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护理知识小讲课(糖尿病的护理小讲)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30
1.糖尿病的护理小讲
糖尿病是一种由于体内胰岛素的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而引起的以糖代谢紊乱为主的全身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有多饮、多食、多尿和消瘦。检查可有尿糖,可并发酮症酸中毒、高渗昏迷等。

其护理措施是:

1、糖尿病患者发生昏迷时,若不及时抢救,很可能有生命危险,护理人员及家属必须随时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

2、记住患者的液体出入量,如饮水量或输液量、尿量等;

3、当病人脱离危险,恢复意识后,应积极治疗糖尿病,调节饮食,合理使用胰岛素,使体内代谢正常,避免糖尿病性昏迷的再度发生;

4、糖尿病是一种慢性而需要长期治疗的疾病,患者及家属都要消除顾虑,树立信心,学习有关糖尿病的知识,对患者大有益处;

5、为预防万一,糖尿病患者应经常随身携带标有“患有糖尿病”等字样的卡片,且卡片上还可记录一些治疗方法及患者姓名、住址等,以便突然意识丧失时供旁人及医生参考。
2.糖尿病的护理
复制过来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糖尿病—【对症护理】

1.饮食护理

(1)让患者明确饮食控制的重要性,从而自觉遵守饮食规定。

(2)应严格定时进食,对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尤应注意。

(3)检查每次进餐情况,如有剩余,必须计算实际进食量,供医师作治疗中参考。

(4)控制总热量,当患者出现饥饿感时可增加蔬菜及豆制品等副食。

(5)有计划地更换食品,以免患者感到进食单调乏味。

2.应用胰岛素的护理

(1)胰岛素的保存:中效及长效胰岛素比普通胰岛素稳定。同样在5℃情况下,前两者为3年而后者为3个月,使用期间宜保存在室温20度以下。

(2)应用时注意胰岛素的换算。

(3)剂量必须准确,抽吸时避免振荡。

(4)两种胰岛素合用时,先抽吸正规胰岛素后抽吸鱼精蛋白胰岛素。

(5)胰岛素注射部位选择与安排,胰岛素常用于皮下注射,宜选皮肤疏松部位,有计划按顺序轮换注射。每次要改变部位,以防注射部位组织硬化,脂肪萎缩影响胰岛素的吸收,注射部位消毒应严密以防感染。

(6)低血糖反应:表现为疲乏,强烈饥饿感,甚至死亡,一旦发生低血糖反应,立即抽血检查血糖外,可口服糖水或静注 50%葡萄糖 40m,待患者清醒后再让其进食,以防止再昏迷。

[一般护理]

1.生活有规律,身体情况许可,可进行适当的运动,以促进碳水化合物的利用,减少胰岛素的需要量。

2.注意个人卫生,预防感染,糖尿病常因脱水和抵抗力下降,皮肤容易干燥发痒,也易合并皮肤感染,应定时给予擦身或沐浴,以保持皮肤清洁。此外,应避免袜紧、鞋硬,弓愧血管闭塞而发生坏疽或皮肤破损而致感染。

3.按时测量体重以作计算饮食和观察疗效的参考。

4.必要时记录出入水量。

5.每日分3—4段留尿糖定性,必要时测24h尿糖定量。
3.糖尿病的知识
引言 糖尿病 (diabetes)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

基本概述 英文:Diabetes 我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素问》及《灵枢》中就记载了“消渴症”这一病名。汉代名医张仲景《金匮要略》之消渴篇对“三多”症状亦有记载。

唐朝初年,我国著名医家甄立言首先指出,消渴症患者的小便是甜的。 糖尿病分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在糖尿病患者中,2型糖尿病所占的比例约为95%。 其中1型糖尿病多发生于青少年,因胰岛素分泌缺乏,依赖外源性胰岛素补充以维持生命; 2型糖尿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其胰岛素的分泌量并不低,甚至还偏高,临床表现为机体对胰岛素不够敏感,即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

胰岛素是人体胰腺β细胞分泌的身体内惟一的降血糖激素。 胰岛素抵抗是指体内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外周组织如肌肉、脂肪对胰岛素促进葡萄糖的吸收、转化、利用发生了抵抗。

