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彰显语文课堂教学的魅力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5-08-25
一、“穿花鞋走老路”的教学设计。
语文课堂异彩纷呈,课堂成为表演论辩的舞台,探究合作与情感体验的站台,人文精神得到了张扬,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了尊重,成绩是有目共睹的。然而,结合我们语文教学实际,不难发现,课堂上存在两种比较典型的现象:一种是仍在走繁琐分析的老路。教师问的多,学生自主感悟少,课堂大部分时间还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对课文情节反复地分析,力求讲透讲深,学生机械地记忆、背诵,教师是课复一课地提问,日复一日地出题,学生课复一课地回答,日复一日地做题。说到底这是为应试而教!另一种是语文课堂出现了畸变的精彩。以“创新”为名,追求标新立异,把握不住语文课的本质,这种“穿花鞋走老路”式的教学设计现象比较普遍: 课堂上,由过去的“一切都管”变成现在的“一切都不管”,教师把大量预设好的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行解决,该范读的不范读,该板书的不板书,该认的不认,该写的不写,甚至不纠正学生错误的结论,生怕被扣上“扼杀学生创新精神”的帽子。语文课突出了生本意识,削弱了教师主导作用。 课堂上语言文字浅,远离文本,随意探究,小组合作取代了学生个人语言实践活动。新课程提倡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师生关系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有些教师为了打破课堂教学“沉闷”的气氛,人为地制造“看点”、“亮点”,课堂上笑声、掌声不断,可是语言文学训练却落实不到位。
课堂“触电”后,教学手段更加科学先进,“声”“色”俱全,吹拉弹唱,热闹非凡。课堂成了优秀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语言训练成了蜻蜓点水,活跃的背后是茫然,学生的语文能力能得到发展吗?
为了鼓励而“鼓励”。 在提倡赏识教育的课堂上,“对对对,你真棒!”、“掌声鼓励!”不绝于耳。笔者听到一节课上教师让学生用“羊”字组词,当学生说出“大羊”、“小羊”后,有位学生说出“中羊”,老师却夸他有创意;教师让学生用“包”字组词时,学生说出“包二奶”,老师竟夸他知识面广。诚然,学生需要多关注,需要赏识,但廉价的表扬只会滋长浮躁的心态和不求甚解。当学生反馈错误信息时,老师应该不失时机地给予批评指正。 二﹑ 理念引领、返朴有创
当然,在学习、实践《语文课程标准》的初期,小学语文课堂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都不足为怪,重要的是我们一线老师要在实践中反思,不断矫正自己的教学航向。的确,我们的语文教学存在不少迷茫与困惑,那么,语文课到底应该怎么上呢?
语文课要“简”。这里的“简”非简单之意,是相对于“繁杂”而言的。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语文的课,既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语言这一交际工具,又是为了让学生吸收精神方面的营养,陶冶性情,净化灵魂,打下人生的底色。我们教师之所以感到语文课难上,一节课追求目标过多恐怕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既要完成三维目标,又忘不了大量的语言训练,一堂课面面俱到,什么都想抓,结果什么也抓不好,人为地拔高要求,把三维目标割裂开来。所以语文课要“减肥”,削枝去叶,突出主干,念好“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 ”九字经,循序渐进,步步夯实,学生从小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有利益于终身学习和工作。 语文教学内容需简约,教师要钻研教材,把握住重难点,精选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求简化,每一教学环节应一目了然,不必精雕细琢,要便于操作;教学手段要简易,注重实效;教学语言应简洁,导入﹑过渡﹑小结时语言简明扼要,切忌重复啰嗦,教师要惜语如金。 语文课要“活”。我们的语文教育曾一度追求科学化﹑标准化﹑结论的一元化,教师把语文教“死”了。语文教学中的好多东西是不能用“标准”来衡量的,更不能用“精确”来表示的。《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由于时空差异,学生个人生活经验、知识背景的不同,对文本的理解也不一样,教师应在肯定主流价值观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就是同一阅读主体在不同时间、不同心境下阅读一篇文章,其感受和体会也是不一样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几年前笔者在教学《落花生》一文时很有感触,如果按教参来理解,作者本意是要我们做像花生那样的人,这与当时的背景是有相关的。如果今天仍然按这种观念解读文本,学生不易接受。做桃子、石榴、苹果那样的人,敢于竞争,充分展示自己又何尝不可呢?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要“活”,不要被“教参”、“标准答案”束缚,鼓励创新,不要一成不变。 语文课要“真”。情感是语文课堂的灵魂。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应源于学生的真情流露,语文课拒绝虚情、做作。平淡为真,自然朴实,教师要以真心与文本、学生作平等对话,以真情和学生作坦诚地交谈,达成心灵的共振。教师要俯下身子,学会倾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让学生在课堂上抒真情,明真理。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回归童真。
语文课要“实”。语文教育的过程是听、说、读、写不断实践的过程。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强调双基,语句训练十分扎实。课改后,《语文课程标准》删除了“训练”一词,教师讳莫如深,该练的不练,该讲的不讲。虽然新课程标准提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但是,部分的分析还是必要的。课堂上该讲的要大胆地讲,讲在关键处,练在必要时。激趣的导入,巧妙的过渡,深化的小结,能离开讲吗?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老师能不讲吗?
语言的习得是个渐进的过程,离不开训练。我们大可不必为了关注人文性而淡化工具性,二者是统一的。拿写字教学来说,要想写的对,就得记住字的笔顺、字形,这不就是在训练记忆吗?要想写得美观,就得摆好间架结构,这不是审美吗?写作文不说空话、假话,要培养良好的文风,这不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吗?
的确,我们的教学应该回归语文课的本性,展现真我的风采。落实新课程理念是个长期的任务,作为一线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使语文课堂洋溢着人性的光辉,充满着智慧的交融,表现着个性的张扬,踊跃着灵性的互动,流淌着师生间真情的表白,做到真正的理念引领、返朴归真、返朴有创——彰显语文课堂教学独特的魅力。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