,留恋那味道,要是有熟人,拿一两个刚出锅带着油温油香的肉圆你尝尝,那绝对会让你感恩不尽,千恩万谢。然后小口小口地咀嚼,在嘴里慢慢地回味,最后依依不舍地咽下去,再尖起小嘴,细咬一口,再看着温而细嫩的肉圆,看看焦皮的油香,凹凸质感,小月牙下线条流畅简洁的肉疙瘩,有几个人不迷醉。

肉圆的主要材料是猪肉,我们记得的时候都是村里人家自己养殖的猪,那时基本家家养猪,平常就卖到乡食品站。逢年过节,能杀请庄上专门杀猪的杀掉,有事的就留着家用,没事的就放杀猪的肉店肉摊上卖。一般庄上人家有事都放在春节前后,所以农村春节前后的都比平常热闹。我们农村七八十年代就是平常生活条件好一点的人家,也不炸肉圆,怕人家说露富,肉圆一炸,几条巷子都知道,所以吃肉没得人晓得,肉圆一炸,香味就告诉别人呢,几个孩子过来围着灶头,想不给都没门,都乡里乡亲,谁都会给孩子尝尝。小孩子一吃都欢呼雀跃,直叫伯伯叔叔阿姨婶婶好,谁都心里乐开花一样,淳朴善良的民风,好让人回味。

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农村的生活水平条件越来越好,平常也能闻到肉圆香味了,但还是春节时期尤为特出,寒冬腊月,天气寒冷,也便于存放。那个时候,家家户户磨刀嚯嚯,案板叮咚作响,三斤二斤,十斤八斤肉,一会就在案板叮咚叮咚中变成肉沫,倒在搪瓷盆里。喜欢吃瘦一点的,肥肉三份,瘦肉七份,喜欢吃肥一点的,就肥肉七份,瘦肉三份,一般都是对半份,有人家加少量面粉,白萝卜,鸡蛋,砣粉,增加肉圆的韧性,伴入葱、姜,少许盐,搅拌均匀待用。此时灶台上柴火生起,火苗在锅底尽情地跳跃着,漆黑的铁锅中翻滚着油烟,一个个肉圆在虎口冒出,借着瓷汤匙,一个个鱼贯入锅,被香艳的菜油气泡包裹着,不一会浮出油面,手中的钢丝网兜不停地翻滚着肉圆,颜色逐渐鲜艳金黄,这时肉圆就可以出锅了。迟了就会变黑,吃起来口感就差多了,炸肉圆的和烧火的要配合好,才能做出美味香绝的肉圆。所以家里有事的人家,都说找个会烧火,掌握火候的人,不然客人多,几箩筐肉圆炸黑了那可脸丢大了。

肉圆的吃法比较多和简单。家里大事和正事,一般方桌八个人,平均每人两个肉圆,肉圆基本都是清汤,清汤滚锅,汤汁浓郁,下入肉圆,汤沸肉圆起,大碗盛装带汤,洒点细大蒜花,滴两滴麻油,托盘装起,吆喝一声,“得罪油到啦!”过去酒席上只要听到这话基本都知道肉圆来了,现在一般酒席上也用来说上菜了,提醒待菜的人小心准备接菜上桌,只有在家办酒席才有这传统气息。当然,现在的饭店已经没有那种气息。

肉圆寒冬腊月可以储存很久不会坏,用一个透气的菜篮子,底下垫两层百页(豆腐皮),肉圆的油汁都会在百页上停留,有人四周也用百页拦着,上面也盖百页,这样的肉圆就像包裹在油中,再用毛巾或布盖住菜篮子口,吊在屋梁的钩子上。想吃就拿几个,有时青菜锅里放几个,有时烧个杂烩汤丢几个,有时有尊贵的客人来临,弄个早茶,肉圆下粉丝,再弄几个草鸡蛋,就算是比较隆重了。条件好的人家弄点老母鸡汤,鸡肉摘丝,加肉圆,鸡蛋,粉丝,煮熟再丢点青蒜花,热气腾腾,香气四溢,想想都美味。

小时候我们总期待春节期间有肉圆吃,有早茶吃。那时本村刚结婚的晚辈都时兴给长辈送两大碗早茶,肉圆、粉丝,鸡蛋,生怕热气走了变凉弄个大碗在上面罩着,兴冲冲地用篮子拎到门口,一大早叫门,长辈一碗放一个红包算回礼。现在好像都改革成送红方便袋装几个鸡蛋,是人懒了,还是怕麻烦,还是条件好了,都不想吃?答案不得而知,反正就是觉得少了那种味道。

时代在变,可肉圆在我们眼里心里一点没变,依然是乡里情缘的最美牵挂,每每回乡,庄里邻里炸肉圆,那诱人的香味依然如过去那样沁人心脾,让你欲罢不能,徘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