临床观察胰岛素抵抗普遍存在于2型糖尿病中,高达90%左右。 糖尿病可导致感染、心脏病变、脑血管病变、肾功能衰竭、双目失明、下肢坏疽等而成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

糖尿病高渗综合症是糖尿病的严重急性并发症,初始阶段可表现为多尿、多饮、倦怠乏力、反应迟钝等,随着机体失水量的增加病情急剧发展,出现嗜睡、定向障碍、癫痫样抽搐,偏瘫等类似脑卒中的症状,甚至昏迷。 夏天是老年糖尿病人并发高渗综合征的多发季节,由于该病的病死率较高,可达40%左右,男女发生率相仿,相当一部分病人在起病前可无明确的糖尿病史,或仅仅是轻度的2型糖尿病,故应引起病人及医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病状 糖尿病分1型和2型和妊娠期糖尿病。1型多发生于青少年,胰岛素分泌缺乏,必须依赖胰岛素治疗。

2型多见于30岁以后中、老年人,其胰岛素的分泌量并不低甚至还偏高,病因主要是机体对胰岛素不敏感(即胰岛素抵抗)。妊娠期糖尿病是源于细胞的胰岛素抵抗,是由于妊娠期分泌的激素所致在分娩后自愈。

胰岛素是人体胰腺β细胞分泌的降血糖激素。胰岛素抵抗是指体内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外周组织如肌肉、脂肪对胰岛素促进葡萄糖摄取的作用发生了抵抗。

胰岛素抵抗普遍存在于2型糖尿病中,占90%,是2型糖尿病的发病主要因素。 多数学者认为胰岛素抵抗系为原发,但很可能【胰岛素抵抗】与【分泌障碍】均存在,只是表现先后,轻重不一。

分为三期: 第一期,有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血浆葡萄糖正常;其表现血糖正常但血脂异常。 第二期,抵抗加重,虽有高胰岛素血症,但受体愈不敏感,仍出现餐后高血糖症;其表现为空腹血糖正常但餐后血糖升高。

第三期,抵抗仍存在,但胰岛素分泌降低,导致空腹高血糖症。餐后及空腹血糖均增高于正常。

导致胰岛素抵抗的机制有很多,包括“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障碍”,“内质网应激”等。 研究表明:新诊断且没有采取任何治疗措施的 2型糖尿病患者(T2DM),机体的氧化应激程度明显高于葡萄糖不耐受个体和正常糖耐量个体。

胰岛素抵抗发生在T2DM 的早期,氧化应激又和机体的胰岛素抵抗呈显著正相关,说明T2DM的危险因素可能通过氧化应激诱导了胰岛素抵抗的发生。筛选具有胰岛素抵抗易感体质的人群,向其补充抗氧化膳食营养素如虾青素等,对预防T2DM可能起积极作用。

“氧化应激”已经参与了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以及并发症的全过程。因此,解决方法就是早期使用抗氧化剂。

1 型糖尿病患者在5年内少有并发症。相反,2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之前就已经有并发症发生。

有50% 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已存在一种或以上的慢性并发症,有些是因为并发症才发现患糖尿病的。 因此,糖尿病的药物治疗应针对其病因改善胰岛素抵抗,以及对β细胞功能的保护,选用胰岛素增敏剂,预防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胰岛素增敏剂可增加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自身的胰岛素得以“复活”而充分发挥作用,这样就可使血糖能够重新被机体组织细胞所摄取,使血糖下降,达到稳定控制血糖的目的。 常见病因 1、与1型糖尿病有关的因素有: 自身免疫系统缺陷:因为在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可查出多种自身免疫抗体,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抗体)、胰岛细胞抗体(ICA抗体)等。

这些异常的自身抗体可以损伤人体胰岛分泌胰岛素的B细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 遗传因素:目前研究提示遗传缺陷是1型糖尿病的发病基础,这种遗传缺陷表现在人第六对染色体的HLA抗原异常上。

科学家的研究提示:I型糖尿病有家族性发病的特点——如果你父母患有糖尿病,那么与无此家族史的人相比,你更易患上此病。 病毒感染可能是诱因:也许令你惊奇,许多科学家怀疑病毒也能引起I型糖尿病。

这是因为I型糖尿病患者发病之前的一段时间内常常得过病毒。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