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常年有病,他发誓学医,忍受七年折磨,对掌柜又爱又恨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1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付出一定会有回报”,很多人对这两句耳熟能详的话不以为然,甚至以自身的经历举例反驳。当你有这种想法时,真的应该静下心来沉淀自己,因为你的能力还不足以驾驭你的理想抱负。愚人之所以为愚人,就是因为他以为自己的想法永远是对的。静下心,沉下身,默默努力七年,足以让你的人生发生逆转。当年,一个叫李荣富的孩子就是这样走过来的。

爷爷爱耍钱,父亲挣不到钱,母亲体弱,常年有病。在这样家庭出生的孩子,走祖辈的老路,勉强挣口嚼谷,能养活自己,是家人与自己最高的期望。富裕的生活,不敢奢望,繁华的城市,不敢涉足。当年的李荣富,一个出生在北京正东陈家府村的孩子,就是这样的境况。由于家境贫寒,吃不上,穿不暖,所以李荣富从小长得又矮又小。唯一有优势的就是小脑袋瓜比同龄的孩子聪明机灵。他极爱读书,因家贫却很难实现,母亲看在眼里,痛在心上,为了能让李荣富读书。体弱多病,常年吃药的母亲减少了自己的药量,从牙缝中挤出钱让孩子尽量多读几年私塾。文盲的母亲不知道,读书将来对儿子有多大的帮助,但她相信多读点书有利无害。此时,家人不会想到就是因为让孩子多念了几年私塾,之后成为孩子人生逆转的钥匙。

十三岁那年,李荣富需要自己挣钱养活自己。爷爷依然爱耍钱,父亲仍然难以挣到钱,母亲还是疾病缠身,家里人难以再养活李荣富。李荣富必须离开父母,学一技之长。当时老人常说“荒年饿不死手艺人。”父亲想让李荣富跟着自己学修鞋补鞋,挣口吃口,勉强活下去。然而,李荣富却有自己的想法。他看到父亲修了一辈子鞋,家里没有半点起色,母亲常年有病,却因家贫,请不起大夫,买不起药。于是,李荣富默默下定决心一定要学医。后来,李荣富回忆道:“我母亲体弱老有病,身体不太好,我想着将来学这行,当个医生,在家里就萌生了这种想法。”然而,想学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没有熟人的引荐,没有同行亲戚的帮助,很难踏入药行。当时,鞋、帽、茶、药四大行业,从事这些行业文化要求都不是太高。而药行与其他三个行业的从业人员还是有区别的。药行的员工要比其他三个行业的更文明。性子急,脾气爆、心眼坏、说人话、披人皮、没人性,只有狡猾与残忍,这种人是万万不能进入药行的。后来,李荣富感慨地说:“制药厂犹如弹药厂,战场上武器弹药差,那是要死人的,制药用药亦如此啊!

十三岁的李荣富想进入药行,不得不请求亲戚。当时,李荣富的堂叔李树增在同仁堂工作。李荣富原本想通过叔叔的关系进入同仁堂,但叔叔却无能为力,因为同仁堂从来不收学徒。李荣富之前没在任何药铺工作过,即使有关系也不可能进入同仁堂。因为,进入同仁堂的第一天就要正式工作,不会给任何人学习的时间,因此菜鸟是不可能应付同仁堂药铺工作的。之后,李荣富接连找了其他几家药铺,因为个子矮,力气小,人家都不要。最后,北京德寿堂药铺收留了他,因为他多念过几年私塾,会写字,并且写得还不错。就这样,又矮又小,只有十三岁的李荣富在德寿堂开始踏上药行学徒的第一步。当时,德寿堂的掌柜子是康伯卿,所卖的药最出名的就是康伯卿发明的康氏牛黄解毒丸,还有一样是舒肝丸。德寿堂主要卖这两种药。有时,李荣富也作为老药工的助手,帮助做这两种药,但学得也只是一些皮毛,平常只是打扫卫生,搬运药材。就这样一年过去,李荣富除了挣口吃的,本事一点没学到。早上上班时,作为小学徒的他拆铺盖、搬铺盖、扫地,还要为师傅刷痰盂,都是些杂活儿。虽然,李荣富想学些真本事,但无处下手,不知道怎样做。

由于第一年,掌柜子不允许李荣富出门拜年,直到第二年,李荣富才去那位在同仁堂工作的叔叔家里拜年。叔叔知道,他来北京已经两年,就问他学了什么。李荣富直言不讳,回道:“做牛黄解毒与舒肝丸。”叔叔接着问道:“那你没念什么书?”李荣富也只是简单地回道:“我们那师兄告诉我,让我抄《四百味》。”叔叔还是平和地问道:“你还干什么?”李荣富不假思索地说道:“别的没干什么,打扫卫生,再就是有时候去碾坊给扛点药粉什么的。”叔叔听后,脸色有些凝重,对其说道:“你这样可不灵,这将来几年后,你说要再给你找工作怎么办啊?你没学什么本事,你吃不了这行啊,看来你还得重学。”李荣富聪明机灵,能吃苦,叔叔一说完,他忙说道:“重新学也行,我倒能吃苦。”叔叔也提前告诫道:“这单位可累啊。”李荣富没有半刻犹豫,斩钉截铁地回道:“我行。”

