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情绪关乎孩子的一生,请不要再对孩子滥用语言暴力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6

1,吓唬孩子成了养育中的偷懒

今早孩子咳嗽又厉害,她总爱打赤脚,说多少次都不听。早上起来有点冷,但死活不肯穿外套,所以害怕她再次感冒,于是我有些光火,对她发了好大的脾气,叫她不听话就不要找我还有你好烦,都被你逼疯了之类的。

这样的狠话其实上演了很多次,貌似只有说了狠话,孩子才会暂时震慑住。父母的威严才会暂时被保住。

当时她哭得厉害,孩子爸就将她带出去了,也知道我真的烦。如果不这样,孩子根本带不出去,就又要像双面胶那样粘我一整天。孩子奶奶基本都放弃将孩子带出了,就让她在家玩,自己去外面找块地种点菜。

回来我也跟她道歉,说妈妈没有控制自己的情绪小怪兽,让它来伤害你,对不起。孩子微微一笑,早就把早上的事抛诸脑后,说,妈妈,那你下次要把它关好噢。

父母以为责骂可以让孩子听话,可是却会造成另外的极端。孩子可能会自卑或者叛逆,甚至不再信任父母。可很多父母依然屡教不改,乐此不彼,包括我自己。

语言暴力对孩子的影响,我真切的实践在了孩子身上,孩子也毫不客气的回礼给我。有一段时间里只要我说什么她都会回复“不要”或者“就要”然后使尽浑身解数给我找麻烦,让我崩溃,几度怀疑人生。

我知道孩子是因为想要得到妈妈的关注,寻求安全感才百般试探妈妈的爱,因为他们只有妈妈,没有别人可以依赖。他/她越使劲儿作,证明他/她越爱妈妈。

要知这世上唯一骂不走的就是孩子了。

所以, 吓唬孩子也成了养育中的偷懒。 只要一吼就解决的事,何必多费口舌,很多父母深谙其道,并加以实施,美其名曰:孩子哪那么娇气,我们小时候不是打就是骂,还不好好的。

瞧,这就是偷懒的借口。

《无条件养育》的作者埃尔菲·科恩(Alfie·Kohn)称之为“爱的暂停与撤回”——

孩子不听话了,就暂停或收回你的爱,用吓唬或冷暴力来“控制”他。迫于压力,孩子可能会放弃自我意志,变成所谓的“乖孩子”。

但这样的乖孩子,压抑了自己的想法和需求,没有了自己的声音,为满足他人的意愿、获得他人认可而看脸色行事。

这是你想要的吗。会适得其反吧。

2, 语言对孩子有致命的杀伤力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父母是他的整个世界,你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他。

朋友家的孩子上小学,一开始成绩都还不错,每次考试成绩都是名列前茅的,后来不知怎么不爱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也许是父母管教少,也可能是跟着其他孩子学坏了,总是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堂作业也不做,回家后写作业基本是靠一边骂一边打辅导完的。

我见过他写作业时的状态,一分钟可以玩会笔,然后下座找个别的玩,再就是发呆,或者拿本书看一眼,大人催一下就写一个字,否则一篇作业愣是一个晚上才能做完,叫我看了我也恨不能吼他几句,更别提他妈妈有过光火,她的妈妈也没少因此打骂他,但是越打骂孩子就越不想写。

直到彻底失去学习的兴趣。

他在他妈妈面前因此变得唯唯诺诺,大气不敢出,就像即将待宰的羔羊,神情恐慌,思绪神游。

他在妈妈的压迫和自我之间寻求平衡,表面上无比听话,其实真正写作业就只剩个空壳子在,每每等妈妈的怒吼后,思绪才能抽离回来,如果妈妈不在就是放假,好像读书是读给妈妈看的。

我可以想象他已将作业当成了洪水猛兽,觉得是它让自己挨打的,便本能的排斥,继而厌倦书本知识,最终陷入死循环。

因为写作业对他而言是极其痛苦的事,长期被打骂,也导致他性格上的懦弱,别人说什么他都要哭一哭,但是在他妈妈面前,是不敢哭的,甚至连大声说话都不敢,特别敏感脆弱。

在奶奶面前,就尽情释放自己的天性,几乎可以说为所欲为,分明两幅面孔。但奶奶一说,又是脆弱得不行,话没出口,眼睛就红了。

明显长期生活在语言暴力之下的孩子都会极度脆弱。也会人格分裂,这都不是小问题啊。

那这种情况有破解之道吗?

