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知之明文言文楚庄王欲伐越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0

1. 楚庄王欲伐越全文翻译

【原文】 楚庄王欲伐越,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

庄子曰:“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

庄蹻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

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译文】 ??楚庄王想讨伐越国,杜子劝谏道:“大王为什么要讨伐越国呢?”楚庄王说:“因为越国政事混乱,军队软弱。”杜子说:“我虽说很无知,但深为此事担忧。

智慧如同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却看不到自己的睫毛。大王的军队被秦、晋打败后,丧失土地数百里,这说明楚国军队软弱;有人在境内作乱,官吏无能为力,这说明楚国政事混乱。

可见楚国在兵弱政乱方面,并不比越国差。您却要讨伐越国。

这样的智慧如同眼睛看不见眼睫毛一样。”楚庄王便打消了伐越的念头。

要想认识到困难,不在於能否看清别人,而在於能否看清自己。所以《老子》上说:“自己认识到自己才叫做明察。”

2. 自知之明文言文

《韩非子》:“楚庄王欲伐越,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庄子曰:‘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楚蹻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王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翻译

楚庄王要讨伐越国,庄子劝谏道:“大王为什么要讨伐越国呢?”庄王答道:“因为越国政治混乱,士兵战斗力差。”庄子说:“臣认为智慧就像眼睛一样,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的地方,却看不到自己的睫毛。大王曾经兵败给秦国、晋国,丧失了几百里的土地,这就是士兵战斗力弱了。庄蹻在楚国境内当强盗为害百姓,官吏却不能将其拿获,这就是政治混乱了。大王政治之乱,兵力之弱,似乎也不在越国之下,但却想讨伐越国,这就说明了大王的智慧也像那眼睛一样了(看得到别人,却看不到自己)。”庄王于是就取消了这次军事行动。由此可见,一个人的智慧不在于他能够评价别人,而在于能够正确地评价自己,因此说:“能够自我评价才称得上有智慧。” 这个故事说明了“知人易而知己难”的道理,为人处事,莫过于此。

3. 韩非子·喻老《自知之明》古文翻译

《韩非子·喻老》"楚庄王欲伐越,杜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

"庄子曰:"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

庄跷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

"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

故曰:"自见之谓明。" 翻译: 楚庄王想攻打越国,杜子进谏说:“大王为什么攻打越国?”楚王说:“越国政乱兵弱。”

杜子说:“愚臣我常常担心人的智慧好比眼睛,能看见百步以外的东西,却不能看见自己的眼睫毛。大王您的军队曾被秦、晋打败,丧失了数百里的土地,这是兵弱;庄蹻在境内造反,官府却不能加以禁止,这是政乱。

大王兵弱政乱,并不在越国之下,反而想去攻打越国,这就是智慧如同眼睛,见远不见近啊。”庄王就停止了行动。

因此对事物了解的难处,不在于看清别人,而在于看清自己。所以说:“能自己认识自己就叫做明。”

望采纳。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小题1:⑴①想要 ②担心 ③停止 ④称作、叫做(4分)⑵D(2分)

小题2: 王 之 兵∕ 自 败 于 秦 晋(1分)

小题3: 所以要想认识事物的困难,不在于能否看清别人,而在于能否看清自己。(2分)

小题4:人要有自知之明,才能够避免失误,立于不败之地。(2分)

小题1:

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全文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自己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如本题中的“患”古今异义,要注意辨析。第二小题先判断例句中“之的意思,再比较各项,有反选排除法,将明显不符合答案的项先行排除,A句中的“之”为助词“的”,B句中的“之”代“善者”,C句中的“之”为动词“到”,D句中的“之”与例句相同,主谓之间不译。

小题2:

试题分析: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判断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分析其结构,按照现代汉语的阅读习惯判断停顿,比如“主谓”之间要停顿,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可停顿。关键是要弄懂句子的意思。

小题3:

试题分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如“见”“重”“叠”“隐”等。

小题4:

试题分析:了解短文大意,抓住主要人物的行为表现,参照注释理解清楚“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此句的意思,据此分析本文所说的道理。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