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龄孩子的美术启蒙怎么做?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0
  又是一个工作日,茶水间里同事们在聊现在孩子的兴趣班是多么的贵。然后话题抛给我:“像你们这种学美术专业的,可以自己教孩子画画了哦~?,你说当初真应该学点什么,现在教教孩子也省钱,还不至于啥也不明白让人忽悠。”在大家七嘴八舌,捶足顿胸,唾沫星子横飞的热烈讨论中,我忽然想,让完全外行的父母做孩子美术启蒙,找各种兴趣班确实是简单直接的办法,但是美术启蒙确实也没有各位家长想象的非专业人士不能做,我们只要根据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加以适当的引导和陪伴,低幼阶段完全可以实现在家做简单的美术启蒙,并且在这个问题上,做多倒不如不做。下文我会具体解释我为什么这么说。

  孩子们的身体发育,认知发展,决定了他们此阶段的行为。所以启蒙引导也当顺其自然,不可拔苗助长。

此处有图

启蒙要点:

      给ta纸笔,不同粗细,但颜色尽量单一,随意涂鸦。不要问孩子画什么或者否定孩子画的不像,不带任何评价的欣赏,和关注就足够了。此阶段孩子的涂鸦是手部的控制运动,开心就好,内容不是关键,关键的是熟悉纸笔,然孩子觉得这种手部活动是好玩的事情,也为以后的兴趣建立打下基础。 切记不要教给孩子画具体的形象,过早的形象输入是导致孩子不会画画的原因之一。

此处有图

启蒙要点:

      这一阶段孩子的生长和学习依旧是密集而丰富的,画画的这一行为不再是单纯的手部运动,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开始赋予画作意义。 此时家长要做的是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欣赏和鼓励。不要只说孩子画的很棒,要问具体的画的是什么。 孩子的答案有可能出现不一致的情况,不是孩子随意胡说,而是孩子会把画完的画看作当下时刻最重要的东西。 孩子对事物的印象越是丰富,越可能把ta画的圈圈涂鸦想象成任何东西。 大人也不要用自己的常识去解释孩子画的内容,这阶段仍然不要过多干预,不要告诉孩子,苹果不是你画这个样子,香蕉不是这个颜色诸如此类, 依旧是简单颜色的画笔和不要教具体形象。

tips:在绘画本上记录孩子的画作解释,一个阶段后会发现孩子的成长轨迹,很有意思。

此处有图

    这一时期看孩子的画你会发现那些圈圈闭合了,下面多出来像两条腿的东西,这就是头足人像。——孩子特有的拟人化画法,标志着孩子进入了表征注意时代。

启蒙要点:

    家长要学会倾听孩子的画而不是指手画脚、唠唠叨叨。唠叨的作用只会让你的孩子变得更叛逆,在任何事情上都是。欣赏孩子的进步,尝试给孩子们创造几个孩子一起进行画画游戏的机会,之后我也会更新一些适合在家里大家一起玩的绘画游戏。比如家庭绘画沙龙,家长只要负责布置好场地,准备好画具,然后就让孩子们自由的发挥吧! 此阶段需要注意的仍是不是要教授具体形象的绘制,比如简笔画之类。

  为什么反复强调不要教授具体形象呢,孩子的绘画是一种认知的表达,小孩子从出生起最感兴趣的是爸爸妈妈的脸,所以先画人头,然后他们意识到了脚的存在,那么就出现头足人像,接下来就是躯干,具体的手 头发之类。是一个先意识到再画出来的过程。如果直接教授具体形象,孩子不知道为什么那样画,只是模仿, 久而久之孩子就失去了自我表达的意识,也就是不会画画了。 孩子们的画,线条应该是流畅圆润的,如果出现了生硬的线条,或是不符合儿童画逻辑的画法。大概是受到了局限,这个局限可能是妈妈爸爸教授过的具体画法,也可能是画画时候别人的一句,你这个xx画的不对,应该是如何如何……这便是我文章开始说的,做多不如不做。出现这种状况了也不要着急,只要不要再继续干预孩子的画画过程,一点点ta会自己回到适合自己的绘画轨迹中。

此处有图

  此阶段开始,我们的宝宝开始了“印象派”画法。并且是对生活中印象深刻的记忆进行生动活泼的绘画表达,他们会把所有绘制的东西毫无秩序的放在一张纸上,也就是罗列表达,这也是孩子条理性在逐步提高的表现,同存表达是指同一时间轴上事物会在一张纸上的体现,也是罗列表达的一种,比如早上的太阳,晚上的星星,他们这些不同时间的事物,会在孩子的画上同时出现,这是四岁孩子发展规律所决定的。

启蒙要点:

  为我们的印象派小画家们提供足够的印象素材 ———到户外去感受自然、运动带来的天然刺激,家长的亲子陪伴游戏,有效的五感刺激是最好的印象素材,举个栗子——带孩子去动物园,森林公园,游泳,挖沙等等……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 不要过早给孩子进行写生活动哦 ,就是那种照着某样事物边看边画的行动,因为我们“印象派”可不是靠所见而是靠所想来输出的,这样会影响孩子绘画表达的意愿,局限他们的创造力。 合适的写生活动最好安排在孩子8~9岁之后。

  尽量避免把孩子交给电视视频抖音这类电子视觉产品 ,这类输入过多,会影响孩子的学习专注力和想象力感受力,不是不可以看,而是不要以此类活动为主。此时我们依然 不要做的是干预和修改孩子的画 ,是以倾听为主的和孩子交流,听他们表达他们的画,再给予鼓励。 如果孩子的画已经出现了重复的形象模式 ,比如总是画某个单一事物,或者画什么东西都一个样子,那么家长是需要进行干预的,解决办法是:1、自检有没有教授孩子绘画具体形象和观看太多视频动画。2、如果有,停止此类活动。3、多带孩子户外玩,带孩子体验丰富的生活。

