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的发生,都是来成就我们的,不论好事还是坏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9
2020.7.19      佳豫

《一切的发生,都是来成就我们的,不论好事还是坏事》(解读论语第154天)

日经第459篇(先进第十一)

经典原文: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孔子说:“曾跟随我从陈国到蔡地去的学生,现在都不在我身边受教了。”德行好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善于辞令的有:宰我、子贡。擅长政事的有:冉有、季路。通晓文献知识的有:子游、子夏。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当时吴国要讨伐陈国,楚国出兵去救援,听说孔子正在陈国和蔡国的边界,于是楚王就派人去聘请孔子帮助楚国,孔子答应了,准备前去楚国。

结果陈蔡两国的国君非常的自私,很担心孔子到了楚国受到重用,会危害自己国家的利益。

所以,陈蔡两国就不让孔子走,派了兵把孔子围困起来。孔子跟弟子们就被围困了七天,粮食都吃完了,饿得奄奄一息。后来,孔子派子贡到楚国去,楚昭王出兵来解围,然后才把孔子一行人解救出来,这就是孔子陈蔡绝粮的故事。

这里讲孔子晚年的时候,对陈蔡绝粮那段日子的回忆和感叹,想起那个时候很多学生都跟在自己的身边。

有时候坏事反而是好事,经过绝粮后,孔子写出了《春秋》,他的很多学生也在这一期间得到了升华,对孔子来讲,这是一段非常难忘的回忆。

当他们回到鲁国之后,孔子的学生有的去做官了,有的去从商了,有的去外面讲经布道了,留在孔子身边的人并不多。

孔子发出感慨:当年跟他一起在陈蔡受苦的人,现在都已经不在身边了。皆不及门也:意思就是都出去了。

同时孔子也是倍感欣慰的,因为他的学生都各自做着各自应该做的事情。

但是也有让他悲伤的事情:如子路死于魏国的宫廷之乱;如颜渊过早的去世;如自己的儿子孔鲤也去世了。

孔子感伤的背后又是对大自然的一种接受,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切都是宇宙的规律。

每个人都有困难的时候,圣人也不例外,孔子受困于陈蔡,可以说也是一种考验。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是因为他们在考验里挺住了,没有退却。当时子贡、子路都想不通,而孔子始终保持着坦然安详的心境。

孔子曾经讲过: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也就是说,经过天寒地冻,才知道松树和柏树是最后凋零的,其它树木全部都凋零了,松树、柏树依然保持着长青。

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是孔子在教授学生时的四个科目,叫孔门四科。

孔子重德行,认为德行是根本;然后才讲言语,言语是建立在德行基础上的,如果根本没有了,只有言语,那就华而不实,是夸夸其谈。

政事就是工作,古代读书人多半出来想做官出仕的;文学就是记录这些言语,把德行、言语、政事都记载下来,不仅是文章,也包括一切的表现形式。

颜回德行排第一,他能做到不迁怒、不贰过。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对于道的追求孜孜不倦,对于功名利禄不看在眼里,只想着如何克己复礼,完成夫子的愿望。

闵子骞的德行也非常好,排在第二位。《二十四孝》里面有他的故事:闵损芦衣。

闵子骞的继母对他不太好,冬天到了要缝棉袄,继母把所有的棉花都给自己的儿子,给闵子骞缝的是芦苇絮,没有任何热量,看上去蓬蓬的,和棉花一样。

穿着这个芦苇絮做的衣服非常冷,闵子骞给他父亲赶车的时候,冻得瑟瑟发抖。他父亲是个暴脾气,一看闵子骞穿的这么厚还在抖。

于是拿着鞭子啪的一鞭子抽过去,说:“你穿那么厚的衣服还抖,你是不是想让别人说你的母亲对你不好?”

没想到这一鞭子抽过去,衣服被打破了,从里面冒出芦苇絮,他父亲一看说:“没想到这个歹毒的妇人,竟然如此来欺骗我,让我儿子受冻受伤,我回去就把她给休了。”

闵子骞听到父亲的话,马上跪下来,说:“父亲不要,你把她留下,也就我一个人受委屈。你把她赶走了,我和弟弟都没了母亲,你也没了妻子,我们这个家就散了。”

他的父亲听到这个话,既伤心又感动。他的继母知道这件事情之后也很惭愧,从此对闵子骞视如己出。

伯牛是德行很好,但也不幸因病早亡。

仲弓为人非常仁厚,雍也可以使南面,就是指仲弓可以去做大官的,德行很好。

宰我的言语,比子贡还好,子贡是个言语相当有辩才的人,他相当于是现在的外交官,口才非常好。

冉有很有谋略,能文能武,带兵打仗,都能打胜仗。他是季氏家臣,管家政管得非常好,又懂抓经济建设,又懂军事谋略。

子路偏向于武,他文不足,武很骁勇,上阵带兵,一马当先,所向披靡。

文学讲子游、子夏,《论语》很多篇章,都是子游、子夏记录的,可见文学水平非常高。

一个人做教育是不是成功,关键看他是不是真的培育出人才。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弟子里面人才济济。孔门三千弟子里有七十二贤士,这七十二位代表最为出色、杰出的弟子,这是孔子教育的成功。

如果学生都不如老师,那这个教育是失败的,也就是说,法脉没有传承下去,在你这里断了,业力可大了去了。

光老师自己厉害没有什么可值得显摆和骄傲的,那不叫厉害;如果让跟你学习的人都厉害,甚至超越你,那才叫厉害。

所有的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培养后继人才非常重要。

正所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如果没有这些弟子,孔子他再出色,也是势单力薄,儒家也就很难如此发扬光大。

释迦牟尼佛当年也有很多人才,常随弟子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不是常随的那就更多了,数以万计。

佛法之所以兴旺,和这些弘扬佛法的优秀弟子分不开。光靠释迦牟尼佛本人,那也是有限的。

不管是学儒的也好,学道的也好,还是学佛的也好。人家尊重你这个人,也就尊重你这个教。

圣人讲的都是真话:符合人生真相、宇宙真相的话。不会讲空言,不会讲骗语,不讲不符合事实真相的话,不说有矛盾的话。也就是说,要讲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世道人心的话。

圣人教学,多半用言语,言语是教学的工具,我们一般看可能看不进去,但是听却可以听进去。

言传身教,孔子一生讲学,自己著书立传有,但不多。没人传他的法,所以才不得不著书立传。有人传了,他就不会著书立传。

我们可以看到:德行以修己,政事以安人,言语以为法于天下,文学以流传于后世。

正所谓术业有专攻,喜欢文学就从文学入手,做管理工作就去学政事,经商则可以学言语,但是不管怎样都要把德行放在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