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道: “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
这段文字大概意思是,秦始皇刚刚即位就开始修建自己的陵墓,从全国发配了七十万人,打穿了整个骊山来修建这一工程,里面的奇珍异宝不计其数。
至今,自秦始皇去世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 这两千多年来,必然有无数人知道秦始皇陵里有大量的珍宝,但是为何却没有盗墓者,去窃取这些珍宝呢?
如今 科技 发达,我们的考古学家为何没有,进一步发掘秦始皇陵的宝藏呢?
我们真的有希望能打开秦始皇陵吗?如果要发掘秦始皇陵,我们需要多长时间呢?
1974年夏天,数十年难得一遇的大旱灾,席卷了整个关中地带,百姓们眼看着地里的庄稼一点点干死,心里都不是滋味。 但是干旱一连数月,老天爷就是不下雨。万般无奈之下,大家只好开始挖井,想找到一些地下水来救急。
陕西省咸阳市西杨村的村民们,顶着大太阳。跟着村长一起到庄稼地附近挖井。 可无论怎么挖,打了六口井的他们,都没有见到一滴水,地底下挖出来的,全都是干燥的沙土。
由于村里可能有水的地方都被挖过了,村民们就想到了一个,大家都很忌讳的地方。 那边是村西头那块低洼地,人称“乱葬岗”。
虽然大家也不知道这个“乱葬岗”从何叫起,但是村民们世代口口相传的就是,这里埋过许多的死人。 尽管非常害怕,但是如今已经走到了这一步,大家也不得不去试一试了,于是他们鼓起勇气,去“乱葬岗”挖起井来。
可挖着挖着,没挖几米深,井下就突然有人大叫一声,说挖出了死人的脑袋,这一声尖叫把大家的魂儿都吓飞了。 井下的人连滚带爬,拽着安全绳就往上爬,井上的人也纷纷开始后退。这时候,只有西杨村的村长是镇定的。
村长名叫杨志发,是一名退伍的老兵,作为一个受过唯物主义教育的人,他对鬼神之说并没有那么畏惧。 稳定好村民们的情绪之后,他拿着铁锹只身回到井里,想看看里面究竟有什么东西,以及到底能不能挖出水来。
杨志发没想到的是,这挖水井竟然挖出了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秦始皇陵兵马俑。
原来,村民们发现的“死人脑袋”,其实并不是真正的人,而是破碎的兵马俑上脱落的石质人头。 在发现了这个石头之后,村长敏锐地察觉到,村子的土地之下,可能埋藏着什么不得了的东西。
他赶紧将此事上报,一经上报,便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考古学家们也纷纷赶到现场。 后来,经过各个部门的共同努力,巨大的兵马俑坑,在埋藏地底千年之后,又重新出现在了世人的眼前。
光是其中的一个陪葬坑就已经这么大了,那么秦始皇陵究竟有多大呢?
我们能否将其挖出来呢?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众所周知,当年秦始皇灭六国而一统天下,实现了中国 历史 上的首次大一统,其贡献,功不可没。
但与此同时,秦始皇也是一个人尽皆知的暴君。《阿房宫赋》有云: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金铢,用之如泥沙。” 说的就是秦始皇,从百姓手中大肆掠夺宝物,锱铢必较,但拿到手后用起来却毫不珍惜,视之如泥沙。
除了修建规模巨大的阿房宫之外,据 历史 记载,秦始皇还花了三十九年时间,来给自己修建陵墓。 秦始皇于公元前247年登上帝位,当时的他才13岁。
但是到了第二年,他便开始着手给自己修建陵墓了。不 得不说,不愧是秦始皇,14岁就开始给自己修墓,这是不是也不失为一种,目光长远的表现呢?