此处有图

  基底线登场! 基底线就是孩子画中会出现这么一条线,这是孩子开始建立秩序的标志。基底线的出现也标志着5岁半之后孩子开始确切理解的事物之间的对比和联系,他们开始玩真正意义上的捉迷藏,而不是没有规则的瞎跑,开始玩猜拳游戏。基于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5岁之前孩子还处于前运算阶段,6岁左右便会进入具体运算阶段,理解基础的逻辑关系。这一点会在他们的绘画中体现出来——从一维空间表达形式过度到系列化表达方式。他们的画渐渐有了秩序和排列感,不再是杂乱无章的了。

启蒙要点:

  孩子五岁了,我的孩子还是画什么也不像什么,怎么办,是不是没有天赋?答案是,没关系。不要焦虑,孩子画画始终是一种兴趣培养的游戏活动,画的不好不像都不要紧,主要是孩子享受表达自我带来的愉悦感。

  家长可以做的:

1、  听画 ,听孩子表达他们的画,要具体一些的问他们,画的是什么,在哪里,在干什么?问就可以了,不要去修正他们——鱼应该在水里呀,水应该是蓝色的。这里注意, 我们和孩子交流,尽可能多用单纯描述客观存在的讲话方式,不要带有任何感情色彩的评价和标签。这对孩子的心理成长是有好处的。 另外有些家长喜欢让孩子仔细观察,培养观察力,这是过早的。9岁孩子才开始真正写实绘画,此时再做观察力训练才是合适的。

2、 “你说我画”的讲故事游戏 。给孩子讲故事,不看绘本,孩子根据自己的想象来画画,这是一个很好玩的亲子绘画游戏,孩子会把你的故事画在一张纸上,所以你的故事不要很长,语言要直白、具象。不要事先给孩子看相关的绘本。而是孩子通过你的描述来想象故事中的人物事物的样子,再画出来。这种绘画游戏的锻炼,可以让孩子更爱说话,表达自我,喜欢画画,对事物有更加丰富的印象,这也是培养孩子想象力的很好的途径。

3、 丰富体验 ,依旧是这一年龄段的主题。孩子上学之后可能就没有大段自由时间来安排活动了,早期积累的体验和感觉,对孩子大脑神经多树突链接、和刺激都是有好处的。孩子多看多体验,长见识,扩视野,那么孩子成长的格局和眼界都会不同。

1、孩子开始注重事物的特征

2、“印象派”画法

3、尽可能多的丰富孩子的生活,体验更多事物。

4、“你说我画”的讲故事绘画游戏。

问题:

1、是否有必要去绘画兴趣班?

可以去,尽量选择符合正确启蒙理念的机构,着急让孩子画出作品的功利性画班,有任何临摹图样的画班,孩子画的画都一样的画班,尽量不要选。

2、简笔画问题

此处有图

  此时步入小学的孩子们,开始了学词汇句子和数学了。很多抽象化的概念和事物渐渐被孩子们理解,这个阶段的绘画开始出现了很多图案纹饰,有波浪有圆圈有很多点,他们甚至可以做图案的游戏了,因为已经形成了空间秩序感,在绘画上能够做到二维空间并列表达,简单说就是把东西有秩序的放在一个平面(画纸)里。

启蒙要点:

“你讲我画”依旧是一个百玩不腻的好游戏 ,画完后要进行细致客观的讨论,如果去绘画兴趣班,也要注意选择班级孩子人数不是很多,老师有时间对每一个孩子进行沟通交流的画班。 此时孩子如果形成了完整的从认知到表达的完整输出系统,ta会出现很强烈的绘画表达欲望 ,这体现在孩子在画自己想画的事物的时候,即使很消耗耐心和毅力的画作也会努力完成,出现惊人的长时间专注力。这也就是为什么从小养成绘画兴趣的人可以一气画上一整天,而普通人想要在成年阶段学画画可能半小时都坐不住。

  丰富孩子的体验这件事,是整个孩子的童年时期有条件能做就要去做的事情。 丰富的印象刺激会让孩子画出更具活力的画,而不是重复画动画里的公主和游戏里的npc。如果孩子在活动结束当时过于兴奋,那么最好隔两天再去回忆作画。

此处有图

启蒙要点:

和六岁时期大致相同,家长需要多体会孩子绘画的心情,仔细欣赏孩子的画作。如果孩子出现了用不同颜色的笔重复的叠加涂鸦,乱画,很可能是孩子处于一种烦躁的情绪,家长要仔细观察和沟通。用新的盖掉旧的,就像是不断的否定原来的自己。画画也可以作为一种情绪的宣泄方式,释放掉孩子心中的不满和压力,但家长要搞清楚导致孩子烦躁的是什么问题。

学习要点:

1、观察力的培养和写生活动可以进行了

2、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绘画教学方式

3、打下扎实的基本功就从现在开始

      家长的陪伴还没有结束,如果想把绘画作为孩子的兴趣爱好培养,那么还有一个活动是可以家长参与进行的——家庭组织写生活动。是的,边玩边画便体验,兴趣与乐趣依然是主导,没有兴趣的活动是没办法坚持下去的,所谓坚持某一种兴趣爱好的学习,其宗旨都是孩子在兴趣爱好中获得快乐与成就感,满足表达的欲望,最后伴随着孩子的终身成长。就像是一位一直陪伴着孩子的老朋友,在他们人生的各个阶段都能留下色彩绚烂的一笔。

文章很长,感谢观看~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图片稍后更新
相似回答