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发型发式编法分类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2
古代女子发型发式编法分类

发式是女子头部的重要妆饰,能增加其仪容的俊美。古代女子发式造型的变化极为富丽而多姿,历代相承,不断变化,从简至繁,又从繁复简。按其编法与发式可概括为以下几种基本类型。

1. 结鬟式

这类发型皆是结鬟而成,有的耸立头顶,有的歪向两侧,有的平展,有的垂挂。女子如果自身头发有限,往往加上假发、首饰,以显巍峨华丽。

据记载,相传汉武帝时,瑶池王母来会,诸仙女的发髻皆异人间,高环巍峨,武帝令官妃仿效,因此号为“高鬟望仙髻”,再饰有各种珠宝、金铸、凤钗或金步摇,更显华丽高贵。

这种高鬟发型有1~9鬟,是最尊贵的发式,通常是后妃与名门仕女的发型(《八十七神仙图卷》与永乐宫璧画的玉女发式亦是见证)。

未出室的少女也可采用此发式,但妆饰不宜过分华丽。

这种发式秦汉两代及秦以前各代颇为盛行,汉以后各代多崇尚仙女发型,名门仕女也有采用。

其形式有高鬟,有乎鬟,有垂鬟,有在头顶,有在两侧,鬟数也可随意结扎而定,变化很多,可灵活运用。

2. 拧旋式

这是汉代末期始创的一种发式, 据记载为甄后所创。这种发式是将头发分成几股,像拧麻花似的把发扭转缠盘在头上,据记载,甄后人魏宫时,宫中有一绿蛇, 甄后每日梳妆时,此蛇便盘缠成形,甄后仿效而梳成髻,每天皆因蛇形变化而梳髻不同,因而号为“灵蛇髻”。

这种发型灵活生动又饶有风韵,多用于神女与处女。

这种发式变化丰富,可拧可盘,旋扭于头顶、头侧、头前,变化生动优美,造型时可灵活运用。

3.盘叠式

这种发式在唐代的绘画、雕塑与墓壁画中皆可见到,在武则天的孙女永泰公主李惠仙的墓壁画中,就有很多盘叠螺髻的女性形象。

据记载,唐长安的妇女好梳盘桓髻(即螺髻),其形高耸而不下垂,号为螺髻。

这种“螺髻”主要以盘叠形式做成,其法是将头发用丝线分股拢结系起,然后采用编、盘、叠等手法把发髻盘叠成螺状置于头顶、两侧或前额与脑后,也可随意盘叠各种形式。

这种发型秀丽而富有装饰性,王渔洋诗赞之“青螺如髻秀堪餐”。

按盘叠之方法可做成各式各样的螺髻,在造型中可灵活运用。

4.反绾式

《髻鬟品》中就有魏武帝宫中的宫妃梳反绾髻的记载。

这种发式在隋唐也甚为流行,在《妆台记》中载有“唐武德中梳半翻髻,反绾髻,分髫髻”。反绾是将头发拢高翻绾而成,也属于高髻的发式,其做法是将头发往后拢结,用丝线结扎,再分若干股,翻绾出各种式样。

有的梳编成惊鸟双翼欲展的样子,称为“惊鹄髻”;

也有梳编成单刀或双刀的样子,称为“翻刀髻”;也有将多股头发翻绾成花式,称为“百花”。

其形式与手法甚多,皆为拢结翻绾或反馆而成。

这种发型多为后妃、名门仕女所好用,处女常在反绾的医下留一发尾, 使之垂在肩后,称为“燕尾”,亦称“分磐髻”。

历代的称呼虽不相同,但其基本发式却是相似的,在造型时可灵活变化与参考。

5.结椎式

这类发式在古代妇女的发型中最为普遍,采用最广,历代都有采用,延续时间最长,商周、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历代皆沿用,只是发型的高、平、低及结椎在前、中、左右、后等变化不同而已。

这种发式的梳编法,是将头发拢结在头顶或头侧,或者前额与脑后,在扎束后挽结成椎,用簪或钗贯住,可盘卷成1椎、 2椎至3椎,使发耸竖于头顶或两侧。

据记载,梁冀之妻孙寿将结椎置于头侧,并使其下坠,称为“随马髻”,亦称“梁氏新妆”,曾风行一时。

赵合德人宫时将发卷高为椎,称为“新兴髻”。梁鸿之妻孟光好梳“椎髻”。

这些发式皆是结椎式的变化。

只要掌握其梳编法,就可变化或创制各式各样的椎髻,在造型时可灵活运用。

各式椎髻多为已婚少妇所用。

6.对称式

这类发式从秦汉一直沿用下来, 历代皆有采用,其典型的发式是“双丫髻”与“丱发”。

“双丫髻”主要是宫廷侍女、侍婢丫环的发式,据传秦始皇令宫廷侍女梳双丫髻,穿背子与衫,历代沿继袭用,直至清代。

这种发式是将头发从顶中分两大股,往两侧梳,并系结于两侧,再挽结成两大髻,使其对称放置在两侧,也可对称结鬟,使之垂下,为民间少女所好用。

丱发是一种童发,男女皆可用,因其形似“丱”,故称“丱发”。

其做法是将发分成两大股,对称系结成二椎,放置在左右两侧的头顶上,并在髻中引出一小绺尾发使其自然垂下,最长可至肩,为历代儿童的主要发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