其实不用太紧张,没有父母是不爱孩子的,关键在于你意识到自己没有控制好情绪后,能跟孩子道歉。经过沟通之后,亲子之间就没事了。

心理学家戴维.埃尓金德说过, 孩子们最需要知道的是,他们对父母很重要,永远都被爱围绕。

所以家长在没有控制情绪时,要学会道歉,批评错误行为而不是伤害孩子。

因为伤害孩子的代价真的很大。

法国心理学家伊莎贝拉·费利奥莎在书中指出, 表面上不再有情绪的孩子,需要有人帮助他们从那个壳中走出来,勇敢地让自我得到重生。他越否认自己的痛苦,就越说明他内心的痛苦非常强烈。

为了不让孩子活的艰难痛苦,尽量保持孩子对你的亲密和依赖,如果在父母面前都不能释放情绪,那才是最可怕的事。

3, 父母的情绪化带给孩子的伤害

有一个绘本故事我很喜欢,相信很多妈妈也都看过。叫《发脾气大叫的妈妈》。

讲述的是一只可爱的企鹅孩子被妈妈发脾气大叫后,全身都散开飞跑,妈妈努力找回并缝补后,依然会满身伤痕的故事。

孩子们就像这只可爱的小企鹅,因为有自己的想法却总被大人压制,还被妈妈发脾气吼叫震得身体都四散开来,即使妈妈道歉缝补感情,孩子们却在心里留下了阴影。

这几年,发生了不少父母因情绪失控误伤孩子甚至闹出人命的新闻,简直骇人听闻,但这样的事并没有很遥远,情绪是一把无形的刀,当哪天你的情绪到达峰值时,刀子就落到了你的手中。

因孩子们是弱势群体,又是自己生的,理所当然也看成了自己的归属品,你无法对旁的人宣泄愤怒和压力,孩子便成了宣泄情绪的出口和替罪羔羊,孩子根本无从反抗你,直到悲剧酿成。

父母的坏情绪让孩子来买单是一个家庭最大的悲剧。

科学证明,情绪伤痛和身体伤痛的脑回路是相同的,根据密歇根大学的伊森·克罗斯博士的一项实验:

当一个人受到语言暴力攻击,他的情绪疼痛在大脑区域反应,和身体疼痛极为相似,神经系统能体验到了几乎相同级别的疼痛

美国著名儿童学家阿黛尔·法伯说过: “永远都不要低估你的话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力。”

要知道,孩子处于不知事的年纪,父母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他们的话就是真理。

家长的一言一行,乃至一个表情,都会对孩子的性格塑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孩子的大脑尚在发育中,若他们总生活在苛责、匮乏的环境中,他们的大脑为了适应环境会发育成“求存模式”的结构,形成懦弱自卑型人格。

所以我们能看到,诸多童年贫穷、家庭不幸的人,即便成年后生活环境出现了极大的改善,也还是很难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

过早承受压力,不仅不能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还会让孩子变得过于谨慎、胆怯等等。而且,这样的改变,终身不可逆转。

心理学的暗示效应告诉我们,父母的否定、打击、批判,会给孩子消极的心理暗示,并转化为孩子“内在的批判声音”,形成强大的“反自我”意识。

他们会习惯性地自我批评和否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即便成年后批判你的那个人已经不存在了,这种批判态度还会保留在心里,时常苛责自己。

苏珊·福沃德教授在《中毒的父母》一书中说: “小孩总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所以,你随意的几句话,却是孩子心目中最扎心的评价,孩子的生活积极还是负面,全在父母一念之间。 不随意评价和发脾气才是对孩子最大的温柔。

4,父母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有网友说,有一次打完老大后问他,讨不讨厌妈妈,恨不恨妈妈,他的回答让我难受,他说他不讨厌我。而我在发脾气的时候真的好讨厌他,好不想看到他,甚至后悔生他。过后我都讨厌我自己,他还什么都不懂,是我太自私了,没站在他的年龄上想问题看世界,是我站在高处看他,没有蹲下身来陪他一起看。

还有一个网友说,我昨天刚打完孩子,打完孩子特别后悔又自己哭了想想她只是孩子!可是脾气一上来真的控制不住!我告诉宝宝妈妈以后在打你就跑,宝宝的回答让我特别恨自己,她说妈妈跑得快。

这是否也是大家的日常呢。

其实后悔真的没用。

除了道歉,在孩子不听话的时候,最先学会并需要处理的还是父母的情绪。否则孩子对道歉也终有免疫的一天,那是最可怕的第二件事。

所以,家长学会控制情绪, 只有平和稳定的家对孩子是最好的,父母亲的情绪稳定,孩子才会心理健康。

要告诉自己,孩子不听话你不需要负责,但情绪失控就是你自己的问题,你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因为,优秀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情绪稳定的父母,而问题学生的背后,都有一个情绪失控的父母。

父母的行为示范是最好的榜样。永远不要低估了自己的话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力。

有人说, 孩子是上帝派来拯救大人的天使,和孩子在一起可以拯救你的灵魂,其实每个孩子都一样,看上去他们在索取,其实是在向我们传递爱的真谛。

只要我们愿意向孩子学习,你就得救了。

云朵妈:资深幼教,文案写手,偏执与感性并存,热爱文字也忠于生活,愿此后执笔写人生。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