公元前246年开始动工修建的秦始皇陵,一直到公元前208年才竣工。 据说,这三十九年里,秦始皇一共征集了七十万民夫,日夜赶工,不停挖掘和修建。
还有传闻说,秦始皇的地宫挖穿了传说中的“三泉”,直接与冥界相连。 这些说法可能过于夸张,但是我们也不难想象,当时的秦始皇,动用如此多的人力物力财力,修建出来的陵墓,究竟能有多么庞大和辉煌。
在发掘出秦兵马俑之后,我国的考古学家们,也一直致力于勘测这座,传闻中包揽日月星城山川大海地宫。 专家们使用了一系列先进的技术,例如磁法,放射性勘测法等,最终得出了秦始皇陵的大概面积与规模。
不测不知道,一测吓一跳,就连考古专家们,都被测出来的数据吓了一跳。
专家们最终得出的结论是: 秦始皇的陵墓高约76米,东西长约345米,南北宽约350米,占地面积则超过了12万平方米。 如果要举个具体的例子,来将这12万平方米具象化,那么我们可以用足球场来进行比较。
正规的足球场,一般长为105米,宽为68米,面积大约是7000平方米,也就是说,秦始皇陵的面积,相当于17.15个足球场加起来那么大。 这样说,相信大家对其大小都能有一个具体的感受了。
也正是由于如此庞大的规模,秦始皇陵被称为世界上最大,且最独一无二的皇家陵墓。 可以说,世界上再没有一个皇帝,或是任何一个人的墓穴面积,能够超越秦始皇了,斯人之墓,举世无双。
据司马迁《史记》对秦始皇陵的记载所述: “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相机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也就是说,除了不计其数的奇珍异宝之外,秦始皇还命人用水银布局,在地宫内造出了江河大海,天文地理全部按照天下的布局,来进行修建。并且还以在南海捕捉到的鲛人为原料,炼出鲛油,制成蜡烛,能燃烧千年而不灭。
除此之外,秦始皇陵的地理位置也是十分值得称道的。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曾在他的《水经注》中提到: “在鱼池水西南有温泉水,世以疗疾”,也就是说秦始皇陵依山傍水,陵墓的东边还有温泉水汩汩穿过,是十分难得的风水宝地。
那么对于这样一座举世无双,藏满宝物的陵墓,为何无人敢盗呢?
我国的考古专家们,又为何迟迟未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开采呢?
自秦兵马俑出土以来,专家们也一直不断地在研究,有关秦始皇陵的种种,但是对于开采一事,却迟迟没有行动,主要原因有以下四点。
第一,水银含量大量超标
水银学名汞,主要的获取方法是从朱砂中提取,且工艺流程较为复杂,在两千多年前,几乎不可能大量提炼获取。 所以一开始,考古专家们并不相信史书中所记载的:“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
因为从现在来看,在那个年代里要获得那么多的水银,无异于天方夜谭。 但是在对陵墓的土壤进行检测之后,专家们惊奇地发现,秦始皇陵封土中的汞含量,是严重超标的。
也就是说尽管没有用水银,营造江河湖海那么夸张,但是地宫里也一定有大量的水银。 由于水银的毒性较大,这样的情况给陵墓的开采,造成了巨大的阻碍。
第二,宫墙较厚,强行打开得不偿失
据考古专家勘测发现,秦始皇陵地宫的封土之下,还有着一整圈厚度大,硬度高的夯土墙。 这样的细夯土墙,是由细土一层一层地夯实而成,每层都有5-6厘米厚,十分坚固。
更令人头疼的是,在这层细夯土墙内部,还有一道石质宫墙,这道石质宫墙也是异常坚固。两道坚固的宫墙加在一起,自然是牢不可破的,一般的工具,很难将其打开。 不得不说,秦始皇为了不让后世人,来盗取自己的陵墓,真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
后来,科学家们尝试了很多种方法,仿造出了这两道宫墙的模型,并想要借助模型来 探索 打开宫墙的方法。 但是尝试了很多种方式,他们都没能将其打开,只有炸药是行得通的。
但是对于实地开采来说,用炸药去炸,绝对是大忌。 如果炸开了,我们绞尽脑汁想要取得的东西,也将在爆炸声中付之东流,这样做是得不偿失的,所以打开宫墙,也是一大难题。
第三,地形复杂,可能坍塌
从秦始皇陵的地理位置上看,其地形地势,也是导致开采难度高的一大原因。
秦始皇陵南依骊山,北靠渭水,地势极为险峻复杂,修建之时就十分险峻。如今两千多年过去了,经过岁月的不断风化与侵蚀,其坚固性必将大打折扣。 贸然开挖,说不定会造成陵墓大面积坍塌的危险局面,最终也会使那些,尚未面世的珍宝及文物付之一炬。
