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处道父子俱葬桐村黄茅坪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9
石处道,字元叟,是两宋时期康州(今德庆)地区的名贤,官至松江知县(一说又任吴江知县)、朝奉郎,由于他是德庆本土历史上第一位考中进士的人,所以深受德庆邑人敬重,逝后入祀乡贤祠。石处道之父石逸夫、子石羽白,亦是德庆名贤,鲜为人知的是,他们俱葬于今云浮市云安区六都镇桐村黄茅坪。

石处道之父石逸夫,名之坚,字不挠,号逸夫,系北宋侍卫副都指挥使之裔,贡生出身。石逸夫大概在宋真宗天禧年间与兄弟共五人由南京迁入两粤,石逸夫官宦粤东,教授于康州,乐康州之山水,遂落籍于县城石刘巷。石逸夫配张氏,生处道、处德、处仁三子,后石处道考中进士进入仕途,成为康州历史上第一位进士。石逸夫被奉为德庆石氏始祖,据说因为子石处道故,被追赠朝奉郎,妣张氏则追封为金华府永康县君。

石处道之子石羽白,乃石处道配何氏所生,北宋庠生(秀才),约生于宋元丰五年,终于宋靖康二年,享年四十五岁,先于石处道去世(一说终于宋绍兴卅一年,享年八十岁)。石羽白配李氏,生九韶、九双、九武、九成、九英五子。石羽白在德庆历史上同样是鼎鼎有名,最令人称道的,就是其为防西江洪水,主动与乡人龙发高、廖揆一等人出资修建石龙围水窦,造福乡民,石龙围水窦至今已有近九百年历史,仍在发挥作用,抵挡洪水倒灌罗洪垌,使罗洪垌之庄稼和民宅免受洪涝;据说,乡人在石龙围旁边筑有三姓宫纪念其功绩,于清圮。

在德庆历史上,曾先后出现过三个望族,分别是唐朝金林陈氏望族、宋朝书堂石氏望族、明朝金定李氏望族,其代表人物分别是陈頵、石处道、李质,这三个望族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会将自己的祖先葬在西江南岸今云浮境内,如陈頵之孙康州刺史陈承亲就葬在今云浮市郁南县南江口镇,又石处道之父朝奉郎石逸夫、子邑庠生石羽白俱葬在今云浮市云安区六都镇,而李质本人就葬在今云浮市境内。

据德庆《石氏族谱》记载,石逸夫夫妇及石羽白夫妇俱葬于六都桐村黄茅坪,石逸夫墓号曰“丹凤衔书”,坐丁向癸兼未丑三分,墓地总面积约莫三千二百平方米,西北向与德庆鹤顶村隔江相望,是石氏四世祖九韶五兄弟卜吉葬于此。《石氏族谱》记载先后两次重修石逸夫墓,第一次重修于乾隆己巳十三年,由十八世五房裔孙立碑,第二次于民国癸未年十二月初四丁卯日未时兴工,初六己巳日寅时立碑,地师陈仁山为主脑人,由廿五代裔孙伯熙(汝琉)撰碑、廿六代裔孙泳韶(如琴)维护,同时前后左右立有羽白、羽翱、羽翔、九双等山碑。石逸夫夫妇主墓右边一穴为石羽白夫妇合葬于此,其余皆立之以纪念,前此未有。

今年劳动节假期,笔者重游桐村,并欲探访黄茅坪石氏先贤墓,但当我向当地人打听之后,才得知黄茅坪原来在桐村后山山顶上,有一位当地中年妇女都称并未到过那里。在桐村期间,我也曾尝试登攀桐村后其中一个山峰,但由于山高林密,山路崎岖且危险,加上当时天气又阴晴不定、不知黄茅坪确切位置,我只好作罢下山,待日后有机会再行寻找。回到山脚下,我遥望那连绵群峰,在心中表达了对长眠在黄茅坪上的石氏先贤的无限崇敬之情,亦算不枉此行。桐村后山,钟灵毓秀,峰雄水雅,树古石奇,足慰先贤在天之灵。

在明朝万历五年以前,康州或者德庆州的辖地包含西江南、北两岸,而德庆历史上的望族都有生于北岸而死葬南岸的传统习惯,所以说名贤文化覆盖了江南和江北,直至今天,他们的故事仍然在两地流传,他们的名字如同宇宙星辰一般,永远熠熠生辉。

部分图源:网络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