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园丁精神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3
我们都愿意去花园里转转,因为花园里不仅有多样的植物,更有多种盛开的美丽的花朵,徜徉其中会心旷神怡、惊喜不断。

有这样一个花园,里面还有一所学校,它是北京市育英学校密云分校。花园是为植物创造了一个受保护的空间。而一所学校,也可以称作校园,里面的孩子们,其隐喻就是那些多种多样的植物、花朵,校园则是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受保护的空间。

建造一个花园里的校园,给这里每个人一种渲染和暗示,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教师是辛勤的园丁。 然而,现在我们已经很少有人愿意再把教师比作园丁了,“园丁”一词似乎已经淡出教育的话语系统,各级“园丁奖”的评比也似乎风光不再。

在育英密云分校的校园里,你每天都会看到一位六十几岁的老人,他身材魁梧,穿着朴素,脸上永远挂着幸福的微笑,大家都叫他刘师傅。每天他忙碌着为花园除草、松土,为花草施肥、打药。我们在欣赏这些美景美好的时候,没忘记这位老者的辛勤劳动,老师和孩子们都很尊重他。

但是,我们在感动他大汗淋漓地努力付出的时候,却没有很好地领会他作为一名园丁的意义,忘记了把他的这种园丁精神很好地与自己教师身份作比较。

我经常与这名园丁师傅聊天,他最不怕的是劳动,最担心的却是自己特定的计划与期待总是会失败。蔷薇没有顽强地爬上院墙,月季今年怎么开得不丰富,大片的草皮生病永远也好不了。

开学了,经历了一场新冠状病毒疫情的洗礼,学生们居家线上学习,一些不良习惯带进了校园里。公共场合大声喧哗、读书坐姿千姿百态、学习材料不会准备、走路勾肩搭背跑跑颠颠等等,面对这些窘迫,不少老师绞尽脑汁,从早盯到晚,不厌其烦地提醒、规训。不知说了多少话,嗓子哑了;不知动过多少脑,头都大了;不知走过多少路,腿沉重起来。

园丁与教师其实有很多的相似乃至共同之处。园丁始终把了解花木如何生长发育放在第一位;园丁与教师都要耐得住寂寞,不仅要有不辞辛苦甘为人梯的精神,还要有丰富的经验与技术;不仅要努力创设花木或学生自由生长的空间,让其充分展示其天性,还要有目的、有预期地进行引导和干预,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不仅要公平对待每个个体,还要着眼个体,因材施教,因类指导等等。

我认为,以上这些精神老师们都在默默探索践行着。要想做好一名园丁要有一种情怀,是对园艺工作的热爱、对自己伺弄的花木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欢。园丁刘师傅就是这样的人,无论是电闪雷鸣的天气还是赤日当头的时间,他都无怨无悔地早早到学校,干完自己的活才回家;他不分节假日,一如既往。伺弄花木一招一式从不含糊。另外,一名好园丁还要建立在熟悉花木生长之道基础上的手艺。一切措施都基于对土壤、气候和环境,对花木脾性的深刻理解和把握,总能“适时”“得法”,该管则管、能放则放,既不缺位也不越位。

我们应当大力提倡园丁精神,赋予园丁精神的新内涵,作为一名教师,要向园丁学校,并且要做与时俱进的园丁。只要心中确立了园丁这个自我形象就一定会明白:把孩子们当作幼苗认真呵护、培育就是一份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在思考,园丁刘师傅的工作,以及我们所有老师的工作,应该好好参透其中的园丁精神与园丁哲学,园丁要把自己负责的花园里的各种植物,侍弄的叶茂繁华,花开不断,茁壮生长。老师要把自己所负责的一个个的孩子,管理的井井有条、习惯良好、阳光大气、个性鲜明,自由成长。

我呼吁教师的园丁精神,不是应景,而是回归教育规律,回归教师的专业精神。刘师傅曾经告诉我,他最大的胜利与欢乐是来自花园逃离自己的控制之后发生的事:当被遗忘的石榴树开出了金红色的花,当黄色的小菊花意外的出现在芍药花圃的边缘怒放,当那些看似没希望的桃树、李树、酸榨树,却挂满了累累的硕果……

我也有同感,我经常会在欣赏那些堂堂正正的、品色宜人的花草树木时,会有意无意地去寻找那些出其不意的景色。混乱是草地的特征,不同种类的花草可能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荣枯交替,没有哪一株植物能保证会成为最高、最美或最长生不衰的那一株。优秀的园丁是致力于创造肥沃的土壤,以涵养整个的生态系统。一个好的花园会不断变化,因为它在适应不断的天气和季节环境。在这种多变、灵活、复杂、动态的系统中成长的植物将比最精心照料的温室花朵更加强健,适应性更强。

园丁并不总是快乐的,它甚至会经历经常的心碎,每个园丁都体验过最有希望长好地幼苗意外枯萎的痛苦。老师何尝不是呢?我经常说,老师们每天都会面临、体验不只多少次失败的感觉,着急、焦虑、生气、纠结、不满、无奈等种种负面情绪充斥在老师们的心里。

我告诉老师们,我们不可能创造出一个自己向往的那个特定的学生,我们只能像园丁一样,提供一个充满爱且安全、稳定的保护空间,让充满无限可能的孩子们都可以磅礴发展。我们不要去塑造孩子的思想,而是让这些思想去探索世界的所有可能;我们的工作不是告诉孩子该如何学习,而是给他们学习的工具,然后在学生学完后再把这些工具捡起来,建构起自己的好奇心和能力,从而能够自觉的学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