除了外部地理形势险峻之外,秦始皇陵内部的形势,也是非常难以辨认的。 从陵墓的封土来看,外部的封土形成了三级台阶,也就是说封土至少有三层,而经过勘测,陵墓底部近似方形的夯土则多达九层。
陵墓的形状也是独树一帜。在我国 历史 上,一般的大型陵墓为了日后排水的方便性,一般都会将陵墓修成圆锥状,但是勘测表明秦始皇陵的封土却是覆斗型的。 也就是说其造型,可能会和埃及法老的陵墓金字塔大同小异。
也就是说,就算考古学家们破解了宫墙难以打开的难题,也会面临着后期陵墓坍塌,造成陵墓内部二次毁坏的巨大风险。所以这也是一个难点所在。
但值得一提的是,尽管这些封土经历了两千多年的风化,但是其坚固程度,仍然可以同埃及金字塔的砖石相媲美。 这也说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是领先于世界的。
机关多而复杂
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秦始皇陵地底藏着如此多的珍宝,但是根据考古学家们的勘测,这座陵墓并未受到损坏,也没有被盗墓者挖掘的迹象,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 历史 上有不少人,都试图开采过秦始皇陵,史书记载最早去挖墓的,便是西楚霸王项羽。 当年项羽率江东子弟攻破咸阳,几十万大军由于一路征战,粮草短缺,军饷也面临着短缺的问题。
于是他手下的谋士便提出建议,说可以去挖秦始皇陵,以得珍宝,犒赏三军。 项羽一听,认为挖墓实在是一件易事,挖秦始皇陵,一来可以找到大量宝物作为军饷,二来可以搅乱秦代暴君安息之地,以解心头之恨,实在不失为一个妙计。
于是项羽当即派出十万大军,前往骊山挖墓。 但是没想到的是,十万大军整整挖了一个月,别说皇陵地宫的大门,就连地宫的一块砖都没有找到。
后来,在一名精通风水的老者的帮助之下,他们才找到了地宫的一丝痕迹。 众人都十分欣喜,以为珍宝马上就要到手了。但是没想到的是,这一切,竟然是厄运的开始。
在找到地宫的痕迹之后,士兵们都兴高采烈地挖着,但是没过多久,挖墓的士兵们就相继病倒了。 这种病不仅来得猛烈,还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一传十十传百,很快这十万大军就死了大半。
这样的状况让军队里人心惶惶,但是将军有令,大家不得不听,只能硬着头皮继续挖。 最终,项羽的军队好不容易挖到了地宫的大门,但是刚一开门,门内就射出了大量的毒箭,打头阵的士兵们都惨死于这些暗箭之下。
除此之外,后面的士兵们还没来得及逃,就又被墓门中爬出来的毒虫鼠蚁所包围了,整个盗墓部队,最终死伤惨重,十万大军中,生还的只有几千人。
盗墓行动在进行了数月之后,以失败告终。 最终气急败坏的项羽,只能一把大火烧了秦始皇陵地上的建筑,然后铩羽而归。
这个故事流传千年,其真实性我们无从得知,但是秦始皇陵中有大量机关存在,是无可争议的事实。 对于这些充满着未知性与危险性的机关,我们自然不敢贸然行事。
抛开开采陵墓的巨大困难不谈,我们就算将陵墓完好无损地挖开了,里面的文物保护,也会成为一大难以解决的问题。
这种问题我们之前并不是没有遇到过,秦兵马俑就是最好的例子。
如今我们去参观秦兵马俑,看到的都是石色或陶土色的泥俑,相信许多人都不知道,其实这并不是兵马俑本身的颜色。
在刚被挖掘出来时,兵马俑其实是呈紫红色的。 但是由于从缺氧的地底被带到地面上,兵马俑外层的色彩迅速氧化剥落,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损毁,才变成了如今大众看到的模样。
有了这一前车之鉴,在现有技术还未达到的情况之下,我们就更不应该贸然采挖了。 有时候不应该做过多的探寻,对于 历史 遗迹来说,也是一种好的保护。
分析了这么多,问题回到大家最关心的“秦始皇陵到底能不能打开”,以及“打开秦始皇陵需要多少年”上。 经过专家的研究,以现在的科学技术力量,和现有的知识来看,我们要完完全全打开秦始皇陵,恐怕还要再花上四百年之久。
但是鉴于上世纪郭沫若,主张开采明定陵,最终却造成了巨大的文物损失。 从那之后国家对于历代帝王陵寝的发掘,便下了禁令,转为主张保护。所以这也是我国考古学家们没有进一步行动的原因之一。
但是不去挖掘并不代表没有其他的行动,如今我们的考古学家,也依然在积极地对秦始皇陵进行勘测与调查。
我们也希望,有朝一日这个埋藏着,数千年秘密的地底盛世,能以别样的风貌,出现在世人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