就这样,在叔叔的介绍下,李荣富从德寿堂走进骡马市大街路北的鹤鸣堂。在当时的药行,无人不知进入鹤鸣堂做学徒,好似进入炼狱一般。叔叔也提醒过李荣富,那个单位很累。但李荣富不会想到鹤鸣堂如此的累,掌柜子是那样的刻薄。当时鹤鸣堂的掌柜子名叫孟金甫,此人在北京药行相当有地位,但为人刻薄是出了名的。因此,当时药行流传着“宁愿十年苦,不帮孟金甫。”人人都知道孟金甫用人太过狠毒,对药铺中的药工要求相当严厉,工作上差一点也不行。他整天要求多干活,却不愿员工吃饱,更不愿多付工钱。曾在鹤鸣堂工作的一位药工,因为干活少吃得多,多次受到孟金甫的羞辱,然而这位员工还是我行我素,最终被掌柜子无情赶走。孟金甫常说:“要想吃鹤鸣堂的饭,就得拿命来换。”孟金甫心之狠,手段之毒,已经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然而,他的儿子孟华田执掌鹤鸣堂后,却比其父有过之而无不及。孟华田曾被老爹孟金甫送进当时的永安堂做学徒,这一学就是七年。七年的时间让孟华田把药行里的坑坑坎坎看得一清二楚。所以,当他管理鹤鸣堂后,对自家药铺中学徒的一举一动再熟不过了。学徒在哪里偷闲躲懒,在哪里破了规矩,根本蒙骗不了他。曾经也是从学徒做起的孟华田并不会因为与学徒同甘共苦,朝夕相处过而对自家学徒有一丝的同情。他比其父孟金甫更加刻薄。因此,当时药行中的学徒流传着一句话“宁愿十年闲,不帮孟华田”比当年讽刺其父亲的那句“宁愿十年苦,不帮孟金甫”更让学徒们怨恨。

李荣富就是在这种情形下进入鹤鸣堂的。如果没有吃苦受罪的准备,很难在鹤鸣堂待下去。李荣富回忆起当年在鹤鸣堂吃的苦,简直不是常人能承受的。他清晰地记得,当初自己作为小学徒,一个月跑烂一双鞋。上楼下楼来回送药不间断地跑,一天不出药铺门就要跑几十里的路,有时累得过劲了,跑着歪倒就睡着了。别人叫醒后,继续跑,跑完后,还要接着去斗房做更累更脏的活。尤其用碾子碾石决明(鲍鱼壳)相当脏,小学徒碾完后都变成了小土猴。除了小学徒之外,就连在鹤鸣堂的老师傅也每天累得四脚朝天,连吸烟的功夫也没有。因为当时每服药中的每味药都要单独打包,这一天每位老师傅要包几十服,甚至上百服。其实这些所谓的老先生也就三四十岁,每天晚上累得精疲力竭,躺在铺上就睡着了。当时在鹤鸣堂的每位学徒甚至老北京各大药铺的学徒都知道,鹤鸣堂使人苦,挣得少,舍不得让学徒吃,舍不得让学徒挣。那为何李荣富的叔叔偏偏将自己的侄子往“火坑”里推呢?

李荣富意味深长地回忆道:“我对掌柜子又恨又爱,恨他用人太狠,晚上因为干活到很晚,又累又困,为了不使自己困,我甚至用小烙铁烫自己,一烫一激灵,就不犯困了。就这样收工后,我还要念一个小时的书才去睡觉。脚丫子不洗就钻进被窝,那被黑得不得了,现在的人可真没吃过那种苦。同时,也原谅掌柜子这样做,因为在那种地狱般的环境中真能出专业能干的人。在这里你可以全套地学习,从前柜卖药,斗房饮片的炮制、修治,到丸药房的制剂,制作丸散膏丹,再到吊蜡皮、包装,这些流程全部都能接触到。晚上自己学习理论,白天在干活中实践,真能让人学到本事。”

就这样,李荣富在鹤鸣堂整整经受了七年的折磨,也学到了真正的本事。当时,李荣富心里也清楚,自己有真本事傍身,一旦与掌柜子产生矛盾被开除,再去干这行,也能拿得起,不论到哪里都能行。果然,时机成熟,叔叔考验李荣富后,知道他的本事足以进入同仁堂。于是,在叔叔的介绍下,李荣富终于踏入当时老北京药行界的老大同仁堂中工作。这是当时老北京上百家药铺中每位学徒的梦想。在同仁堂,李荣富工作没有以前累,钱却挣得比以前多了,但他依然坚持不懈地研读医药书。他有个小本子,经常揣在衣兜里,上厕所的时拿出来看,坐公交车时拿出来背,一切业余时间用在学习上。上天没有辜负李荣富的自律与努力,最终他的大名被列入《中华名医特技集成》一书中。后来,在他担任同仁堂制药厂副总工程师期间,为卫生系统培训炮制技工多达一百多人。外人只知道李荣富读了几年私塾,只看到他的成就,却并不知他一路走来,吃过的苦,流过的泪,受过的罪。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